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謝詞
二〇〇〇年,在印度菩提迦耶舉辦的第一屆“雪謙國際研討會”(Shechen International Seminar),我教導了雪謙·嘉察啓發人心的本論,本書即是以這次的教導爲基礎。其後在二〇〇二年,我于紐約和舊金山香巴拉中心的演說內容,則增補到本書之中。
我想要對所有成就此書的人表達我誠摯的謝意。感謝馬修·李卡德擔任我所有演說的口譯、翻譯本續,以及在出版本書的每個階段所提供的協助。我特別感謝尼師金巴·帕嫫(Ani Jinba Palmo)逐字翻譯母帶。感謝露西·尼翰(Lucy Needham)謄寫原始的翻譯,莎莉·威廉斯(Sally Williams)的校正,以及麥克·維德(Michael Tweed)的編輯。
我特別感謝我們的策劃經理薇薇安·克茲(Vivian Kurz)協助編輯,以及她在形塑本書的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也要感謝黛博拉·修柏林(Deborah Schoeberlein)從事編輯,梅格·費德裏戈(Meg Frederico)給予建議,以及堪布耶喜·嘉岑(Khenpo Yeshe Gyaltsen)爲尚·派斯(Sean Price)翻譯的本續提供標題。感謝拉菲爾·奧德(Rafael Ortet)從事排版和設計封面。
最後,我要感謝菩提迦耶雪謙寺的僧衆協助組織一年一度的研討會。
【中文版序】
佛行種子
本人很高興臺灣雪謙文化出版社即將在十二月份出版《大藥:戰勝視一切爲真的處方》中文版。
這本書是根據雪謙·嘉察·局美·貝瑪·南賈所寫的偈頌加以釋義而成,內容主要是探索菩提心的根基、慈悲的內在運作、空性的見地,以及把這些了解實際應用于修道的方法。
在此衷心祈願,本書的出版將利益衆多讀者,並帶領讀者把這些教法融入生活之中,從內在轉化成爲更好的人,到達全然覺醒的境界。
我要對所有成就此書的人表達誠摯的謝意。感謝蓮師中文翻譯小組總召集賴聲川、譯者項慧齡、審定楊書婷,以及另外兩位成員丁乃竺和劉婉俐,感謝他們一直以來給予雪謙文化的全力協助。
感謝劉紹茵努力推動本書,李博德提供財務支持,以及張滇恩給予行政協助,讓本書得以順利出版。最後,感謝常駐堪布彭措·多傑的多方奔走,讓本書與之前的其他中文譯本在臺灣及亞太地區出版。
雪謙·冉江仁波切
2008年11月3日
【推薦序】
體驗慈悲和無量的智慧
雪謙·冉江仁波切是雪謙寺(Shechen Monastery)的住持,過去二十年來我一直居住在該寺之中。仁波切經常說,在他年幼的時候,他認爲頂果·欽哲仁波切(Dilgo Khyentse Rinpoche)是一位非常慈祥的祖父。後來,他長大成人,開始把頂果·欽哲仁波切視爲上師。在他展開學業之後,了解到欽哲仁波切如經典所描述的,體現了一位真正上師的所有功德。
冉江仁波切的整個人生都受到欽哲仁波切這位卓越非凡人物的滋養,並且致力奉獻畢生之力來實現欽哲仁波切的願景,弘揚他的教法。現在,他也用最大的關愛來照料他摯愛上師的年輕轉世。
對頂果·欽哲仁波切而言,在靈修傳承之中,沒有人比他的第一位根本上師雪謙·嘉察·貝瑪·南賈(Shechen Gyaltsap Pema Namgyal, 1871-1926)更爲殊勝珍貴。仁波切不用“雪謙·嘉察·貝瑪·南賈”這個名字來稱呼他的根本上師,而是用“噶仁千”(kadrinchen),意思是“極爲仁慈者”。
在頂果·欽哲仁波切離開西藏、……在外叁十年之後,有人帶給他一函雪謙·嘉察的甚深教法;這是一函關于佛教基礎修行前行法的教法,原以爲已經佚失了。當欽哲仁波切收到它的時候,他把它置于頭上,眼睛含淚地說:“這比地球上所有的黃金更加貴重。”
在之後的年歲中,更多雪謙·嘉察的著作被人們尋獲,並且帶到西藏境外。在這些著作之中,有一本關于修行忠告的合集,其中包括《大藥:戰勝視一切爲真的處方》(The Great Medicine that Conquers Clinging to Reality),其針對究竟菩提心做了精簡、甚深而優雅的闡釋。
每個上師各自有獨特的方法來持有、傳授其靈修傳承的正統教導。冉江仁波切的教法簡明真誠而特別感動人心。他的話語發自肺腑,坦率直接、毫不做作,而且充滿力量,讀者可以從中一再地體驗到他傾注一生所奉獻的上師頂果·欽哲仁波切其遍在的慈悲和無量的智慧。
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
2006年3月寫于尼泊爾
【導言】
治療煩惱和無明的甘露
二〇〇〇年,在一年一度于印度菩提迦耶舉行的“雪謙國際研討會”期間,我傳授了這個論釋。每一年,我們都會邀請頂果•欽哲仁波切①的弟子到菩提迦耶傳法,讓學生有機會在這麼一個非凡的處所來聞、思、修教法。根據大乘佛教的傳統,菩提迦耶不但是世尊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地,也是此賢劫千佛往昔成道和未來成道的處所。我們在菩提迦耶舉行一年一度的研討會,乃是因爲在這個聖地修持佛法、施行供養、做大禮拜和從事繞行非常具有意義。
佛陀的教法如同甘露(medicine):它們能夠治療煩惱和無明等沈疴。藉由徹底了解教法的力量,我們將對教法生起巨大的敬意,進而對傳授這些教法的釋迦牟尼佛生起巨大的敬意。佛陀在印度出生、居住和傳法。因此,西藏人對印度極爲崇敬。他們常常稱呼印度爲“無上”或“聖地”。
① 頂果•欽哲仁波切(Dilgo Khyentse Rinpoche,1910-1991)受到藏傳佛教各個宗派的敬愛,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禅修大師之一。他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和詩人,著作達二十五函。他的衆多教法已經被翻譯成爲英語及其他西方語言。冉江仁波切是他的孫子暨法嗣。這個法本的作者雪謙•嘉察是頂果•欽哲仁波切的第一位上師,也是他的主要上師。參見馬修•李卡德所著之《西藏精神——頂果欽哲法王傳》(Spirit of Tibet)。
在印度所有的佛教聖地之中,西藏人特別敬重佛陀成道之地,這個處所名叫“菩提迦耶”(Bodhgaya)或“金剛座”(Vajrasana,或Diamond Throne)。世上現存的各種佛教哲學和修行,都起源自菩提迦耶這個地區。尤其,佛教教法就是從偉大的那瀾陀寺(Nalanda)傳播至西藏。
在一般人眼中,菩提迦耶或許是一個肮髒汙穢、滿是垃圾、不怎麼討人喜歡的地方。但是當我們思量,菩提迦耶代表世尊佛陀成道之座,菩提迦耶就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有了這種了解,我們開始對菩提迦耶另眼相看。
我們對一個地方的感受會隨著我們的觀點而轉變。我的祖父頂果•欽哲仁波切的麼女即是一例。在離開西藏之前,我的祖父及其家人造訪西藏第一座寺院所在地桑耶(Samye);這座寺院由蓮花生大士(Podma Sambhara)、寂護大師(Shantarakshita)和西藏國王赤松•德贊共同建造。在這次造訪期間,頂果•欽哲仁波切的麼女繞著桑耶寺做五體投地的大禮拜。那裏到處都是塵汙、垃圾、尿液和糞便。她不管這些情況,堅定地做大禮拜,繞行整座寺院。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頂果•欽哲仁波切問她:“你不覺得在這裏做大禮拜有困難?你不覺得惡心嗎?”她回答:“當我想到蓮師(Guru Rinpoche)②曾經造訪這個地方,我做大禮拜的地面正是他的尊足碰觸之處,我就仿佛覺得他剛剛從這裏經過,土地仍然因爲他履踏的足迹而溫暖。我沒有感覺或注意到任何其他的事物。”她已經生起了淨觀。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懷著清淨看待菩提迦耶。
② 釋迦牟尼佛預示蓮師或稱蓮花生大士會宣揚金剛乘的教法。在第八世紀,西藏國王赤松•德贊邀請蓮師入藏。蓮師成功地在西藏建立佛教經典與密續的教法。
在傳授任何教法之前,頂果•欽哲仁波切總是以流暢的聲音念誦以下的偈誦,仿佛在吟誦一篇祈願文。
“數量如虛空般廣大無限的一切有情衆生,在過去都曾經是我們仁慈的父母。無一例外的,所有的有情衆生都渴望獲得快樂,希望避免痛苦。然而,由于受到無明和心毒的折磨,他們忽略了快樂之因。他們的行爲與願望相互抵觸,他們飽受輪回的各種痛苦折磨。他們如同眼盲的人被遺棄在荒漠之中。當他們是我們仁慈的母親時,他們賦予我們生命,提供我們食物、衣服、保護和教育。如今目睹他們不快樂的情況,我們禁不住感受到巨大的悲心。然而,僅僅有悲心的感受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有所作爲,讓他們從痛苦中解脫。現在,我們擁有人身,遇見了上師,因此是爲了他們的利益而朝證悟前進的時候了。”
欽哲仁波切說,在他傳授每個教法之初所念誦的這些句子,如同覆誦一篇慣例的祈願文。我把它們視爲理所當然,沒有…
《大藥:戰勝視一切爲真的處方 中文版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