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字來表示,意指爲了一切衆生而證悟成佛的願心。菩提心可分爲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認知衆生皆本俱佛性,但只有那些了悟所有現象之本性空的人才能領會。因爲這不易完全了解,我們通常從比較不難的世俗菩提心開始修起。
世俗菩提心也分成兩部分: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前者是發願爲一切衆生而證悟,後者是透過六度的修行來實踐此願望。換言之,願菩提心是目標的確認,而行菩提心則是達到目標的方法。大乘佛法的關鍵是無論輪回有多麼長,願、行兩種菩提心都是爲了一切衆生,而不是爲了自己。
一個人要如何生起願菩提心?如何生起這種悲憫衆生的感受,以激發爲了衆生而證悟的願望?首先,把觀世音菩薩當做你決心爲了利他而證悟的見證人。其次,試著克服只想幫助你所親近者,拒絕你不喜歡者需求的態度。當你認知在過去多生累世中,每個衆生無一例外地至少有一世曾是你的母親或父親,這件事就有可能做到。任何衆生,即使是最小的昆蟲,也都只想快樂,不想受苦,但他們不知道痛苦源自于惡行,而快樂是由善心所生。當你想到所有衆生無望地沈淪在痛苦中,猶如盲人迷失在無垠的沙漠裏,不由得會對他們生出極大的悲心。
爲了進一步發展這種悲心,想象你處在地獄道中,突然間你看到父母被死神閻羅的使者拖著走;殘忍地鞭打他們;用尖銳的武器砍殺他們;用溶銅灼燙他們;並把他們放在炙熱通紅的鐵皮下壓碎。看著他們那恐怖的劇苦,難道你不會發出強大的悲心,迫不及待地想要立刻沖去拯救他們嗎?當這種強大的悲感清楚生起時,沈思一下。你親愛的父母只是廣大無量衆生中的兩個人,爲何其他無量衆生不值得你也生出悲心?了知沒有理由不這麼做,就試著逐漸擴展悲心,先是對你最親密的朋友和親人,再對你認識的每個人,然後是整個國家、全地球,到最後對輪回叁界中的無量衆生。只有當悲心真正達到如此廣大的程度時,才能稱做真正的悲心。
所有衆生都希望離苦得樂。自己與其他衆生最大的不同在于數量——我只有一個,其他衆生卻是無數。所以,自己的苦樂與其他無數衆生的苦樂相比,實在微不足道。真正重要的是其他衆生苦樂與否,此即菩提心的基礎。我們應希望別人的快樂甚于自己,尤應希望我們認爲是敵人及對我們不好的人也能快樂。否則悲心又有何用?
對一切衆生有悲心是個起點。然後,你必須能把你的希望和願力付諸行動。但如同阿底峽尊者所說的:“以發心爲准。”如果你的心時常充滿利他的動機,那麼不論你外在行爲看似如何,行菩提心自會照管好自己。如果你能保持願菩提心,不僅永遠不會偏離正道,在修行道上也絕對會不斷進步。當你的身、語、意完全浸潤在幫助一切衆生的祈願時,當你以圓滿佛果爲自利利他的目標時,那麼即便是持誦一次嘛呢咒或做一個大禮拜等最細微的行爲,都將迅速確切地實現你的目標。
六字大明咒是觀世音菩薩的精髓,是菩薩六度的咒語形式。當你持誦此咒時,六波羅密多會自然生起,行菩提心也同時達成。
據說當那些在輪回的牢獄中受苦的衆生發起菩提心時,他們立刻被諸佛視爲兒女,受到人、天的贊歎。他們整個生命有了新的意義,全歸功于如珍寶般菩提心的無限力量。菩提心是佛陀八萬四千法門教授的精華,非常簡單,易懂易學,對初學者來說亦是如此。
勝義菩提心是空性與不造作慈悲心的合一。它是質樸的法爾本性,超越一切概念與智力所及,由此生起任運、無緣的大悲心,利益一切衆生。
當你的修行有所進展時,這兩種菩提心將相互增上。即使只是對究竟心性的一瞥,也將給予你修行世俗菩提心的正確見解;反過來,對世俗菩提心的修持也會擴展你對勝義菩提心的了悟。
17 淨業
在培養出菩提心的正確心態後,我們需要清除任何在成佛道上前進的可能障礙:
26.
無始至今徘徊輪回中,
凡諸所作罪業致輪回。
自心發露忏悔諸罪衍,
圓滿四力持誦嘛呢咒。
從過去累生一直到現在,我們以撒謊、行騙、偷盜、破壞、侮辱、殺害及其他各種惡行,已經無數次地傷害了其他衆生。這些累積的惡業使我們深陷輪回,並成爲現前在修行道上的主要障礙。它形成二障,橫阻在我們與佛性的體悟之間:即所謂的煩惱障和所知障。
然而,我們的處境並非全然無望。如噶當派大師常說的:“惡業唯一的好處就是它能被清淨。”惡行是有爲法,必屬無常。因此正如佛陀所說,沒有任何過失嚴重到無法被四力清淨。
四力即是用來有效清淨所有惡業的方法。第一力是“依止力”(the power of support)。這裏所說的依止,是指我們向其承認及忏悔過失的人或本尊,因此他們成爲我們淨業的助緣。在此依止的是觀世音菩薩——諸佛菩薩智慧的顯現。在其它的修法裏,依止的可能是金剛薩埵(Vajrasattva)、叁十五佛(Thirty-Five Buddhas of Confession)或大日如來(Buddha Variochana)。單是這些佛名號的音聲,就足以使一切衆生自惡趣中解脫;但能履行這種能力的許多本尊全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是淨業的助緣精髓。
第二力“悔力”(the power of regret)。當我們了解在輪回的多次投生,直到現在所經曆的一切痛苦皆緣于自身的惡行時——包括現世報的五無間罪48、十惡業49及違犯叁乘戒律50等,懊悔之心自會生起。我們都曾在過無數世的生命,如果你把曾有過的肉身堆聚在一處,僅計算過去曾是昆蟲的軀殼數,所堆成的山頭將高過須彌山。如果你收集過去世裏因悲傷痛苦所流下的淚水,所形成的海將比世上任何海洋都來得大。諸如此類的比喻都可以在《正法念處經》(Sublime Dharma of Clear Rec-ollection)51裏找得到。無盡輪世裏的一切痛苦,純粹是自身有害行爲——例如妄語或殺生的結果。只要你仍不明白自己所行招致的後果,舉止就會像個瘋子般繼續下去。一旦你清楚了解過去的惡行是如何使你在輪回的無盡痛苦中流轉不止,你一定會對曾經犯下的惡行深感悔恨,再也不想重蹈覆轍。懷著深切真誠的懊悔,你應毫無隱瞞地忏悔一切過失。
48 五無間罪:弑父、弑母、殺阿羅漢、分裂僧團、出佛身血。“無間”指這些罪的果報,是在死後不經中陰曆程而立刻墮入地獄中。
49十惡業:叁身惡(殺、盜、淫);四語惡(妄語、绮語、兩舌、 惡口);叁意惡(貪、瞋、癡)。和十善業相反。
50 叁乘戒律:小乘是別解脫戒或皈依戒;大乘爲菩薩戒;金剛乘則爲叁昧戒。
51《正當念處經》或《妙法聖念經》:詳細解釋業果之佛經。在此經中,解釋此經名是“抉擇種種(行爲、言語及念頭)適切與否,並使人保持正念專注于此抉擇上。”
但僅有懊悔是不夠的;過去的惡行仍然必須淨除。這能藉第叁力“對治力”(the power of antidote)來完成。身、語、意所犯的一切惡行,必須以其對治來抵消:即身、語、意的善行。付諸實行時,在身方面要做大禮拜、以繞行來禮敬聖地、服務他人及獻身佛法;在語方面要持誦嘛呢咒;在意方面要思惟,若非觀世音菩薩悲心的普照,你將在輪回中愈發沈淪,故一心虔敬地向觀世音菩薩祈請,以遣除所有障礙與惡業。爲了回應你真切的祈請,要觀想從觀世音菩薩身上流下智慧甘露,自頭頂灌入,充滿你及一切衆生的身體,滌除所有障礙、惡行及惡業,絲毫不存;你的身體變得十分純淨,如水晶般剔透。觀世音菩薩燦爛微笑地說道:“高貴的孩子啊,你的一切過失都清淨了。”他化光融入于你。感受觀世音菩薩的心與你的心合而爲一,在這種超越任何意念的明空境界中安住半晌。
第四力是“決斷力”(the power of resolve),下定決心即使犧牲生命也絕不再重蹈那些有害的行爲。截至目前爲止,你可能一直昧于惡行將導致痛苦的事實真相,但從今以後,你再也沒有藉口不改變你的行爲方式了,也不能認爲既然惡行可以輕易淨除,犯再多也無所謂。你必須從內心深處痛下決心,不管發生什麼事,絕不做出任何違背佛法的行爲。這需要恒常的正念與精進。第四力也包括決心清淨你的身、語、意,和觀世音菩薩一樣。持誦六字大明咒時,你的惡業和障礙會消失,證悟境界裏一切本具的功德也將如撥雲見日般開始顯耀。
18 供養
27.
此心貪戀我執輪回因,
是故敬獻身財與善德,
上供涅槃下施輪回衆;
舍除一切貪執誦嘛呢。
經由淨業,你已清除了通往成佛道上的障礙,但爲了繼續在道上前進,必須積聚必要的資糧以持續旅程。累積資糧就是積聚福德與智慧。透過善行與供養來累積福德資糧,將可成就色身(Rupakaya);以無所執之心行善而累積智慧資糧,將可成就法身(究竟身)。這兩種資糧應以利他之心來完成。
執著于有“我”這個實存自我的概念,是我們流轉叁界的根本原因,了知這…
《唵嘛呢呗美吽--證悟者的心要寶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