..續本文上一頁易。定功必須要修持得到禅定才有這個能力,才有這個受用。念佛人用念佛這個方法比修定容易,換句話說,得到這個受用比修禅的人來得快速,這是這個法門的殊勝之處。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全體,都在一句佛號之中。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見到許多一生就專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他自己曉得他什麼時候走,他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你們剛才同學有問我,自己學佛了,家裏老人不學佛,看到很難過,你問我怎麼辦。那怪你自己學佛不認真,你學佛沒有成就啊。香港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何東居士,就是何世禮將軍,這是英國英王封他爵士。何世禮一家虔誠的基督教徒,他的母親念佛。雖然他是虔誠的基督教徒,畢竟是念過中國的古書,對母親很孝順。母親很開明,家庭裏面信教自由,彼此互不幹擾,所以他家裏有佛堂。他們夫妻兒女星期天都上教堂去了,老太太在家裏念佛。老太太度他們一家人,方法實在太高明了。老太太往生,叫他兒子通知他的親戚朋友,他哪一天走。這個大事呀,家庭裏面開宴會。這個時候,他把他兒子媳婦叫過來,他說,我們家庭宗教自由,雖然信教不同,相處非常的融洽。但是我今天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至少你也跟著大家念幾聲佛,送送我,算我們母子一場。這很合情合理呀。他這個兒子媳婦小孩跟著大家念佛,不到一刻鍾,一刻鍾是十五分鍾,他老太太是打坐,坐在床上就走了。何將軍親眼看見他母親念佛,沒有病苦,打坐,曉得什麼時候走,還跟大家告別。這個事情在香港轟動了一時,報紙雜志裏頭登了很多,影響很大。何世禮將軍看到這個樣子,全家念佛了。這就是他度他一家人,你看這方法好不好?我做榜樣給你看,這個不是假的呀,這個裝不出來的呀,真功夫啊。我們在臺灣,看到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在臺北市,李季華老居士,大家知道的。那個舊金山的甘太太那一天在場,他還敲引磬念佛,他做維那。老居士在念佛團,那個念佛團是他創辦的。他八十多歲了,他有幾個小孩都在美國,就是夫妻兩個住在臺灣的。他是兩個月之前就曉得他哪一天走,所以抽出空來看看這些親戚朋友,見最後一次面,告別。走的這一天,還征求太太同意。他太太不知道啊,他跟他太太講,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個人會不會感覺得很孤單寂寞?他太太說,你要能去,那最好了,你不要管我了,馬上就同意了。不知道那天晚上就走了。這個是先征求太太的同意,他太太同意了,沒有問題了。到了念佛團,那一天是共修會,他老人家上臺講經,講了一個半鍾點,講完之後給大家說,我要回家去了。人家以爲八十多歲了,講累了要回家了。哪裏曉得,下了講臺,隔壁一個小客廳,他在小客廳沙發上一坐,就走了。那一天甘老居士在場,親眼看見的。我有一個老朋友,徐醒民居士,以後到臺中親近李老師,他那個時候是新生報的記者,剛剛學佛沒多久,那一天他也參加了這個法會,第二天寫了封限時信給我,我在臺中,他說真的,一點不假,我親眼看到的。所以這種境界必須要真正去做。念佛並不是說一天一定要念多少,蕅益大師在此地沒有這樣說法,說的是念佛功夫之淺深,沒有說念數量多少。功夫淺深從什麼地方看呢?心愈清淨,功夫就愈深。所以假如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你的妄想煩惱還照樣起來,那個沒用處,那就是古人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一定要能夠看破,要能夠放下。這個放下,大家不要聽錯了,放下不是你把工作放下,不是你把每天的事務放下,不是你把責任放下,不是的。你把心裏面的妄念放下,煩惱放下,憂慮放下,牽挂放下,是放下這些,心清淨啊。剛才說,清淨心生智慧。你有了智慧,無論是處事,待人,接物,你會做得非常圓滿,會做得恰到好處。世間人把事情做錯了,那是糊塗,迷惑,沒有智慧。所以佛法自始至終是求智慧。
名一定有實,有一個實體,我們才給它起個名字。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依法界全體而起的,因此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法界全體。諸位要明白這個意思,那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你就會恍然大悟。所以有些同修來告訴我,我們現在念這句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念《彌陀經》還不夠。你過去學佛念的大悲咒,念的《心經》,那個十小咒,《普門品》、《地藏經》,現在都不念了,那地藏菩薩會怪罪你呀!這個都是用我們凡夫的心去測量佛菩薩,佛菩薩也像我們一樣,得罪了要怪你。這個心態,說老實話,對于諸佛菩薩就大不敬。你把佛菩薩看扁了,看成跟凡夫小心量一樣,所以這個念頭就是罪業,就是造業啊。佛菩薩哪有那麼小器!現在我們了解了,原來一句佛號無所不包,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統統都在裏頭了,一個也沒有漏掉。這個是真正微妙不可思議,所以諸佛菩薩都贊歎阿彌陀佛,諸佛菩薩都念阿彌陀佛,就是這個道理。
是故彌陀名號。即衆生本覺理性。
這個名號不但是法界全體,即衆生本覺理性。《華嚴經》上說得很好,情與無情共一體,衆生跟佛是一個理性。性就是真如本性,理是理體。理體是什麼呢?就是法界體,就是法界全體,是阿彌陀佛。法界全體是諸佛如來,法界全體也是一切衆生,法界全體也是我自己本人。這個是真正的事實,所以念這一句佛號,是念法界全體,是念一切諸佛菩薩,是念自己的真如本性。哪有漏掉的呢?決定沒有漏失。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夠了,什麼樣的經什麼樣的論,什麼樣的咒,都在這一句佛號之中,這一句佛號圓圓滿滿的都包括了。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多方便,何必要念那麼多,念那麼雜,念那麼亂,沒有必要啊。所以說:持名。即始覺合本。
這個事實真的很少人知道。我們起一個念頭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始覺,你開始覺悟了。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本覺。本覺是什麼?本覺就是本性,就是真如本性。始覺合本覺,這就是菩薩心。凡夫沒有始覺,雖有本覺他不覺。本覺雖然存在,但是在事相上他不覺,這叫凡夫。菩薩在事相上覺悟了,他對于這些道理、對于這個事實真相明白了,清楚了,能把始本合起來,這叫真修,真正修行。念佛這個法門,是真實修行裏面最殊勝、最巧妙的一個方法,是任何方法所不及的。念佛成佛。始本不二。
那麼什麼叫相應呢?在這個地方,我們把相應這兩個字意思多少也明白了一些。相應,是與這個理相應,是與這個事實相應。什麼是事實呢?法界全體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法界全體的德號,就叫阿彌陀佛。當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時候,理事一如,念這一句佛號當中,有圓滿的理,有圓滿的事,這就相應了。念念喚醒自己,自己跟法界合而爲一,跟諸佛如來合而爲一,跟一切衆生合而爲一,這就相應了。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這個佛是真佛,是圓滿的佛,念念相應就念念佛了。前面曾經講過,念佛人相應,就得佛的氣分了。有個同學問我,氣分這兩個字的意思不甚明白,什麼叫氣分。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阿彌陀佛心很清淨,我的心現在一天比一天清淨了,就得阿彌陀佛清淨的氣分。阿彌陀佛慈悲,我現在也慢慢學著慈悲了,那麼跟阿彌陀佛慈悲的氣分就相應了。如果今天這一段你要是聽明白了,那就真的相應了,真的接近阿彌陀佛的氣分。爲什麼呢?始本不二,性相一如啊。生佛不二,理事不二。我們念佛的時候,逐漸逐漸體會這個境界,契入這個境界,這就叫得佛的氣分。這個理與事真搞清楚,我們對于這個法門,對于一心念佛、信願持名,就決定不會懷疑。這樁事情真搞清楚了,真搞明白了,疑斷掉了,信也就生起來了。這個信是真信,比那個正信還要高一等。通常我們講正信,現在變成真信了。正信有兩種,一種是依聖言量,佛所講的我相信,我不懷疑。另外一個是經教裏面理論明白了,我這個信是有理論依據的,這不是迷信,這叫正信。真信那是跟佛氣分接觸到了,接觸到了才真信,自己真正契入了,比正信又要提升了一層,叫真信了。
這是說明佛的光明無礙。現代的科技使我們知道,光確實有許許多多種,我們稱它做光波。我們眼的能力所能夠見到的光是很有限的,比這個波度長的我們見不到,比這個波度短的我們也見不到。所以這個眼的能力非常有限,在無數光波裏面只能接收到這一小段。像無線電電波一樣,我們這機器不太靈光,只能收到一個頻道,其他頻道都收不到,這個現象確實是如此。那麼佛的光度呢?他是圓滿的,這是真正不可思議,他是圓滿的,在任何一個頻道裏面都能夠收得到。所以這個光它叫圓光,才叫做無障礙。"約人民言",這是對我們來講了,"由衆生與佛緣深",所以衆生接觸到佛光,佛光是遍照。佛門也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所以佛法對這個緣字看得很重,一定要有緣。緣深的人,這一生就得度了;緣淺的人這一生都不能得度。但是佛的本願,是要度一切衆生的。緣深的,這一生幫他成就。緣淺的,幫他再加深。沒有緣的,要跟他結緣。佛用這種方法,叫普度衆生。沒有緣的人,這一生當中偶爾聽到一句阿彌陀佛,這就結上緣了,生生世世希望把這個緣給他加深,一直到他成熟。緣成熟了,那一生就得度了。我們跟阿彌陀佛,可以說無始劫以來所結的緣,到今天也有了相當的深度,這個深度是不是到了成熟的深度,那就很難講了。如果要在這一生成熟,我們必須在緣上特別加強。用什麼方式加強呢?信願持名,用這個方法努力加強,這一生當中很可能就圓滿,就成功了。所以要懂得,一般人之所以不能見到佛光,不能體會到佛對于一切衆生的真實功德,都是因爲業障深重,所以見不到,所以體會不到。消除業障的方法很多,大乘經裏面所說的種種法門,種種的修持,無非都是幫助我們消除業障的。消除業障最有效的方法,無過于念佛,但是很少人相信。爲什麼不相信呢?業障太重了。清朝初年乾隆年間,慈雲灌頂法師,這個在清朝一代也是很有名氣的…
《爲什麼一定要念阿彌陀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