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彙解釋
Absolute truth(藏文don dam bden pa)勝義谛
心的究竟本性,一切現象的真正狀態。這種狀態超越所有概念的造作,只有本初智慧才能了知,並且超越二元分立覺者所見的事物本貌。
Actions (藏文Las)業行
爲他人帶來快樂的業(行爲),稱爲善業;爲他人和自己帶來痛苦的業,稱爲不善業。每個行爲或業,不論是身業、意業或語業,如同一粒種子,會使我們在今生或來世體驗到行爲的結果(業果)
Afflictive mental factors, negative emotions(藏文nyon mongs,梵文klesha),煩惱
源自我執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會煩擾心,障蔽心。貪、嗔、癡、慢、疑等五種主要煩惱有時候稱爲“五毒”,是眼前的和長期的痛苦的主要原因。
Aggregates ,five(藏文spung po,梵文skandha,字面意義爲堆、集、事件),蘊,五蘊
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等組成的元素。分析某人時,可能會找到這些元素而無其他殘余物。當五蘊聚集在一起時,“自我”的幻象就在無明的心中生起。
Alaya(梵文kun gzhi,字面意義爲“一切的基礎”),阿賴耶
根據大乘佛教的說法,阿賴耶是心根本而不定的層次,也是儲存業力印記之處。
Appearances(藏文snang ba),顯象
外在現象世界。雖然這些現象看似具有真實的實體,但是空性乃是它們的究竟自性。當我們覺知和了解這些現象的方式逐漸轉化,我們在證悟道上的層次便有不同。
Arhat(梵文dgra bcom pa),阿羅漢
殲滅煩惱敵人、了悟自我不存在的人,因此他永遠離于輪回的痛苦。證得阿羅漢的果位是小乘或聲聞乘的目標。
Asanga(藏文thog med),無著尊者
西元叁五〇年,大乘佛教的重要人物,與胞弟世親尊者共創唯識宗。他是大乘佛教廣行傳承(Vast Activities)的源頭,與來自龍樹菩薩、文殊菩薩的深觀傳承(Profound View)相輔相成。
Atisha(藏文jo bo rje),阿底峽尊者
亦名燃燈吉祥智(Dipamkarashrijnana,982-1054),印度成香寺(Vikramashila)佛學院的住持。他受西藏古格王益希沃(Yeshe O)之邀入藏,重振被朗達瑪蹂躏的佛法。他引入修心教法,此教法融合龍樹菩薩與無著尊者的菩提心傳統。
Awareness,pure(藏文rig pa),覺性,純然覺性
心的無二究竟自性,完全離于迷妄。
Bodhichitta(藏文byang chub kyi sems,字面意義爲“證悟心”),菩提心
在世俗或相對的層次,菩提心是爲了一切衆生而成佛的願望,以及爲了成佛所必須從事的修持:慈心、悲心、六波羅密等等。在究竟或勝義的層次,菩提心是對究竟自性的直觀。
Bodhisattva(藏文byang chub sems dpa),菩薩
藉由慈悲而努力爲一切衆生獲致圓滿證悟或成佛者。
Buddha(藏文sangs rgyas),佛
盡除煩惱障和所知障等二障者,已經生起二智者,此二智爲了知心與現象之究竟自性的智慧,以及了知現象之多樣性的智慧。
Buddha-Nature(藏文bde gshegs snying po),佛性
佛性並非一個“本體”,而是心的究竟自性,離于無明的障蔽。每個有情衆生都可以藉由圓滿了知心之自性,而擁有實證這種佛性的潛能。換句話說,佛性是有情衆生的“本初善”
Chandrakirti(藏文zla ba grags pa),月稱菩薩
第六世紀的印度大師、擁有無與倫比之辯證技巧的作者。他遵循龍樹菩薩的中觀傳承。他被視爲中觀應成派(Prasangika Madhyamika)的創始者,並且使其系統化。
Clinging, grasping, attachment (藏文don dam bden pa),執著
執著有兩個面向,即執著自我爲真實,以及執著現象爲真實。
Compassion(藏文snying rje),悲心
希望一切衆生離于痛苦及痛苦之因(負面行爲和無明)的願望。悲心與慈心、喜心和舍心相輔相成。慈心是希望一切衆生找到快樂及快樂之因的願望。喜心是隨喜他人的功德。舍心是把悲心、慈心和喜心推及一切衆生,沒有朋友、陌生人或敵人之別。
Dharma(藏文Chos),法
這個梵文字通常被用來指稱佛陀的教義。所傳之法是指口語教法的集成,不論是口述的或文字書寫的教法。所悟之法是指修持這些教法所獲得的品質與功德。
Dharmakaya(藏文chos sku),法身
成佛的空性面向。也可譯爲真實身(body of truth)或究竟身(body of absolute)。
Dharmata(藏文chos nyid),法性
真如,現象的究竟自性,空性。
Duality,dualistic perception(藏文gnyis“dzin),二元分立
尚未證悟者的平庸覺知,將現象分爲主體(識)和客體(心中影像和外在世界)的理解,並相信它們真實存在。
Ego, “I” (藏文bdag) ,自我,我
盡管我們是個不斷轉化之流,與其他衆生和整個世界相互依存,但是我們仍然想象在我們的內在有個不變的本體,是我們的特性,且我們必須保護和取悅這個本體。如果我們徹底分析這個自我,我們將會發現,自我只不過是個虛構的心之造作。
Eight worldly concerns(藏文jig rten chos brgyad),世間八法
利(得)、衰(失)、苦、樂、毀(惡名)、譽(美名)、稱(贊美)、譏(怪罪)。
Emptiness(藏文stong pa nyid,梵文shunyata),空性
空性是現象的究竟自性,即現象缺乏本具之存在。對空性的究竟了悟將在對有情衆生自然生起無量悲心之時伴隨而來。
Enlightenment(藏文sangs rgyas),證悟
成佛的同義字。當圓滿的內在智慧和無限悲心合一時,證悟即是修行的無上成就。證悟是對心與現象自性的圓滿了悟:心與現象的相對存在模式(它們顯現的方式),以及心與現象的究竟自性(它們如是的方式)。這樣的了解是對治無明的根本解藥,因此也是對治痛苦的根本解藥。
Eternalism(藏文rtag par lta ba),存在主義或常見
兩種“極端”見解之一(另一個是虛無主義)。存在主義相信有永恒存在的本體,例如神聖的造物主或靈魂。
Existence:true,intrinsic,or reality(藏文bden“dzin),存在、真實存在、本具存在,或實體
現象的特質或屬性,認爲現象是獨立的客體,自主存在,擁有與生俱來的特質或屬性。
Four boundless attitudes or four immeasurables(藏文tshad med bzhi),四無量心
心的四種極善狀態,被視爲“無量”,乃是因爲四無量心無一例外地專注于一切衆生,具有無量之功德。四無量心分別是慈心、悲心、喜心和舍心。
Gods(藏文lha,梵文Deva),天道衆生
根據佛教傳統,天道衆生高于人道衆生,雖然天道衆生並非永存不朽,但是他們享有無限的權力、至樂和長壽。
Great Perfection(藏文rdzogs pa chen po,梵文Mahasandhi),大圓滿
此乃九乘的顛峰,甯瑪派的究竟見地。圓滿意指心在自性上,自然而然地包含叁身的所有功德:其自性是空性,即法身;明性是它自然的展現,即報身;它的悲心是含攝一切的,即化身。
Hinayana(藏文theg dman),小乘或聲聞乘
佛教思想與修行的基本體系,源自佛陀初轉*輪的教法,以四聖谛和十二支緣起的教法爲中心。
Ignorance(藏文ma rig pa),無明
看待衆生與事物的錯誤方法,視衆生與現象爲真實、獨立、堅實、本具地存在。
Interdependence or“dependent origination”(藏文rten cing“brel bar”byung ba),緣起
佛教教法的基本元素。根據緣起的見解,現象不是獨立存在的本體,而是依緣條件的巧合。
Kadampa(藏文bka” gdams pa),噶當派
新譯派的第一個學派,遵循阿底峽尊者的教法。它強調悲心、研讀和清淨的戒律。
Kalpa(藏文bskal pa),劫
一大劫對應于宇宙形成與毀滅的一個循環。一大劫分爲八十個中劫。一個中劫有兩個小劫構成;在一個小劫之中,壽命增長,在另一個小劫之中,壽命衰減。
Karma (藏文las) ,業
這個梵文字意指“行爲”,即與我們的念頭、語言和舉止有關的因果業報法則。根據佛教教法的說法,衆生的命運、喜樂、痛苦,以及對宇宙的看法,不是因爲機緣,也不是因爲某個全能本體之…
《大藥 詞彙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