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心地功夫▪P2

  ..續本文上一頁有緣,不肯接受就無緣。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佛菩薩真誠慈悲,不會舍棄一個人;問題是我們肯不肯依教奉行?我們幫助衆生,不是幫他一個階段,而是幫他達到究竟圓滿,也就是“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換句話說,須一直幫助衆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一句就是教我們“而生其心”。

  “生心”須“無住”才行,所以佛接著又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佛菩薩的心多麼清淨!釋迦牟尼佛穿衣穿得整整齊齊、幹幹淨淨,沒有著相;托缽,天天吃飯,也不著相。言行舉止都爲一切衆生做好樣子,心裏幹幹淨淨,一塵不染,決定沒有絲毫分別執著。佛菩薩幫助一切衆生,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對人有恩惠,所以才稱爲“無緣大慈”。“無緣”即是無條件。這才看出諸佛菩薩偉大之處,因爲他們的心量拓開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因爲一切衆生與自己一體,所以真正覺悟的人必定慈悲,對于一切衆生的愛護、關懷是無條件的。但,衆生迷惑顛倒,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以爲別人與自己不相幹,我好就可以,何必管別人。

  世尊特別提醒我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以此教導我們離四相,即是離世出世間一切法相。“我相”是執著自己,以爲此身是我,以爲能思惟想像的是我。其實那是“四見”,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把這些當作“我”,是一切錯誤的根源。與我對立的,都稱爲“人”;九法界一切有情衆生,都包括在此範圍內。可見“人相”的範圍非常廣大,諸佛菩薩也用“人”作代表。

  佛告訴我們世出世間所有的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世間人講的“宇宙萬有”,是從哪裏來的?怎麼形成的?如何演變的?佛說是“衆緣和合而生”,即是“衆生相”。既然是衆緣和合而生的,其中真正的涵義就是沒有自體,當體皆空,了不可得——相有,體空,了不可得。“世法”是衆緣所生的,般若經上講的“緣起性空”;“佛法”也是緣起性空,真心本性裏沒有佛法。六祖講得好,“本來無一物”,佛法也是一物,本來也沒有。可見“衆生相”涵義甚深!

  “壽者相”是指現象存在時間的長短。《金剛經》末後偈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夢幻泡影”就是衆生相;“如露亦如電”就是壽者相,它存在的時間像露水、閃電一樣。露水比喻相續相,譬如人活在世間可達幾十年,即是“如露”;“閃電”比喻真實相。佛在《仁王般若經》上所講的“一彈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滅”,即是“如電”。現象的確不存在,從“衆生相”與“壽者相”,就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才曉得“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結論是“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4、萬法是因果的相續相

  因果亦在萬法之內,何以說因果不空?因果是能變現象的根源;“因”是能變,“果”是所變。爲什麼有十法界?有佛的因,就現佛法界;有菩薩的因,就現菩薩法界。同理,有餓鬼的因,就現餓鬼法界;有地獄因,就現地獄法界,這些現象皆是自心變現的。好比天天作夢,全是自己念頭變現的,也就是意識心變現的。心地善良、慈悲,天天作美夢;一天到晚貪嗔癡慢、嫉妒障礙,天天會作惡夢。十法界依正莊嚴,即是自性隨業因的緣而變的現象。由此可知,整個宇宙人生就是因緣果報的相續相而已。真正看明白之後,怎麼會不放下!人和一切惡人、逆境,自然能看破,自然能放下;因爲明了現象是業果相續,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此時真智慧現前,此心必定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表現在生活中,正如六祖所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唯見刹那生滅的業果相續相。

  諸佛如來所住的一真法界(實報土),也是自性變現的。清淨心、純淨之心變的境界是實報土。清淨心,但不純淨,變現四聖淨土。“四聖”就是十法界裏的佛、菩薩、聲聞、緣覺。沒有清淨心,則變六道的報土,所以我們的心是染而不淨。

  分別、執著四相,就不是菩薩。菩薩的標准很多,若我們受了菩薩戒,當菩薩也不是假的,但不是《金剛經》上的標准。《金剛經》上菩薩的標准,就是《華嚴經》上的標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是超越十法界的菩薩。所以,“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當中加幾個字就清楚了,“即非“一真法界的”菩薩”。

  十法界之內有聲聞、緣覺、菩薩、佛,此佛(因爲尚未超越十法界)也比不上《金剛經》上的菩薩。天臺家講四教:藏、通、別、圓。藏教佛、通教佛,皆在十法界內,沒有明心見性,一品無明也沒有破。別教佛雖超越十法界,等于圓教二行位的菩薩,也就是四十一品無明已破了十二品。

  若明了事實真相,就能看破;看破之後,自然放下,不必人勸。若看不破,怎麼勸也沒用。心裏沒有憂慮牽挂的事,才是真自在,才真的是人過的生活。佛教導我們生活的原理原則:“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布施的範圍很廣,就是一般人講的“提得起,放得下”。“于法應無所住”是世法、佛法皆無所住,“無住”就是不執著。于世法、佛法皆不分別、不執著,即是“應無所住”。我們今天不明真相,樣樣分別、計較,苦難當然有得受。

  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金剛經》不是對普通人說的,而是“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唯有大乘人、上上乘人、圓頓根性的人,這一生就把問題徹底解決,不必要修叁大阿僧祇劫。

  5、在生活中斷惡修善

  大乘人應當遵守原則,于一切法不分別執著,但是要實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從穿衣、吃飯做起。衣服沒有洗幹淨是惡;爲什麼不洗幹淨?衣服沒有折整齊是惡?爲什麼不折整齊?桌子沒擦幹淨是惡;吃飯時碗筷擺得不整齊是惡。

  我們今天學佛,對待父母未盡到孝道是惡;家庭不能爲鄰居做好榜樣,也是惡。做好樣子給兒女看,這是善;不是好樣子,就是惡。斷惡、修善從此處做起,才是真正學佛。若把斷惡、修善與生活完全脫節,則毫無用處,此人正是“不解如來真實義”。

  一個人從出生到離開世間,從早到晚,點點滴滴,“布施”二字包括盡了。“行于布施”的意義深廣,如何把自己的生活變成金剛般若,把工作、處世、待人、接物,做得跟佛菩薩一樣。佛菩薩不是供在佛堂的,佛菩薩就是自己本人,這樣才是學佛,這個人在佛法中才得真實的受用。

  二、緣生幻相·當體即空

  1、無住布施

  “應無所往,行于布施”,言語雖然簡要,內容卻是深廣無窮。這兩句話不但教我們做人,且把九法界衆生美滿的生活全包括在其中。如果能依教奉行,真正做到,此人即是菩薩,是佛的真實學生,如來弟子。

  “布施”的意義就是“舍”。譬如家庭主婦,從早到晚忙著家務,若懂得佛法,即是修“布施波羅蜜”。

  這種布施的境界非常廣大,不要以爲自己爲家裏的幾個人服務,這樣的心量太小,眼光也太小,只看到這麼一點點,而不知道其影響有多大。做這些家務需要體力;想著應該怎麼做,是用智慧,身心都在行布施。照顧一家人生活過得很舒適,這就是行菩薩道。這樣的家庭就是道場,家人就是你度化的對象。

  《華嚴經》說,“布施”有外財、內財。勞力與智慧屬于內財;身外之物是外財。內財、外財皆須舍。因此,每天上班將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到盡善盡美,對公司是布施;公司服務大衆,對于社會是布施。這才曉得就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個小石頭投在水裏,波紋愈遠愈廣大。同樣是家庭,一個幸福的家庭會影響鄰居、社會、國家、世界。佛教導我們在這個世間做一切人的好樣子:我們的家是一切家庭的好樣子,公司是全世界公司最好的榜樣,這就是佛法。佛法裏樣樣都第一,所以佛法是平等的。

  《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菩薩所修的法門不一樣,個個都是第一。這就是《金剛經》上講的諸法如義——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有高下就不是佛法,有高下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這個義理無限深廣,佛在經上講得很多、很清楚、很明白。

  布施是修因,因必定有果報,所以“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從哪裏來的?前生造的因,這一生得果報。因果決定是相應的——因緣果報,絲毫不爽——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真理。

  “世間”是“因緣果報的相續現象”而已,所以佛在經上說:“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菩薩是覺悟的人,衆生是迷惑的人。迷人造業不怕,果報現前才害怕;覺悟的人不怕果報,果報來了,逆來順受。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沒有一點惡心、惡意,果報一定圓滿。念念福利一切衆生,而不想自己,身心清淨,自在快樂,才是真實的福報。

  “法布施”是因,聰明智慧是其果報。健康長壽是修無畏布施的果報。什麼是“無畏布施”?慈悲、關懷,憐憫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身心安穩,永離憂患恐怖。在因果定律裏,絕沒有吃虧上當的,也沒有占便宜的;若以爲吃了虧,上了當,那是自己前生造的因中有此果報。明白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的心就定了,縱然被人欺騙、侮辱,也能看破放下。因爲冤結化解了,再次見面就很歡喜。冤家宜解不宜結,真正聰明有智慧的人,絕不與任何人結怨,將來在菩提道上才是一帆風順。

  一切衆生所以結怨,不外兩種緣故,一是本身的習氣毛病,看不慣就不耐煩,不一定與自己有什麼關系。六祖大師在《壇經》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別人的過失與自己不相幹,須以清淨、慈悲心對待一切衆生。

  另外是利害沖突,這是與一切衆生結怨最大的因素,佛法稱之爲惡緣。其實沒有利害,一切皆有命運在主宰。若明此理,正如《了凡四訓》說:“君子樂得爲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用種種不正當手段得來的,還是命裏有的,絕不是用手段才得到的,否則與因果完全違背。因此,明…

《念佛心地功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宗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