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萬事萬物在本質上是空的,但這種空不是空間的虛無,或一個空的器皿。快樂、痛苦、各種情緒和認知持續不斷地出現,如同反映在心中的影像。如明鏡般顯現的現象,稱之爲化身。
一顆種子,如果沒有種到土裏,就不會結果。同樣的,既然無生,也就沒有止滅。超越起源,也就是超越終止。這種永無終止的面向,就是所謂的報身。
如果在過去沒有出生,在未來沒有止滅,那麼在當下就不可能有持續存在的事物。因爲“存在”必須有開始有結束。舉例來說,我們會認爲,我們活著的時候,心居住在身體內。然而事實上,沒有居住,亦無居住者;沒有存在,亦無存在之物。即使我們把身體的皮膚、肌肉和血液分開來,何處能找到心?它在肌肉裏,還是在骨頭內?我們什麼都找不到,因爲心本身是空的。雖然心是現象生起的地方,但心的本質是空的,而心超越起源,于是超越終止。以上這叁身的不可分割性,稱之爲自性身。
如果從四身來了解妄念,我們會發現,在妄念之中,沒有任何不淨,沒有任何要被抛棄的。同時,也沒有其他清淨和不迷妄的事物是我們要接受的。因爲當幻象消融時,無妄的智慧單純地存在著,它一直在那裏。舉例來說,埋在地裏的黃金染上各種汙點,但黃金本質是不變的。當我們拿化學藥品來洗滌它,或有金匠提煉它,它真正的本性會不停顯現。同樣的,如果去分析迷妄的心,最後得到的結論是,迷妄超越出生、終止或駐留。而在這個當下,我們會發現一種無妄的智慧。再說,迷妄的心本身如幻象般不穩定,飄浮著,如夢中的體驗。而現象真實無妄的本質——佛性和如來藏——從無始以來就一直存在。我們的佛性和諸佛的佛性完全相同,沒有差別。正因爲如來藏,諸佛能利益衆生;也因爲它,衆生能夠覺醒。沒有比了解妄念的真實本質,更能了解四身。
因此我們應該感謝敵人,刺激我們去經曆相對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密勒日巴尊者就是一個例子。當叔叔嬸嬸背叛他及他母親,讓他們落魄成爲乞丐,最後被激勵去尋求馬爾巴尊者24的協助。之後他精進修行,在一生中達到無上的成就,名氣遍及聖地印度和雪地西藏。這些成就是受到罪行的刺激而達成的。因此我們應該感謝他們的刺激。如果在修行上,我們無法善用之前所說的對治方法來察覺負面情緒的生起,就要仰賴傷害我們的人的行爲來達成。因此,他們如同上師和諸佛的化身。假設我們染上致命的惡疾,或只是稍感不適,我們應當思維:“如果我沒有生病,我一定會迷失在追求舒適歡悅的無益活動中,完全不會想到佛法。正因爲我受苦,想到死亡,才轉向修持佛法。這一切都是上師和叁寶的事業。”我們都知道,當自己遇見上師,領受教法之後,菩提心就開始在心中生起。一旦菩提心的種子植入心中,而我們又不斷修行,那麼作惡者及其製造的麻煩,都會令我們的菩提心增長。因此,敵人和上師之間沒有差別。痛苦會令兩種菩提心增長,我們應當善加利用。
24.馬爾巴(Marpa,1012-1097):大譯師和西藏大師,爲卓米譯師(Drogmi)、那洛巴大師(Naropa)、梅赤巴大師(Maitripa)及其他偉大成就者之弟子。他從印度帶回許多經文,創立藏傳佛教之噶舉派。
當寂護大師來到西藏傳法,邪魔和當地的幽靈加以阻撓,各處出現狂風暴雨,連紅山宮殿(Red Hill Palace)都被大水沖走。正因爲這些災難,寂護大師和當時的國王延請蓮師入藏。蓮師入藏後,使佛法在西藏如太陽般照耀。如果負面力量沒有生起,尊貴的蓮師可能不會受邀入藏。同樣的,如果釋迦牟尼佛不需面對群魔,他可能永遠不會獲得證悟。我們必須持續修行,善加利用任何困境。
行菩提心
四種修行爲上法。
在此所指的修行是積聚資糧、清淨障礙、供養邪魔、以及供養護法。
積聚資糧。承受痛苦時,我們自然希望不要受苦。如果不想受苦,而想要健康安好,我們應該念誦藥師佛的名號,供養諸佛菩薩。這一切都是健康與快樂的因。要努力爲上師、叁寶和寺廟僧團,向各種靈獻食子。
我們應該皈依及發菩提心。接著向上師和叁寶獻曼達,並如是祈請:“倘若生病比較好,那麼我祈請您賜我疾病,讓我清淨惡業的汙染和障礙。如果痊愈表示我能夠成就佛法,有機會用身心行善,在修道上精進,那麼祈請您加持我擁有健康。如果死亡是更好的辦法,能夠使我投生淨土,那麼我祈請您賜予我死亡的加持。”經常如此祈請非常重要,能夠讓我們從希望和恐懼中解脫出來。
清淨障礙。當我們受苦時,要把不舒服視爲一種征兆,提醒我們真正要避免任何痛苦(包括任何微小的痛苦)的方式,就是諸惡莫作。在清淨負面行爲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四種力量:
第一種是忏悔的力量,對所有過去犯下的惡行,感到強烈的悔意。這種忏悔應當相同于呑下毒藥之後的懊悔。對于過去的錯誤,只有告白而沒有後悔是沒有用的。簡而言之,忏悔的力量就是厭倦了自己的負面行爲。第二種是決心進步的力量。在過去,我們根本看不到負面行爲的惡;但從現在開始,就算犧牲性命,也決心不從事負面行爲。第叁種是支持的力量。如果沒有忏悔的對象,忏悔是無法成立的。把完全沒有分別心,離于身、語、意惡行的叁寶視爲支持的對象。當我們皈依叁寶之後,在叁寶面前發菩提心,是清淨自己的最佳方式。經文說,此劫結束時,所有森林會在刹那中被大火吞噬。同樣的,發菩提心可以完全淨化所有負面行爲。第四種是對治的力量。禅修空性是其中一種對治,因爲即使是負面行爲,其本質也是空的,並非具有實質存在的獨立個體。另一種對治方式是觀世音菩薩的六字真言咒。只要想起這個咒語,就能帶來覺醒。六字真言咒的六個種子字,相對應于觀世音菩薩六度的成就,也是六種成就的化身。聽到這個咒,衆生就能從六道輪回中解脫;想到這個咒,就能成就六度。六字真言咒的利益之廣大,如果能夠用土地來當紙張,所有的樹當作筆,所有的海洋當作墨水,諸佛本身來談論它,也無法說盡它的好處。禅修空性或念誦六字真言咒,都屬于正行的對治。佛陀曾在《妙法蓮華經》中說,如果一個人能夠正確念誦六字真言咒,連寄生在此人體內的寄生蟲都會往生觀世音淨土。
四種力量俱在,才算正確地修持忏悔。噶當派大師說,負面行爲只有一個好處:它們可以透過忏悔而清淨。
供養邪魔。供養食子給邪靈時,應該非常誠意地說:“當您傷害我時,我修忍辱,因此您在幫助我修持菩提心,我很感激。請用您偉大的力量,讓所有衆生的痛苦都來到我身上。”如果我們缺乏這樣的勇氣,可以單純地供養食子,心中充滿愛和慈悲地說:“現在及未來,我會努力幫助您們,請勿妨礙我修持佛法。”
供養護法。向大黑天和吉祥天女等護法供養食子時,請求他們協助自己順利地修持菩提心,如此一來,我們能夠像關愛父母和孩子般關愛衆生。讓我們祈請,願我們能夠脫離對敵人的嗔恨,戰勝我執的迷妄。祈請他們遣除修道上引起的沖突的因,讓順緣生起。
將困境帶入道上,
立刻開始修行。
我們無法確定自己絕對不會受到疾病、邪惡力量的侵害。如果染上重病,我們應當想:“在這個世界上,有無數衆生和我一樣受苦。”如此生起強大的慈悲。如果我們突發心髒病,應當想:“宇宙中只要有空間存在,就有同樣受苦的衆生。”同時想象衆生的疾病集中在自己的心中。
如果我們遭受邪魔力量的打擊,應當想:“這些邪靈藉由讓我受苦,幫助我修持菩提心;對于我修道上的進展,他們是非常重要的。我不應該驅逐他們,應該感謝他們。”我們應當如同感謝上師般的感激他們。
再者,如果我們看到他人有難,雖然我們無法立即承擔他們的痛苦,但至少應該祈願他們能夠減輕負擔。此類的祈請終究會有結果。此外,如果他人有強烈的煩惱,我們應當想:“願他們的煩惱集中在我身上。”用虔誠的信心,堅定地如此思維,直到我們有能力承擔他人的痛苦和煩惱的征兆或感受生起爲止。這種征兆或許是以自己的煩惱增加,或實際體驗到他人的痛苦的形式呈現。
這就是把困難帶入修道的方法。目的是讓我們從希望和恐懼中解脫——例如,希望自己不生病,或恐懼自己會生病。希望和恐懼將在快樂和痛苦的一味中得到平靜。透過菩提心的力量,我們最終會達到一個境界:在這個境界中,連成就菩提心的希望,以及成就不了菩提心的恐懼,都會得到解脫。因此,我們應該要愛我們的敵人,盡可能地避免對他們生起嗔恨,或對他們懷有任何負面的念頭。同時,我們應該盡可能地克服對家庭和親人的執著。如果你把一棵彎曲的樹綁到一根大木條上,這棵樹最終會長直。直到現在,我們的心是彎曲的,一直在想如何欺騙別人,誤導他人。但如同郞桂·丹巴所說,這個修行會令我們的心真實而正直。
第四章 修行成爲一種生活方式
總結教授精意:
應修持五力。
如果我們擁有五種力量,菩提心自然會在心中生起。這五種力量是:決心的力量、娴熟的力量、善因的力量、忏悔的力量,以及願望的力量。
決心力。舉例來說,我們下定決心在這個月,或在這一年,或直到死亡,或直到證悟,絕不放棄菩提心;即使被他人傷害,也不會屈服于嗔恨。我們必須不斷強化這個堅定的決心。
娴熟力…
《覺醒的勇氣--阿底峽之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