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心地功夫
壹、佛七心理建设
一、生无住之心
1、佛七的目的
“佛七”是克期求证的修行方法,就是在这七天中要得成就;即是《阿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功夫,通常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功夫是“理一心不乱”,与宗门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同一个境界。其次是“事一心不乱”,也就是断见思烦恼;断证的功夫,等于小乘阿罗汉。最低的是“功夫成片”。前两种功夫不是每个人皆能得到的,但“功夫成片”,确实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在二六时中(二十四小时),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决定不会起一个妄念,这是“功夫成片”。由此可知,结七念佛有其殊胜之目的。佛七中讲开示,称为“打闲岔”;因为讲开示,就把人心讲乱了,就得不到功夫成片。为什么我们在佛七中不但讲开示,还要讲一个半小时?总是因为结七念佛时,妄想、杂念太多,得不到功夫成片,不得已而为之。
2、道在日常生活间
大家念佛的功夫为何不得力?原因是没有看破、没有放下;也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未能明了。一切大乘经,如《楞严》、《楞伽》、《华严》、《法华》,都曾详细的讨论到这些问题。《金刚经》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内容绝不逊色于其他的大乘经论,经文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且《金刚经》在中国佛教,已经超越了宗派,无论修学任何法门,几乎没有不读《金刚经》的。
佛法所求的是高度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大则超越生死轮回、成佛作祖;小则现前身心清净安乐。心清净,身就清净,百病不生,身体、容貌,一年比一年健康圆满。
佛法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都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法喜充满”。我们现前的生活怎么过得这么苦恼?原因就是没有智慧。读《六祖坛经》,我们实在羡慕惠能大师见五祖时所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足见他是生活在智慧里;我们则是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我们都是生活在烦恼里。
怎样转烦恼成菩提?
“菩提”的样子就是法喜充满,就是圆满的智慧。
“金刚般若”是智慧里最圆满、最究竟的。所以《金刚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就将大圆满、大自在表现在生活上,教我们体悟、学习。一般经典多半是以放光现瑞发起,而《金刚经》的发起是释迦牟尼佛“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这就说明,究竟圆满的智慧原来在日常生活中。释迦牟尼佛穿衣、托钵、吃饭皆是金刚般若,从早到晚,生活、工作、处世、待人,点点滴滴皆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华严经》五十三参中的法身大士,所示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在家出家,每个人的生活,与《金刚经》上释迦牟尼佛示现的生活没有两样,皆是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这才是佛法给人的真实受用,何迷信之有?
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讲三种真实:
第一、“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即是学佛的目标所在。
第二、“住真实慧”,就是金刚般若。
第三、“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自己住真实智慧,才能教给一切众生皆得真实的智慧。我们要做出好样子给人看,让人有所感动而向你学习,也能获得如诸佛菩萨一样圆满智慧的生活,就是惠以真实之利。
佛菩萨示现在人间,为众生做最好的榜样,我们跟他学习,就是“学佛”。同理,身为佛弟子,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生活行为,必须做为一切大众的好样子。佛法不是谈玄说妙,而是日常生活。我们学佛而得不到佛法的受用,归根结底,毛病就是“放不下”、“看不破”。像近代禅宗的虚云老和尚,净宗的印光法师,他们所示现的,完全符合《金刚经》修学的最高指导原则。《金刚经》上有两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就是从这两句话开悟的,其实,全经字字句句皆与此二句同样重要。
我们学佛到底为什么?
学的是什么?
得到些什么?
常常这样反省,就有觉悟的机会了,不但要超越六祖,也要超越十法界。不反省,就迷惑,就继续搞六道轮回。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一语道破十法界的由来。打妄想,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有执著,就造成六道轮回。因此,破执著,就超越六道;断妄想,就超越十法界。
“三皈依”是传授学佛的总纲领、总方向。“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佛”是觉的意思。从迷惑颠倒回头皈依觉,从今以后觉而不迷,即是“皈依佛”。“法”是正知正见;从一切邪知邪见回头,依佛知见,即是“皈依法”。“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现代讲的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见解的染污,乃至生理的染污、环境的染污......,我们从一切染污里回头,依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环境就清净。这才是“皈依僧”。
佛法修什么?修“觉、正、净”。用什么方法修?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门道,方法门道无量无边,都是修“觉、正、净”。如果所用的方法门道,不是修觉、正、净,而是迷、邪、染,那就不是佛法。我们自己每天生活、工作、处世、待人、接物,若不是与觉、正、净相应,我们学的就不是正法。
《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世法因缘所生,缘起性空;佛法还是因缘所生,也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是佛陀教导我们,世法、佛法都不可执著,“应无所住”;“住”就是执著。并不是教人世间法不要执著,佛法可以执著。经上讲得很明白,佛法也不能执著,都要放下。我们今天为什么放不下?是没有搞清楚事实真相。释迦牟尼佛生活得那么潇洒自在,原因是他于一切法,真正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学佛、学菩萨,就要学习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接触一切境界,也是充满圆满的智慧,生活自然是法喜充满,令别人感动。世尊天天这样表演,从未间断,但是从未有人提起这桩事。
这天,须菩提尊者在大众中,赞叹释迦牟尼佛“希有,世尊”。世尊累劫所修的、所证的究竟圆满的果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原来就用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点点滴滴都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无上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才是真正希有!
须菩提接著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菩萨是学生。佛怎样护念学生?做出来给学生们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学习、实践。这是真的护念,真的付嘱。“付嘱”就是托付的意思。你们明白了,做到了,还要教化一切众生,要为一切众生作好样子,希望一切众生人人觉悟,个个都过真实、美满、智慧的生活。这是佛的本愿。
诸佛菩萨在世间,不一定示现为佛门的法师、居士,也常示现作外道。《华严经》上的“胜热婆罗门”与“遍行外道”,皆是一般宗教的领袖。他们教化众生的原理原则,与佛所讲的没有两样,但是方法、手段不一样。他们是佛菩萨应化示现,如经所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真正伟大!
今年二月一日,澳洲昆士兰少数民族事务局局长 Mr.Uri Themal OAM,在昆士兰办了一所“多元文化论坛”,邀请我讲演。这个论坛的目的非常可贵,以佛法来说,此人即是佛菩萨。他是以色列犹太人,入籍澳洲成为澳洲的公民,信仰犹太教。多元文化论坛的目的,是希望集合世界各种不同的宗教,开诚布公的讨论如何团结,如何消除种族、文化背景以及宗教信仰的隔阂。因为澳洲政府现采开放政策,现在世界各地移民至澳洲的人愈来愈多,这些新移民,以后如何能在此地和睦共处、互助合作,以达到社会繁荣、安定、兴盛、富足的目的。这就是佛菩萨弘法利生的观念。
当天我与十四个宗教团体的领袖见面,我赞叹他们是真正的菩萨,完全抛下个人的成见而求社会的安定,求一切大众真正的幸福。我希望此论坛能推展至澳洲每个城市,且愿其发展至全世界。论坛的目标是世界和平,但是和平不是喊口号可至的,一定要将各种隔阂的意见化解消除,从各种不同观念之中找到共同点。譬如,宗教里讲“神爱世人”、讲“博爱”,佛法讲“慈悲”,这就是共同点。
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把不同之处暂时放下,先发扬光大其共同点,从这里建立共识。佛经常说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没有不能圆融的道理。《华严经》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真理。如果有智慧,一切隔阂都能化解,世界、人生将是多么美好。
3、如何安心断妄
须菩提尊者,在金刚般若会中,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工作、处世、待人、接物,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他向佛请教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同学们。这一点非常难得——同学们发心了;但是做得没有佛如此的圆满自在。原因在哪里?
须菩提极其善巧方便,代大家问了两句话,就是症结所在,一是“应云何住”,一是“云何降伏其心”。第一、心不晓得安在哪里?第二、妄念、妄想太多,如何断除?“降伏其心”就是断烦恼。由此可知,心不知道安住在哪里,是妄想;念头太多,是烦恼。是非人我、贪嗔痴慢,就是《华严经》讲的“妄想、执著”。“应云何住”是教人解决妄想;“云何降伏其心”是如何突破执著。这两个问题要是得到解决,就超越十法界,可见问义无限深广,问的技巧也实在高明。
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体的两面,佛具体答覆他,菩萨要怎样降伏其心。佛教菩萨,就是教我们。“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若能生此心,就是佛心,也就是真心。我们要有诸佛菩萨一样的心怀,佛教我们用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看待“一切众生之类”。经云:“佛不度无缘之人。”肯接受教导就…
《念佛心地功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