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字来表示,意指为了一切众生而证悟成佛的愿心。菩提心可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认知众生皆本俱佛性,但只有那些了悟所有现象之本性空的人才能领会。因为这不易完全了解,我们通常从比较不难的世俗菩提心开始修起。
世俗菩提心也分成两部分: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前者是发愿为一切众生而证悟,后者是透过六度的修行来实践此愿望。换言之,愿菩提心是目标的确认,而行菩提心则是达到目标的方法。大乘佛法的关键是无论轮回有多么长,愿、行两种菩提心都是为了一切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
一个人要如何生起愿菩提心?如何生起这种悲悯众生的感受,以激发为了众生而证悟的愿望?首先,把观世音菩萨当做你决心为了利他而证悟的见证人。其次,试着克服只想帮助你所亲近者,拒绝你不喜欢者需求的态度。当你认知在过去多生累世中,每个众生无一例外地至少有一世曾是你的母亲或父亲,这件事就有可能做到。任何众生,即使是最小的昆虫,也都只想快乐,不想受苦,但他们不知道痛苦源自于恶行,而快乐是由善心所生。当你想到所有众生无望地沉沦在痛苦中,犹如盲人迷失在无垠的沙漠里,不由得会对他们生出极大的悲心。
为了进一步发展这种悲心,想象你处在地狱道中,突然间你看到父母被死神阎罗的使者拖着走;残忍地鞭打他们;用尖锐的武器砍杀他们;用溶铜灼烫他们;并把他们放在炙热通红的铁皮下压碎。看着他们那恐怖的剧苦,难道你不会发出强大的悲心,迫不及待地想要立刻冲去拯救他们吗?当这种强大的悲感清楚生起时,沉思一下。你亲爱的父母只是广大无量众生中的两个人,为何其他无量众生不值得你也生出悲心?了知没有理由不这么做,就试着逐渐扩展悲心,先是对你最亲密的朋友和亲人,再对你认识的每个人,然后是整个国家、全地球,到最后对轮回三界中的无量众生。只有当悲心真正达到如此广大的程度时,才能称做真正的悲心。
所有众生都希望离苦得乐。自己与其他众生最大的不同在于数量——我只有一个,其他众生却是无数。所以,自己的苦乐与其他无数众生的苦乐相比,实在微不足道。真正重要的是其他众生苦乐与否,此即菩提心的基础。我们应希望别人的快乐甚于自己,尤应希望我们认为是敌人及对我们不好的人也能快乐。否则悲心又有何用?
对一切众生有悲心是个起点。然后,你必须能把你的希望和愿力付诸行动。但如同阿底峡尊者所说的:“以发心为准。”如果你的心时常充满利他的动机,那么不论你外在行为看似如何,行菩提心自会照管好自己。如果你能保持愿菩提心,不仅永远不会偏离正道,在修行道上也绝对会不断进步。当你的身、语、意完全浸润在帮助一切众生的祈愿时,当你以圆满佛果为自利利他的目标时,那么即便是持诵一次嘛呢咒或做一个大礼拜等最细微的行为,都将迅速确切地实现你的目标。
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的精髓,是菩萨六度的咒语形式。当你持诵此咒时,六波罗密多会自然生起,行菩提心也同时达成。
据说当那些在轮回的牢狱中受苦的众生发起菩提心时,他们立刻被诸佛视为儿女,受到人、天的赞叹。他们整个生命有了新的意义,全归功于如珍宝般菩提心的无限力量。菩提心是佛陀八万四千法门教授的精华,非常简单,易懂易学,对初学者来说亦是如此。
胜义菩提心是空性与不造作慈悲心的合一。它是质朴的法尔本性,超越一切概念与智力所及,由此生起任运、无缘的大悲心,利益一切众生。
当你的修行有所进展时,这两种菩提心将相互增上。即使只是对究竟心性的一瞥,也将给予你修行世俗菩提心的正确见解;反过来,对世俗菩提心的修持也会扩展你对胜义菩提心的了悟。
17 净业
在培养出菩提心的正确心态后,我们需要清除任何在成佛道上前进的可能障碍:
26.
无始至今徘徊轮回中,
凡诸所作罪业致轮回。
自心发露忏悔诸罪衍,
圆满四力持诵嘛呢咒。
从过去累生一直到现在,我们以撒谎、行骗、偷盗、破坏、侮辱、杀害及其他各种恶行,已经无数次地伤害了其他众生。这些累积的恶业使我们深陷轮回,并成为现前在修行道上的主要障碍。它形成二障,横阻在我们与佛性的体悟之间:即所谓的烦恼障和所知障。
然而,我们的处境并非全然无望。如噶当派大师常说的:“恶业唯一的好处就是它能被清净。”恶行是有为法,必属无常。因此正如佛陀所说,没有任何过失严重到无法被四力清净。
四力即是用来有效清净所有恶业的方法。第一力是“依止力”(the power of support)。这里所说的依止,是指我们向其承认及忏悔过失的人或本尊,因此他们成为我们净业的助缘。在此依止的是观世音菩萨——诸佛菩萨智慧的显现。在其它的修法里,依止的可能是金刚萨埵(Vajrasattva)、三十五佛(Thirty-Five Buddhas of Confession)或大日如来(Buddha Variochana)。单是这些佛名号的音声,就足以使一切众生自恶趣中解脱;但能履行这种能力的许多本尊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是净业的助缘精髓。
第二力“悔力”(the power of regret)。当我们了解在轮回的多次投生,直到现在所经历的一切痛苦皆缘于自身的恶行时——包括现世报的五无间罪48、十恶业49及违犯三乘戒律50等,懊悔之心自会生起。我们都曾在过无数世的生命,如果你把曾有过的肉身堆聚在一处,仅计算过去曾是昆虫的躯壳数,所堆成的山头将高过须弥山。如果你收集过去世里因悲伤痛苦所流下的泪水,所形成的海将比世上任何海洋都来得大。诸如此类的比喻都可以在《正法念处经》(Sublime Dharma of Clear Rec-ollection)51里找得到。无尽轮世里的一切痛苦,纯粹是自身有害行为——例如妄语或杀生的结果。只要你仍不明白自己所行招致的后果,举止就会像个疯子般继续下去。一旦你清楚了解过去的恶行是如何使你在轮回的无尽痛苦中流转不止,你一定会对曾经犯下的恶行深感悔恨,再也不想重蹈覆辙。怀着深切真诚的懊悔,你应毫无隐瞒地忏悔一切过失。
48 五无间罪:弑父、弑母、杀阿罗汉、分裂僧团、出佛身血。“无间”指这些罪的果报,是在死后不经中阴历程而立刻堕入地狱中。
49十恶业:三身恶(杀、盗、淫);四语恶(妄语、绮语、两舌、 恶口);三意恶(贪、瞋、痴)。和十善业相反。
50 三乘戒律:小乘是别解脱戒或皈依戒;大乘为菩萨戒;金刚乘则为三昧戒。
51《正当念处经》或《妙法圣念经》:详细解释业果之佛经。在此经中,解释此经名是“抉择种种(行为、言语及念头)适切与否,并使人保持正念专注于此抉择上。”
但仅有懊悔是不够的;过去的恶行仍然必须净除。这能藉第三力“对治力”(the power of antidote)来完成。身、语、意所犯的一切恶行,必须以其对治来抵消:即身、语、意的善行。付诸实行时,在身方面要做大礼拜、以绕行来礼敬圣地、服务他人及献身佛法;在语方面要持诵嘛呢咒;在意方面要思惟,若非观世音菩萨悲心的普照,你将在轮回中愈发沉沦,故一心虔敬地向观世音菩萨祈请,以遣除所有障碍与恶业。为了回应你真切的祈请,要观想从观世音菩萨身上流下智慧甘露,自头顶灌入,充满你及一切众生的身体,涤除所有障碍、恶行及恶业,丝毫不存;你的身体变得十分纯净,如水晶般剔透。观世音菩萨灿烂微笑地说道:“高贵的孩子啊,你的一切过失都清净了。”他化光融入于你。感受观世音菩萨的心与你的心合而为一,在这种超越任何意念的明空境界中安住半晌。
第四力是“决断力”(the power of resolve),下定决心即使牺牲生命也绝不再重蹈那些有害的行为。截至目前为止,你可能一直昧于恶行将导致痛苦的事实真相,但从今以后,你再也没有藉口不改变你的行为方式了,也不能认为既然恶行可以轻易净除,犯再多也无所谓。你必须从内心深处痛下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绝不做出任何违背佛法的行为。这需要恒常的正念与精进。第四力也包括决心清净你的身、语、意,和观世音菩萨一样。持诵六字大明咒时,你的恶业和障碍会消失,证悟境界里一切本具的功德也将如拨云见日般开始显耀。
18 供养
27.
此心贪恋我执轮回因,
是故敬献身财与善德,
上供涅槃下施轮回众;
舍除一切贪执诵嘛呢。
经由净业,你已清除了通往成佛道上的障碍,但为了继续在道上前进,必须积聚必要的资粮以持续旅程。累积资粮就是积聚福德与智慧。透过善行与供养来累积福德资粮,将可成就色身(Rupakaya);以无所执之心行善而累积智慧资粮,将可成就法身(究竟身)。这两种资粮应以利他之心来完成。
执着于有“我”这个实存自我的概念,是我们流转三界的根本原因,了知这…
《唵嘛呢呗美吽--证悟者的心要宝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