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药 词汇解释

  词汇解释

  

  Absolute truth(藏文don dam bden pa)胜义谛

  心的究竟本性,一切现象的真正状态。这种状态超越所有概念的造作,只有本初智慧才能了知,并且超越二元分立觉者所见的事物本貌。

  

  Actions (藏文Las)业行

  

  为他人带来快乐的业(行为),称为善业;为他人和自己带来痛苦的业,称为不善业。每个行为或业,不论是身业、意业或语业,如同一粒种子,会使我们在今生或来世体验到行为的结果(业果)

  

  Afflictive mental factors, negative emotions(藏文nyon mongs,梵文klesha),烦恼

  源自我执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会烦扰心,障蔽心。贪、嗔、痴、慢、疑等五种主要烦恼有时候称为“五毒”,是眼前的和长期的痛苦的主要原因。

  

  Aggregates ,five(藏文spung po,梵文skandha,字面意义为堆、集、事件),蕴,五蕴

  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等组成的元素。分析某人时,可能会找到这些元素而无其他残余物。当五蕴聚集在一起时,“自我”的幻象就在无明的心中生起。

  

  Alaya(梵文kun gzhi,字面意义为“一切的基础”),阿赖耶

  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阿赖耶是心根本而不定的层次,也是储存业力印记之处。

  

  Appearances(藏文snang ba),显象

  外在现象世界。虽然这些现象看似具有真实的实体,但是空性乃是它们的究竟自性。当我们觉知和了解这些现象的方式逐渐转化,我们在证悟道上的层次便有不同。

  

  Arhat(梵文dgra bcom pa),阿罗汉

  歼灭烦恼敌人、了悟自我不存在的人,因此他永远离于轮回的痛苦。证得阿罗汉的果位是小乘或声闻乘的目标。

  

  Asanga(藏文thog med),无著尊者

  西元三五〇年,大乘佛教的重要人物,与胞弟世亲尊者共创唯识宗。他是大乘佛教广行传承(Vast Activities)的源头,与来自龙树菩萨、文殊菩萨的深观传承(Profound View)相辅相成。

  

  Atisha(藏文jo bo rje),阿底峡尊者

  亦名燃灯吉祥智(Dipamkarashrijnana,982-1054),印度成香寺(Vikramashila)佛学院的住持。他受西藏古格王益希沃(Yeshe O)之邀入藏,重振被朗达玛蹂躏的佛法。他引入修心教法,此教法融合龙树菩萨与无著尊者的菩提心传统。

  

  

  

  Awareness,pure(藏文rig pa),觉性,纯然觉性

  心的无二究竟自性,完全离于迷妄。

  

  Bodhichitta(藏文byang chub kyi sems,字面意义为“证悟心”),菩提心

  在世俗或相对的层次,菩提心是为了一切众生而成佛的愿望,以及为了成佛所必须从事的修持:慈心、悲心、六波罗密等等。在究竟或胜义的层次,菩提心是对究竟自性的直观。

  

  Bodhisattva(藏文byang chub sems dpa),菩萨

  藉由慈悲而努力为一切众生获致圆满证悟或成佛者。

  

  Buddha(藏文sangs rgyas),佛

  尽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等二障者,已经生起二智者,此二智为了知心与现象之究竟自性的智慧,以及了知现象之多样性的智慧。

  

  Buddha-Nature(藏文bde gshegs snying po),佛性

  佛性并非一个“本体”,而是心的究竟自性,离于无明的障蔽。每个有情众生都可以藉由圆满了知心之自性,而拥有实证这种佛性的潜能。换句话说,佛性是有情众生的“本初善”

  

  Chandrakirti(藏文zla ba grags pa),月称菩萨

  第六世纪的印度大师、拥有无与伦比之辩证技巧的作者。他遵循龙树菩萨的中观传承。他被视为中观应成派(Prasangika Madhyamika)的创始者,并且使其系统化。

  

  Clinging, grasping, attachment (藏文don dam bden pa),执着

  执着有两个面向,即执着自我为真实,以及执着现象为真实。

  

  Compassion(藏文snying rje),悲心

  希望一切众生离于痛苦及痛苦之因(负面行为和无明)的愿望。悲心与慈心、喜心和舍心相辅相成。慈心是希望一切众生找到快乐及快乐之因的愿望。喜心是随喜他人的功德。舍心是把悲心、慈心和喜心推及一切众生,没有朋友、陌生人或敌人之别。

  

  Dharma(藏文Chos),法

  这个梵文字通常被用来指称佛陀的教义。所传之法是指口语教法的集成,不论是口述的或文字书写的教法。所悟之法是指修持这些教法所获得的品质与功德。

  

  Dharmakaya(藏文chos sku),法身

  成佛的空性面向。也可译为真实身(body of truth)或究竟身(body of absolute)。

  

  Dharmata(藏文chos nyid),法性

  真如,现象的究竟自性,空性。

  

  Duality,dualistic perception(藏文gnyis“dzin),二元分立

  尚未证悟者的平庸觉知,将现象分为主体(识)和客体(心中影像和外在世界)的理解,并相信它们真实存在。

  

  Ego, “I” (藏文bdag) ,自我,我

  尽管我们是个不断转化之流,与其他众生和整个世界相互依存,但是我们仍然想象在我们的内在有个不变的本体,是我们的特性,且我们必须保护和取悦这个本体。如果我们彻底分析这个自我,我们将会发现,自我只不过是个虚构的心之造作。

  

  Eight worldly concerns(藏文jig rten chos brgyad),世间八法

  利(得)、衰(失)、苦、乐、毁(恶名)、誉(美名)、称(赞美)、讥(怪罪)。

  

  Emptiness(藏文stong pa nyid,梵文shunyata),空性

  空性是现象的究竟自性,即现象缺乏本具之存在。对空性的究竟了悟将在对有情众生自然生起无量悲心之时伴随而来。

  

  Enlightenment(藏文sangs rgyas),证悟

  成佛的同义字。当圆满的内在智慧和无限悲心合一时,证悟即是修行的无上成就。证悟是对心与现象自性的圆满了悟:心与现象的相对存在模式(它们显现的方式),以及心与现象的究竟自性(它们如是的方式)。这样的了解是对治无明的根本解药,因此也是对治痛苦的根本解药。

  

  Eternalism(藏文rtag par lta ba),存在主义或常见

  两种“极端”见解之一(另一个是虚无主义)。存在主义相信有永恒存在的本体,例如神圣的造物主或灵魂。

  

  Existence:true,intrinsic,or reality(藏文bden“dzin),存在、真实存在、本具存在,或实体

  现象的特质或属性,认为现象是独立的客体,自主存在,拥有与生俱来的特质或属性。

  

  Four boundless attitudes or four immeasurables(藏文tshad med bzhi),四无量心

  心的四种极善状态,被视为“无量”,乃是因为四无量心无一例外地专注于一切众生,具有无量之功德。四无量心分别是慈心、悲心、喜心和舍心。

  

  Gods(藏文lha,梵文Deva),天道众生

  根据佛教传统,天道众生高于人道众生,虽然天道众生并非永存不朽,但是他们享有无限的权力、至乐和长寿。

  

  Great Perfection(藏文rdzogs pa chen po,梵文Mahasandhi),大圆满

  此乃九乘的颠峰,宁玛派的究竟见地。圆满意指心在自性上,自然而然地包含三身的所有功德:其自性是空性,即法身;明性是它自然的展现,即报身;它的悲心是含摄一切的,即化身。

  

  Hinayana(藏文theg dman),小乘或声闻乘

  佛教思想与修行的基本体系,源自佛陀初转*轮的教法,以四圣谛和十二支缘起的教法为中心。

  

  Ignorance(藏文ma rig pa),无明

  看待众生与事物的错误方法,视众生与现象为真实、独立、坚实、本具地存在。

  

  Interdependence or“dependent origination”(藏文rten cing“brel bar”byung ba),缘起

  佛教教法的基本元素。根据缘起的见解,现象不是独立存在的本体,而是依缘条件的巧合。

  

  

  Kadampa(藏文bka” gdams pa),噶当派

  新译派的第一个学派,遵循阿底峡尊者的教法。它强调悲心、研读和清净的戒律。

  

  Kalpa(藏文bskal pa),劫

  一大劫对应于宇宙形成与毁灭的一个循环。一大劫分为八十个中劫。一个中劫有两个小劫构成;在一个小劫之中,寿命增长,在另一个小劫之中,寿命衰减。

  

  Karma (藏文las) ,业

  这个梵文字意指“行为”,即与我们的念头、语言和举止有关的因果业报法则。根据佛教教法的说法,众生的命运、喜乐、痛苦,以及对宇宙的看法,不是因为机缘,也不是因为某个全能本体之…

《大药 词汇解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