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心地功夫▪P2

  ..续本文上一页有缘,不肯接受就无缘。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菩萨真诚慈悲,不会舍弃一个人;问题是我们肯不肯依教奉行?我们帮助众生,不是帮他一个阶段,而是帮他达到究竟圆满,也就是“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换句话说,须一直帮助众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句就是教我们“而生其心”。

  “生心”须“无住”才行,所以佛接著又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佛菩萨的心多么清净!释迦牟尼佛穿衣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没有著相;托钵,天天吃饭,也不著相。言行举止都为一切众生做好样子,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决定没有丝毫分别执著。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对人有恩惠,所以才称为“无缘大慈”。“无缘”即是无条件。这才看出诸佛菩萨伟大之处,因为他们的心量拓开了,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因为一切众生与自己一体,所以真正觉悟的人必定慈悲,对于一切众生的爱护、关怀是无条件的。但,众生迷惑颠倒,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以为别人与自己不相干,我好就可以,何必管别人。

  世尊特别提醒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以此教导我们离四相,即是离世出世间一切法相。“我相”是执著自己,以为此身是我,以为能思惟想像的是我。其实那是“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把这些当作“我”,是一切错误的根源。与我对立的,都称为“人”;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都包括在此范围内。可见“人相”的范围非常广大,诸佛菩萨也用“人”作代表。

  佛告诉我们世出世间所有的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世间人讲的“宇宙万有”,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如何演变的?佛说是“众缘和合而生”,即是“众生相”。既然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其中真正的涵义就是没有自体,当体皆空,了不可得——相有,体空,了不可得。“世法”是众缘所生的,般若经上讲的“缘起性空”;“佛法”也是缘起性空,真心本性里没有佛法。六祖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佛法也是一物,本来也没有。可见“众生相”涵义甚深!

  “寿者相”是指现象存在时间的长短。《金刚经》末后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梦幻泡影”就是众生相;“如露亦如电”就是寿者相,它存在的时间像露水、闪电一样。露水比喻相续相,譬如人活在世间可达几十年,即是“如露”;“闪电”比喻真实相。佛在《仁王般若经》上所讲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即是“如电”。现象的确不存在,从“众生相”与“寿者相”,就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才晓得“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结论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4、万法是因果的相续相

  因果亦在万法之内,何以说因果不空?因果是能变现象的根源;“因”是能变,“果”是所变。为什么有十法界?有佛的因,就现佛法界;有菩萨的因,就现菩萨法界。同理,有饿鬼的因,就现饿鬼法界;有地狱因,就现地狱法界,这些现象皆是自心变现的。好比天天作梦,全是自己念头变现的,也就是意识心变现的。心地善良、慈悲,天天作美梦;一天到晚贪嗔痴慢、嫉妒障碍,天天会作恶梦。十法界依正庄严,即是自性随业因的缘而变的现象。由此可知,整个宇宙人生就是因缘果报的相续相而已。真正看明白之后,怎么会不放下!人和一切恶人、逆境,自然能看破,自然能放下;因为明了现象是业果相续,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此时真智慧现前,此心必定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表现在生活中,正如六祖所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唯见刹那生灭的业果相续相。

  诸佛如来所住的一真法界(实报土),也是自性变现的。清净心、纯净之心变的境界是实报土。清净心,但不纯净,变现四圣净土。“四圣”就是十法界里的佛、菩萨、声闻、缘觉。没有清净心,则变六道的报土,所以我们的心是染而不净。

  分别、执著四相,就不是菩萨。菩萨的标准很多,若我们受了菩萨戒,当菩萨也不是假的,但不是《金刚经》上的标准。《金刚经》上菩萨的标准,就是《华严经》上的标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是超越十法界的菩萨。所以,“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当中加几个字就清楚了,“即非“一真法界的”菩萨”。

  十法界之内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此佛(因为尚未超越十法界)也比不上《金刚经》上的菩萨。天台家讲四教:藏、通、别、圆。藏教佛、通教佛,皆在十法界内,没有明心见性,一品无明也没有破。别教佛虽超越十法界,等于圆教二行位的菩萨,也就是四十一品无明已破了十二品。

  若明了事实真相,就能看破;看破之后,自然放下,不必人劝。若看不破,怎么劝也没用。心里没有忧虑牵挂的事,才是真自在,才真的是人过的生活。佛教导我们生活的原理原则:“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的范围很广,就是一般人讲的“提得起,放得下”。“于法应无所住”是世法、佛法皆无所住,“无住”就是不执著。于世法、佛法皆不分别、不执著,即是“应无所住”。我们今天不明真相,样样分别、计较,苦难当然有得受。

  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金刚经》不是对普通人说的,而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唯有大乘人、上上乘人、圆顿根性的人,这一生就把问题彻底解决,不必要修三大阿僧祇劫。

  5、在生活中断恶修善

  大乘人应当遵守原则,于一切法不分别执著,但是要实行“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从穿衣、吃饭做起。衣服没有洗干净是恶;为什么不洗干净?衣服没有折整齐是恶?为什么不折整齐?桌子没擦干净是恶;吃饭时碗筷摆得不整齐是恶。

  我们今天学佛,对待父母未尽到孝道是恶;家庭不能为邻居做好榜样,也是恶。做好样子给儿女看,这是善;不是好样子,就是恶。断恶、修善从此处做起,才是真正学佛。若把断恶、修善与生活完全脱节,则毫无用处,此人正是“不解如来真实义”。

  一个人从出生到离开世间,从早到晚,点点滴滴,“布施”二字包括尽了。“行于布施”的意义深广,如何把自己的生活变成金刚般若,把工作、处世、待人、接物,做得跟佛菩萨一样。佛菩萨不是供在佛堂的,佛菩萨就是自己本人,这样才是学佛,这个人在佛法中才得真实的受用。

  二、缘生幻相·当体即空

  1、无住布施

  “应无所往,行于布施”,言语虽然简要,内容却是深广无穷。这两句话不但教我们做人,且把九法界众生美满的生活全包括在其中。如果能依教奉行,真正做到,此人即是菩萨,是佛的真实学生,如来弟子。

  “布施”的意义就是“舍”。譬如家庭主妇,从早到晚忙著家务,若懂得佛法,即是修“布施波罗蜜”。

  这种布施的境界非常广大,不要以为自己为家里的几个人服务,这样的心量太小,眼光也太小,只看到这么一点点,而不知道其影响有多大。做这些家务需要体力;想著应该怎么做,是用智慧,身心都在行布施。照顾一家人生活过得很舒适,这就是行菩萨道。这样的家庭就是道场,家人就是你度化的对象。

  《华严经》说,“布施”有外财、内财。劳力与智慧属于内财;身外之物是外财。内财、外财皆须舍。因此,每天上班将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对公司是布施;公司服务大众,对于社会是布施。这才晓得就像水的波纹一样,一个小石头投在水里,波纹愈远愈广大。同样是家庭,一个幸福的家庭会影响邻居、社会、国家、世界。佛教导我们在这个世间做一切人的好样子:我们的家是一切家庭的好样子,公司是全世界公司最好的榜样,这就是佛法。佛法里样样都第一,所以佛法是平等的。

  《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所修的法门不一样,个个都是第一。这就是《金刚经》上讲的诸法如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有高下就不是佛法,有高下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义理无限深广,佛在经上讲得很多、很清楚、很明白。

  布施是修因,因必定有果报,所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从哪里来的?前生造的因,这一生得果报。因果决定是相应的——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真理。

  “世间”是“因缘果报的相续现象”而已,所以佛在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是觉悟的人,众生是迷惑的人。迷人造业不怕,果报现前才害怕;觉悟的人不怕果报,果报来了,逆来顺受。起心动念,待人接物,没有一点恶心、恶意,果报一定圆满。念念福利一切众生,而不想自己,身心清净,自在快乐,才是真实的福报。

  “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其果报。健康长寿是修无畏布施的果报。什么是“无畏布施”?慈悲、关怀,怜悯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身心安稳,永离忧患恐怖。在因果定律里,绝没有吃亏上当的,也没有占便宜的;若以为吃了亏,上了当,那是自己前生造的因中有此果报。明白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的心就定了,纵然被人欺骗、侮辱,也能看破放下。因为冤结化解了,再次见面就很欢喜。冤家宜解不宜结,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绝不与任何人结怨,将来在菩提道上才是一帆风顺。

  一切众生所以结怨,不外两种缘故,一是本身的习气毛病,看不惯就不耐烦,不一定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六祖大师在《坛经》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别人的过失与自己不相干,须以清净、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

  另外是利害冲突,这是与一切众生结怨最大的因素,佛法称之为恶缘。其实没有利害,一切皆有命运在主宰。若明此理,正如《了凡四训》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用种种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还是命里有的,绝不是用手段才得到的,否则与因果完全违背。因此,明…

《念佛心地功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宗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