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密咒:字義上是“保護心者”。有名種咒語,主要分爲明咒、陀羅尼及密咒,分別相應于方便、智慧與無二自性。
44 十二分教:1)契經:佛經的主體,以章節排序經義之佛經。2) 應頌:原以細膩之韻文闡述佛法,今則以詩歌宣說之佛經。3)授記:對未來預言之佛經。4)諷頌:以韻文撰寫之佛經。5)自說:無人祈請,專爲延續法教而闡述之佛經。6)因緣:因某人不當行爲後,做爲戒律傳授而詳述法教之佛經。7)譬喻:佛陀重述同時期其他人物舉止轶聞之佛經。8)本事:和過去故事相關之佛經。9)本生:佛陀過去累世爲菩薩時一系列故事之佛經。10)方廣:極爲詳盡闡述廣奧法教之佛經。11)希有:闡述從未公開之神奇和特殊法教之佛經。12)論議:精確設定律藏和經藏教義之佛經。有對五蘊、五大、覺知主客體及其他輪回法教的分類;對次第、道、叁摩地和其他修道法教的宣講;以及對叁身、五智及其他證果法教的列舉。
45 《寶箧經》:有關觀世音菩薩之佛經;第一部傳入西藏的佛經,神奇地出現在拉托日聶贊王(King Lha-Thothori Nyentsen)的皇宮屋頂,是吐蕃王朝的第二十八代,時當公元四叁叁年。
縱使是此咒的某個字——唵、嘛或呢,都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能加持並使衆生解脫。據說,佛擁有超越任何衆生的非凡能力,像是能正確說出連續下了十二年的暴風雨裏共有多少雨滴,但即使是佛,也無法完全述說持誦一遍嘛呢咒所産生的功德。如果佛開始做這般闡述,即便將地球上的森林都製成紙,也不夠寫盡其中最微小部分的功德。
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能真正嚇退死神,但觀世音菩薩悲心的溫暖光亮,卻能完全祛除任何人在死神逼近時所感到的畏懼。這即是所謂的“無欺皈依處”。觀世音菩薩完全不受輪回束縛,隨時都在幫助衆生,連最微細的動作——一手勢、一眨眼,都具有幫我們自輪回中解脫的力量。當我們藉持嘛呢咒來向他祈求時,不應該認爲他在遙遠的淨土而聽不見,因爲觀世音菩薩永遠在對他有信心的人身邊。我們由于自身的障礙,無法到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普陀山親見觀世音菩薩。事實上,他的悲心不舍棄任何衆生,他不斷化現爲最能利益衆生的任何形相,尤其是化身爲偉大的善知識。所以我們應該堅信觀世音菩薩是無上的救怙主,他將解脫道示現給一切衆生,實際上就是我們的根本上師。
觀世音菩薩悲心的甘霖無分別地遍淋在衆生界。但幸福的作物不會生長在信心種子枯萎的地方。缺乏信心,就是在他加持的暖陽下自我封閉,好比將自己關在暗室中。假如你有信心,在你與觀世音菩薩的加持之間,就沒有距離和遲滯。
釋尊的法教深廣而不可思議。要通達所有教理,實是非常罕見和了不起的成就。但即便如此,仍然不足。除非我們真正實修這些法教,融入自心,獲得內在的了悟,否則任何所得都僅是學理,只會徒增自矜自是。
我們已經讀了很多書,也聽聞了很多法教,但對于真正改變我們並沒有太多助益。把醫師處方放在床邊,並不會治好你的病。所以,將心轉向內在,深刻思索佛法的義涵,直到它浸潤整個生命爲止。
這是爲何巴楚仁波切說:
23.
所知僅解外相無裨益,
所作今生消逝無裨益,
所思盡皆迷妄無裨益,
是時持誦嘛呢有實益。
如同海浪般,此生的一切活動無盡地翻湧著,一波接著一波,到最後徒留空空的雙手。無數的念頭川流而過,每個念頭又湧生更多念頭,但它們只會增加迷惑與不滿。禅修法教的精義和持誦嘛呢咒,不是更好嗎?
我們現在正陷入習性的泥沼,被情欲的桎梏所困。我們既未完全解脫,也不夠堅強到有能力使衆生自輪回中解脫。我們必須尋求幫助——不只是某種幫助,而是觀世音菩薩無窮的幫助:
24.
真實不變皈依唯叁寶;
叁寶總集自性觀世音。
一心依止汝智無變異,
具信堅心持誦嘛呢咒。
向梵天或帝釋天等天神尋求依怙,並不能獲得真正的幫助,因爲他們自身仍陷于輪回之網。向世界上有權有勢的人或親友尋求庇佑,只能得到極有限的保護。山川、星辰或其他自然現象也無法提供真正的平安。這些都不是究竟的皈依處。如果你身系牢獄而想獲釋,就必須求助于有能力解救你的人,而非其他囚犯。
爲了能將我們自輪回的漩渦中救出,我們尋求的皈依基礎必須是自身已全然解脫者。自輪回的一切限製中解脫出來,圓滿究竟證悟的所有功德,擁有無限悲心可以滿足一切有情所需、並帶領他們直到成佛的皈依源只有一個:叁寶。
叁寶是佛、法、僧。佛是導師,示現四身46五智47;法是道,是被傳授和了悟的法教;僧是道上的友伴,是了解法義並終證解脫者。
46 四身:化身、報身、法身及法界體性身(Sva-bhavika-kaya,是 前叁者的融合)。
47 五智:描述五毒如何轉成五智,見原頌第50偈至第54偈。
透過對叁寶的信心及虔誠心,我們將了悟他們並非叁個分離的個體,而是代表佛陀悲心之觀世音菩薩的身、語、意。他的心是佛,他的語是法,他的身是僧。縱使我們現在不能親見觀世音菩薩,但也應了知他的無量功德,一如佛經及密續所記載般。我們也當記住觀世音菩薩與傳授我們珍貴佛法的上師無二無別。深切感念這偉大的慈悲,向他祈請,並持誦六字大明咒,我們的一切業障和煩惱將毫無疑問地被一掃而空。屆時,我們將至觀世音菩薩淨土親見觀世音菩薩,他在那兒爲菩薩眷衆轉大乘的*輪。
皈依是進入佛法之門,爲叁乘共法與一切修行的基礎。人們對輪回的看法所生之皈依動機不盡相同。因害怕輪回之苦,爲了個人因素而皈依是較差的動機。最好的動機是希望自己能令一切衆生完全自輪回痛苦中解脫,並使他們達到證悟的境界。以這種心念皈依,是大乘的見解。
如果要誠懇真實地皈依,就必須培養無可動搖的信心。信心是道上的核心要素,能使我們受到佛的加持。想要達到證悟卻沒有信心,就好像坐在面北的洞穴等候陽光的照拂一樣。
開展信心有四個階段:淨信(clear faith)、願信(longing faith)、笃信(confident faith)和不退轉信(irreversble faith)。當你開始認知到佛陀、觀世音菩薩及上師擁有多麼美好殊勝的功德時,你的心會變得非常清淨喜悅,這是“淨信”。當此淨信引發你想得到如觀世音菩薩般完美功德,並想到如果能具備這些功德,便能幫助無數衆生時,就會轉成“願信”。當你完全確知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實如佛陀所描述時,就成爲“笃信”。最後,當信心成爲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犧牲生命也無法使你抛卻時,就是“不退轉信”。至此,無論你遇到什麼狀況,都會深具信心地想著:“觀世音菩薩,您知曉一切;無論發生什麼,我都全然仰仗您的智慧和慈悲。”自此,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及指引將永遠與你同在。毫無疑問地,僅是觀世音菩薩名號的音聲,都能使你免于墮入叁惡道。真實無僞的皈依所需的,就是這種不退轉信。
俗雲:“信心是解脫道上日夜前進的寶輪。”信心是七種高貴功德中最重要的一環。太陽的光芒普照各地,但只有透過放大鏡的聚光,才能把幹草點燃。同樣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平等地照亮一切衆生,但只有那些擁有如放大鏡般信心之人,才能引燃他的加持之火。
若僅爲了此生,或只爲了治愈你現有的疾病而皈依是短視近利的。你應發願爲了一切衆生皆得成佛而皈依。無論處于順境或逆境,你都願以真誠的信心供養身、語、意予觀世音菩薩,全然依止他,這就是完全具義的皈依——大乘的真實皈依。
皈依觀世音菩薩可依外、內、密叁層面來說。在外的層面,觀世音菩薩是佛、法、僧叁寶。在內的層面,他是上師、本尊和空行叁根本。在密的層面,他是法身、報身、化身叁身。因此皈依絕不只是一個前行或初學者的修行而已;事實上,皈依的深意涵蓋了直至成佛的完整修道。盡管有各種不同程度的皈依,但只要堅信上師與觀世音菩薩無二無別、是叁寶一切面向的唯一精髓,依此信心持誦六字大明咒,便能圓滿一切的皈依。
阿底峽尊者以無比的學養和證量,在北印度和東印度各地被尊稱爲“第二佛”。他到西藏後,因爲教授了太多次的皈依利益,于是大家開始稱他爲“皈依班智達”。當他聽到弟子這般稱呼他時,他歎道:“被這樣稱呼的確是一項榮譽,但還有什麼比皈依佛更殊勝的呢?”
16 發菩提心
了知信心與皈依的重要性之後,現在我們進入大乘的精髓所在:證悟的思惟。
25.
大乘道之根基菩提心;
唯此聖念諸佛所行道。
菩提心之善道永不離,
大悲爲利衆生誦嘛呢。
“證悟的思惟”,在梵文中以菩提心(bodhichitta…
《唵嘛呢呗美吽--證悟者的心要寶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