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药 词汇解释▪P2

  ..续本文上一页意志的缘故。它们是先前行为的结果。同样的,众生的未来取决于众生目前行为的善恶。业分为集体的共业和个别的不共业。共业是指我们对世界的一般看法。不共业决定我们个人的觉受。

  

  Kharak Gomchung(藏文kha rag sgom chung),卡拉·贡秋

  十一世纪的噶当派上师,以精进不懈、严格修持教法而闻名。他领受大圆满教法,证得虹光身。

  

  Liberation(藏文thar pa),解脱

  离于痛苦和轮回,但是尚未圆满成佛。

  

  Lower realms(藏文ngan song),下三道

  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Mahayana(藏文theg pa chen po),大乘

  自我与一切现象之空性的见地、无所不在的悲心、带领众生离于痛苦与痛苦之因的欲望,乃是大乘佛教的特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乘佛教的目标是达到无上之正等正觉。大乘佛教的修道是由修持六波罗密所构成。

  

  Meditation(藏文sgom),禅修

  对现象产生新看法的熟稔过程。禅修分为观——分析式的禅修和止——冥思式的禅修。分析式禅修的对境可以是一个被研究的重点(例如无常),或我们希望生起的品质(例如慈悲)。冥思式禅修让我们认清心之究竟自性,并且安住在这种超越概念的自性之中。

  

  Merit(藏文bsod names),功德

  从善行或善德生起的正面能量。

  

  Middle Way(藏文dbu ma,梵文Madhyamika),中观

  关于空性的教法,首先由龙树菩萨加以阐释,被认为是密咒乘的基础。“中”是指超越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两个极端的见解。

  

  Mind (藏文sems) ,心

  就佛教而言,心的一般状态其特性为无明和迷妄。一连串的意识刹那造成了相续性的显象。在究竟的层次,心有三个面向:空性、明性(了知一切事物的能力),以及自生悲心。

  

  Nagarjuna(藏文klu sgrub),龙树菩萨

  第一、二世纪的印度大师,六庄严(Six Ornaments)之一。他阐释中观的教法,撰写无数哲学与医学的论著。他是中观思想体系的创始者。中观思想仍然被藏传佛教视为所有哲学体系的颠峰。

  

  

  Nihilism(藏文chad par lta ba),虚无主义或断见

  极端的唯物观点,把感官经验视为唯一真实的事物,因此否认前世与来世的存在,否认因果业报等等。

  

  Nirvana(藏文myang“das),涅槃

  “超越痛苦”。这表示证悟的数种层次,取决于我们是从小乘(根基乘)或大乘的观点来看。

  

  Obscurations(藏文sgrib pa,梵文Avarana),障蔽

  障蔽心之自性的心理因素。参见“二障”。

  

  Padmasambhava(藏文pad ma“byung gnas,字面意义lotus-born),莲花生大士

  或称为乌金大师(Master of Orgyen)和咕鲁仁波切(Guru Rinpoche,意为“上师宝”)。在第八世纪,他受西藏国王赤松·德赞之邀入藏,成功地创建了佛教经典与续部的教法。他在西藏传播金刚乘的教法,并且为了未来世代隐藏了无数伏藏。他被尊为第二佛。第一佛释迦牟尼佛曾预言莲师的到来,也预示了他将传授金刚乘的不共教法。

  

  Paramita(藏文pha rol tu phyin pa),波罗密

  超越的圆满或善德。六波罗密的修行法门能够带领修行者成佛,因而成为菩萨的修行。六波罗密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般若)。根据另一个计算方法,有十波罗密,换句话说,是在前述的六波罗密进一步再加上四个波罗密。这四个波罗密被认为是智慧波罗密的四个面向。它们分别是方便波罗密、力波罗密、愿波罗密和本初智慧的波罗密。

  

  Path (藏文lam) ,道

  让人们从轮回解脱,然后成佛的灵修训练。

  

  Patrul Rinpoche(藏文jigs med chos kyi dbang po,1808-1887),巴楚仁波切

  出生于西藏东部,宁玛派极有成就的上师。他以不分教派的态度和极简的生活闻名。他的著作丰富,在西方国家以《普贤上师言教》(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这本书而知名。《普贤上师言教》是介绍金刚乘修行的入门书。

  

  Phenomena(藏文snang ba),现象

  透过感官觉知和心理活动而显现在心之前的事物。

  

  Prajnaparamita(藏文shes rab kyi pha rol tu phyin pa),般若波罗密多

  一,般若智慧,对空性的了知;二,佛经的集结,属于佛陀二转*轮的教法,阐释现象的空性。

  

  Pure perception(藏文dag snang),净观

  视世界为三身与智慧的清净展现,即视世界为净土。另有造作的净观,即修行者努力地视万事万物为清净,但仍停留在概念的层次。

  

  Refuge(藏文skyabs yul),皈依

  皈依的对象。皈依的修行法门。

  

  Relative truth(藏文kun rdzob bden pa,all-concealing truth),世俗谛、全遮法

  在一般觉受的层次,现象被视为真实。

  

  

  Samadhi(藏文bsam gtan),三摩地

  不同程度的禅定。

  

  Samsara(藏文“khor ba),轮回

  尚未证悟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中,心受到贪、嗔、痴三毒的奴役,无法控制地从一个状态演化到另一个状态,经历一条永无止境的身心体验之流,而这些体验都以痛苦为特征。唯有当人们了悟现象的空性,去除所有的障蔽,才能够从轮回中解脱。

  

  Sangha(藏文dge“dun),僧伽

  佛教修行者的团体,不论其为出家众或在家众。“圣僧众”(Noble Sangha)是指已经证得“见道”(path of seeing)或超越见道的僧伽成员。

  

  Secret mantra(藏文gsang sngags),密咒

  参见“金刚乘”。

  

  Shakyamuni,Buddha,释迦牟尼

  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他在西元前五百年,于印度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获致圆满证悟。

  

  Shamatha(藏文zhi gnas),奢摩他

  在本质上,奢摩他是一种禅定。在这种禅定之中,心专注于一境而保持不动。这是一种止的状态,非常重要,但是“止”本身无法调伏无明和认为有我的概念。

  

  Shantideva(藏文zhi ba lha),寂天菩萨

  那烂陀(Nalanda)寺的成员,《入菩萨行论》的知名作者。他支持月称菩萨中观应成派的观点。寂天菩萨也是《集菩萨学论》(Shiksasamuccaya)的作者。《集菩萨学论》引述各方对戒律的讲述,因而成为重要的集成概要;若非如此,那些文献可能早已佚失。

  

  Six realms of existence(藏文gro drug),六道轮回

  特定的业所产生的六种存在状态,并且被视为真实。事实上,它们都平等地缺乏本具的存在,只是迷妄心的觉知产物。按照由下往上的次序,这六道分别是嗔怒所产生的地狱道;极端吝啬所产生的饿鬼道;愚痴所引起的畜生道;贪欲所产生的人道;强烈忌妒所产生的阿修罗道;以及骄慢行为所产生的天道。

  

  Skandha,five(藏文phung po lnga),蕴,五蕴

  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等组成的元素。当五蕴聚集在一起时,“自我”的幻象就在无明的心中生起。

  

  Suffering(藏文sdug bsngal),苦

  四圣谛的第一谛。四圣谛分别是:一,苦谛,即轮回皆苦;二,集谛,痛苦起源的真谛,即我们必须尽除的烦恼;三,道谛,为了获致解脱而必须从事的修行;四,灭谛,止息痛苦的真谛,修行之果或成佛的状态。

  

  Sugata(藏文bde bar gshegs pa,one who has gone to,and proceeds in,bliss),善逝

  诸佛的一个名号。

  

  Sutra(藏文mdo),佛经

  释迦牟尼佛的话语,由他的弟子誊写下来。

  

  Tantra(藏文rgyud),续

  这些是金刚乘佛教解释心之本然清净的教本。宁玛派把续分为外续(事部、行部和瑜伽部)和内续(玛哈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新译派使用另一个方法,把续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

  

  Tathagata(藏文de bzhingshegs pa ,one who has gone thus),如来

  诸佛的一个名号。

  

  Tathagatagarbha (藏文 de gshegs snying po),如来藏

  成佛的潜能,心之明和空的自性。

  

  Thoughts,discursive(藏文rnam par thog pa)念头、散漫的念头

  一般由无明和相对实相所制约的一连串念头。

  

  Three doors of perfect liberation(藏文rnam thar sgo gsum),圆满解脱的三门

  佛陀二转*轮之大乘教法的中心思想。它们是透过了解一切现象隐含的三种特质而趋近究竟实相的方法。此三门分别是:一,一切现象皆空(空);二,一切现象超越所有的属性(无特性、无相);三,一切现象超越所有的愿望或期待(无意图、无愿或无作)。

  

  Three jewels(藏文dkon mchog gsum,梵文Triratna),三宝

  佛、法、僧。

  

  Three kinds of wisdom,三种智慧

  从闻、思、修教法所得的智慧。

  

  Three poisons(藏文dug gsum),三毒

  贪、嗔、痴三种负面情绪。

  

  Three types of suffering(藏文sdug bsngal gsum),三苦

  一,苦苦,例如疼痛之苦;二,坏苦,改变之苦,快乐是无常的,可能会专变为痛苦;三,行苦,以无明为基础的所有行为,迟早都会带来痛苦。

  

  Tradition of the profound view(藏文lta ba zab mo”i lugs)深观派或深见派

  佛陀二转*轮、说明空性之深观的佛经,由文殊菩萨编纂,龙树菩萨阐释。关于受菩萨戒的仪式和受菩萨戒之后的修行,宁玛派大多遵循龙树菩萨的传承。但是关于见地方面,宁玛派则遵循深观派和无著尊者所教导的广行派两者。

  

  Tradition of vast activities(藏文spyod pa rgya che ba”i lugs),广行派

  弥勒菩萨编纂佛陀三转*轮的佛经,撰写以弥勒菩萨为名的五本论著(此建立了“他空”见),并且把它们传授给无著尊者。之后,无著尊者进一步撰写关于“地”(Grounds)的五本论著及其他著作。无著尊者的胞弟世亲尊者在接受大乘佛教之后,撰写了八本论著。这些著作是广行派的源头,解释了佛性和菩萨地等教法。根据广行派的说法,菩萨戒的仪式和菩提心的修持是由阿底峡尊者引入西藏。

  

  Tripitaka(藏文sde snod gsum),三藏

  佛陀话语的三藏,即经藏、律藏和论藏。

  

  

  Two obscurations or veils(藏文sgrib gnyis),二障

  一,诸如贪、嗔等烦恼之烦恼障;二,所知障,即阻碍全知的二元分立、充满概念的思惟。此二障如同帐幕,遮蔽了心与现象的究竟自性。

  

  Vajrasattva(藏文rdo rje sems dpa),金刚萨埵

  百部尊主。修持金刚萨埵法和念诵金刚萨埵的咒语,对清净恶业特别有效。

  

  Vajrayana(藏文rdo rje theg pa),金刚乘

  以续和经为基础的教法和修行法门,探讨心的本然清净。也称为密乘。

  

  Vipashyana(藏文lhag mthong,字面意义为放大的观见或深奥的洞察),毘婆奢那

  在本质上,毘婆奢那是能克服相信自我真实存在之无明、并了悟究竟实相的本初智慧。

  

  Wisdom(藏文shes rab,梵文prajna),智慧,般若

  —,正确的辨别能力,通常带着对空性的特定了解;二,对心之自性本然而无二的了解(藏文ye shes,梵文jnana)。

  

  Yogi,Yogini(藏文rnal“byor pa,rnal“byor ma)瑜伽士、瑜伽女

  修持瑜伽的修行者。瑜珈士为男性,瑜珈女为女性。

  

  

《大药 词汇解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