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心地功夫▪P3

  ..續本文上一頁白道理與事實真相,心永遠是平靜的。清淨心生智慧,《金剛經》上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佛教人“應無所住”。“住”是執著;“無所住”是決定不執著。執著是病。宇宙、萬物、生命、六道怎麼來的?佛在《華嚴經》上一語道破,即是“妄想、執著”。因爲打妄想,變現出十法界;因爲有執著,變現出六道輪回。所以,破了執著,就超越六道;斷除妄想,就超越十法界。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哲學家,也都在尋找宇宙萬有的起源,他們可以找到邊緣,但是找不到真實。因爲他們用思考,思考即是妄想、執著,是有界限的,不能突破意識的界限。

  佛教我們,斷了妄想、分別、執著,心意識的界限就突破了;突破之後,才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正面目,才明了事實真相。所以,佛法的修學,任何宗派法門皆是修“禅定”。念佛得“一心不亂”,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觀”,也是禅定。名詞、方法雖然不一樣,皆是修禅定。“戒”是正確的方法;依正確的方法,才能入“定”;入定之後開“智慧”;有智慧才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們若能勤修“財、法、無畏”叁種布施,又不著相,就完全正確。如果著相修這叁種布施,果報在人天享福,作人王、天王、天人、大富長者,不能出叁界,當然更不能超越十法界。佛教導我們“應無所住”,不住“執著”,就超越六道;不住“妄想”,就超越十法界。但不住相很難做到,勢必要在“看破”、“放下”、“念佛”上用真功夫。

  2、歸向極樂淨土

  《無量壽經》上阿阇王子“皆願作佛第十”這一品,佛說他們五百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一次聽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生歡喜心,希望將來自己成佛也像阿彌陀佛,而未能發起信願求往生的念頭。這才曉得,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生歡喜心,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人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決定超過阿阇王子,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如來,決定不只四百億。因爲我們能發心求生極樂世界,他們還沒動此念頭。

  所以經上說,淨土法門是一切諸佛宣說的,不是一尊二尊佛說的,真是難信之法。《阿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才了解我們的善根有多麼深厚,很難得!我們這一生遇到了淨土法門,生歡喜信願求生的心,應當要慶幸。

  佛教化衆生,真正是真誠、清淨、平等、大慈大悲。衆生善根沒有這麼厚,要慢慢的培養,一世一世的幫助他們。善根已經成熟的,幫助他信願念佛,往生西方。沒有成熟的,爲他種彌陀淨土的善根。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曆耳根,永爲道種。他今天聽到“阿彌陀佛”名號,讀到“淨土叁經”,看到阿彌陀佛的形像,阿賴耶識裏種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種子。這一生雖然不能往生,來生來世再遇到因緣,他還是會往生。我們不可輕視任何人,不可對任何人輕慢無禮。

  諸佛菩薩對我們的幫助,是說出事實真相,將自己破迷開悟,修行證果的經驗、方法提供給我們作參考,而我們自己必須實行,千萬不要以爲,我依靠佛菩薩,他會保佑我。《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也不能保佑阿難。阿難原先打妄想:釋迦牟尼佛是我的大堂哥,別人要苦修,不修不能成就,我沒關系,我的大堂哥很喜歡我,他將來會把禅定般若傳給我。遭難之後,才曉得佛也幫不上忙。佛菩薩加持我們的,只是經教。我們蒙佛加持,即是依教奉行,就得佛菩薩保佑。

  佛苦口婆心勸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就是放不下。原因是不了解事實真相,以爲“身”是真的,以爲“現前境界”是真的;而不知這是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想法、看法。如果對人、對事、對物,心裏有迷惑,有利害沖突,有嗔恚時,想想佛說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多念幾遍,心裏就會平靜。一切現象真的是虛妄,確實不存在。

  3、諸法皆空·因果不空

  《金剛經》後半部講“諸法皆空,因果不空”。“諸法皆空”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虛妄不實的;“因果”也是諸法,也是虛妄的,但是它“不空”。

  爲什麼性宗說“因果不空”?法相唯識家說“相是假有,識是真實”。“識”是能變,“相”是所變;所變的是假的,能變的是真的。因果就是唯識,因是能變,果是所變,十法界就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現象。因此,覺悟的人畏因,這是很有道理。明白此理,于此世間遇任何人對我惡意,也不會介意,而能歡喜接受。我修淨因,果報一定好。若別人得罪我,我起心動念報複他,這種報複,必然是愈報愈殘酷,罪惡愈造愈重,最後兩人同墮阿鼻地獄(害己害人)。無論人家用什麼樣的手段對我,自己知道過去大概也用這些手段對待他,他今天對我,一報還一報,帳就此了結;心開意解,這多歡喜!沒有吃虧的,也沒有占便宜的。結解開了,自己成佛,發願第一個度他。

  《金剛經》上有一段公案——歌利王割截身體。“歌利”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是殘酷無道,“王”是國王,也就是“暴君”。修行人在深山中修道,無緣無故遭“暴君”淩遲殘殺。這位修道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雖遭殘害,卻毫無怨恨之心,且發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他。如今,釋迦牟尼成佛了,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前身就是歌利王,佛的誓願兌現了。受其殘害而無怨恨心,而且第一個度他,爲報深恩;報什麼恩?淩遲殘殺反而成就菩薩圓滿忍辱波羅蜜。菩薩是從這樣角度看事情:歌利王幫助我,試驗我的忍辱有沒有成就。別人見此事皆認爲是殘酷,身體受極大的傷害;可是菩薩確實認爲,歌利王對自己有極大的恩德,成就圓滿的忍辱波羅蜜,所以成佛第一個度他。

  由此可知,是非善惡並沒有標准,也沒有界限,僅在一念之間。一念極惡,念頭一轉就是極善,這才入了大乘的不二法門——善惡不二,邪正不二:是非不二。這是極高的智慧!“相”是虛妄的,“身”是虛妄的,“割截”也是虛妄的,虛妄對虛妄,所以沒有痛苦。凡夫以爲身是自己,執著身相,所以稍受傷害就不能忍受。如果不執著身是自己,則誰受傷害?誰知痛苦?

  所以離四相,就沒有痛苦了。因爲妄想、分別、執著,才有苦受;菩薩沒有受。苦樂憂喜舍都放下了,稱之爲“正受”,亦稱之爲“叁昧”,也就是正常的享受。凡夫的一切感受是“苦樂憂喜舍”,佛歸納爲這五大類,皆不是正常的受。

  4、凡所有相·皆是虛妾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在生活中、境界中,證明佛講的沒錯,我們就契入境界了。總因自己沒有證實,所以不得受用;證實之後,就得大受用。佛又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來”即是“真如本性”,也就是禅宗講的“明心見性”。證實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明心見性。

  怎麼曉得自己有沒有證實?《金剛經》就是標准,所以禅宗五祖以後,即用《金剛經》印證。“印證”就是作標准、作證明。若達到的境界與《金剛經》所說的理論、境界完全符合,就是明心見性;否則所達到的不是佛菩薩的境界。

  佛門常講“開悟”,大家聽了覺得很玄,好像很稀奇,其實“開悟”是極其平常的話。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開悟”;把毛病改正過來就叫“修行”。“修”是修正,“行”是錯誤的行爲;修正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就是“修行”。每天敲著木魚,念著經,口裏念著「阿彌陀佛”,那是樣子,不是真修。“真修”是要改正自己錯誤的心行。如果口念彌陀,心裏依然是非人我、貪嗔癡慢,即是古德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

  不但世法要看破放下,也不要以爲佛法好,可以執著。佛法是好,如藥一樣能治人的病;可是吃錯了藥,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把命都送掉。佛法亦複如是。修學佛法如果不契機,反而傷害法身慧命,所以《大智度論》、《華嚴經》皆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

  世間聰明智慧的人也不能理解佛法,因爲世間人沒有離開“心意識”。沒有離開“思惟想像”,就不能解佛的真實義,因爲佛所說的一切經,是從真心本性裏流露出來的,並沒有通過思考;若通過思考即落到意識裏,那就完全錯了。所以,參禅、學教皆須離“心意識”。“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識”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作用是分別,末那識的作用是執著,阿賴耶識的作用是落印象。

  如何離心意識?不分別就不用第六意識,不執著就不用末那識,不落印象就不用阿賴耶識,這樣學教才能大開圓解,參禅才能大徹大悟。宗門教人離心意識參,稱“參禅”。教下講“參究”,不說“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識,用分別執著,所對的外境是“六塵”;“參究”不用分別執著,用的是真心自性,所對的外境稱“性境”,不稱六塵。

  5、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佛在本經特別教我們:“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爲我們講經說法,就像乘船過渡一樣。“筏”是用竹竿編的,也有用木頭編的(木排)。佛講經說法就像過渡一樣,到達彼岸,筏就不要了。這個比喻是在《阿含經》常說的,《金剛經》中又用這句話,但所表的意義不一樣。小乘裏講,過了河,筏不要了,不該再執著。大乘法裏講,正在筏上,也不執著,意義比小乘經上講的深得多,也就是空有二邊不著,空、有二邊同時,真得大自在。

  般若經上講的即相、離相是同時的。“應無所住”,離相;“而行布施”,即相。學佛沒有離開日常生活行爲,生活過得更美好,工作做得更積極。以前我們工作、生活只是爲自己,現在我們工作生活是爲一切衆生、爲社會造福、爲法界莊嚴、爲自性流露,現象不一樣。爲自己做,馬虎一點無所謂;爲大衆做,做不好對不起人,用心不一樣了。雖然盡心盡力做,並不著相。“應無所住”,心裏若無其事,即是“大慈大悲”,沒有任何條件。生活、工作,爲一切衆生,皆是無條件的,這是大乘佛法的精神與綱要,確實契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念佛心地功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宗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