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在位置,憤怒卻仿佛非常堅實地存在著,一種強烈的黏附令你的心凍結成固態,帶給你和他人極大的痛苦。猶如雲朵般毫無實體,不能支撐你的重量或當做衣服穿,卻能使整個天空變暗,遮住太陽。所以同樣地,念頭會障蔽覺性的本然光輝。藉著了悟空——心的清澄本性,便能回複自由的本初狀態。如果你了知憤怒的本性是空,憤怒就失去其一切傷害力而轉成“大圓鏡智”。但如果你不能了知憤怒的本性,任它脫缰恣行,它就無異于地獄寒熱折磨的根源。
人們老是認爲擊潰毀滅敵人是一種積極的成就,但毫無疑問地,這並不是佛法的觀點。當怒氣爆發時,不要追著它,轉而注視憤怒的本性。它只是心的空界中一個虛有的捏造。無數世以來,你被自己的嗔恨所奴役,累積了數不盡的惡業。從現在開始,請更加謹慎。記住,憤怒是一切地獄痛苦滋生的種子。根除憤怒,就不再有地獄道。因此,你嗔恨的真正目標應是嗔恨本身,而非所謂的怨敵。
如果你不追尋憤怒的感覺,如果你不用憤怒將自己與他人隔離,如果你的憤怒能解脫回到其真正本性,那便是“大圓鏡智”。在此鏡中,他人皆是自身的映照。縱有憤怒的念頭曾在觀世音菩薩心中生起,也只會使他的智慧更加燦亮。再者,當你清楚了解憤怒不可能天生存在于外在事物上,且內在憤怒之心也非任何有形存在,你將油生一股遍及所有衆生的悲心,特別是對那些飽受憤怒之火折磨的衆生。
很久以前,在佛陀前生中有一世,他是一位示現蛇身的菩薩。一些殘忍的小孩抓到他,把他折磨至死。如果他願意的話,只消看一眼就可以摧毀他們,但因他心中了無半點憤怒而不可能那樣做。相反地,他祈請藉由殺他的因緣,使他們能在未來成爲他的弟子,讓他帶領他們直至證悟成佛。這個勇氣與忍辱的示範,是他完全了悟空性與慈悲的結果。
憤怒是解脫的致命大敵,因爲刹那的憤怒能毀掉累劫以來積聚的善業。所以,消除憤怒是菩薩的主要目標之一。努力持守忍辱戒,持誦六字大明咒。正如所謂:“沒有比憤怒更大的錯誤,也沒有比忍辱更大的戒律。”
慢
51.
毋執驕慢境影觀執心,
執心現起自解即本空;
本空不外平等性智乎,
驕慢自解脫中誦嘛呢。
一旦我們得到某種令人稱贊的特質,如某些特殊知識或技術,立刻生起的驕慢心會損壞任何可能出現的積極意義。我們被貢高我慢所壓製,被自己的美麗、知識、博學及權力所迷惑,完全無視于偉大上師們所擁有的真誠完美功德。事實上,像我們這樣的凡夫迷失在輪回的染汙中,雖然偶爾有些美德,但肯定遠遜于多數的過失。相較于那些聖者的無量善行,我們的功德只不過是一小點面粉屑而已。實際上,我們會將善引以爲傲,常是爲了文過飾非。
所以,不管你具有某種有限、不穩定的才華,絕無理由爲之驕傲。諺語說得好:“就像山峰上永遠無法聚水,在驕傲的峭壁上也永遠無法凝聚真正的價值。”驕慢會阻止你開展虔誠心、智慧和悲心;它阻斷了來自上師的加持,妨礙道上的一切進步。所以,避免驕慢的危險,誠實地自我反省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仔細分析驕慢,會發現任何你感到驕傲的東西並非與生俱來,而是拜你的執取之心所賜。如果你一直堅持謙虛的態度,讓你的心保持謙遜,驕慢會像晨霧一樣消逝。離于驕慢緊攫之心,能一直住于觀世音菩薩的“平等性智”中。
貪
52.
毋耽貪欲境影觀貪心,
貪心現起自解即樂空;
樂空不外妙觀察智乎,
貪欲自解脫中誦嘛呢。
無論你期望從父母、孩子、朋友、財富或財産中得到什麼樣的快樂,它們永遠都無法持久;如果生前不曾失去,最後死亡也會奪走一切。對他們執著是無用的。
當你死時,無論你曾經如何受人稱贊、多麼有錢有勢,都派不上用場。你將徘徊在死亡與投生之間的中陰階段,伴隨你的只有善、惡業。積聚金錢和財産,然後保護、增加它們,是件永無止境、令人沮喪的事。
看到黃金和鑽石會讓我們著迷,馬上就被想擁有它們的強烈欲望所征服。即使我們打算購買如此昂貴漂亮的東西,但我們的執著心卻不會結束,只會增長。我們可能會擔心失去我們所得到的珍貴珠寶,而把它們全放在保險箱裏,甚至不敢拿出來穿戴。在一生的需索之後,我們在中陰階段的經曆只會是極端的恐懼和驚慌。
從事商業、農作或任何行業,其利潤來自他人的損失者,必招致更多惡業。我們對于所擁有的永不滿足,總是試圖得到更多想要的。無數世以來,我們把所有精力都耗在這上面。完全舍棄貪欲,學習如何滿足于足夠維生的衣食,不是更好嗎?
如果你決心修行,心無挂礙地持誦六字大明咒,你會發現自己對日常生活的追求愈來愈少執迷,不再浪費生命。欲望和執著將消融于其本性之中,此即觀世音菩薩的“妙觀察智”。
嫉
53.
毋逐嫉妒境影觀伺心,
尋伺現起自解即意空;
意空不外成所作智乎,
嫉妒自解脫中誦嘛呢。
一般人對任何與他成就相當,或比他高的人都會心生嫉妒。嫉妒不是原本就存在于你所嫉妒的對象上,只是心的捏造。每當嫉妒的念頭生起時,只要了知它爲何,並全心地隨喜別人較優異的成就即可。
一旦你任由嫉妒心增長,它們便會過度膨脹。提婆達多(Devadatta)嫉妒其堂兄喬達摩(Gautama 即釋迦牟尼)的故事即是一例。喬達摩成佛後,提婆達多仍一再以各種惡行來與他競逐。他的嫉妒行爲多到最後大地在他腳下裂開,使他墮入地獄之火。在那兒經曆了可怕的折磨後,他後悔哭泣道:“自我心深處,我皈依你,喬達摩!”雖然在後來的某一世,他會轉生爲緣覺行者,但在那一世裏,連佛也救不了他。因此,嫉妒是非常嚴重的過失,絕不要任它擺布。
對于他人的成就,你心裏只有極大的欣喜。例如,隨喜某人對叁寶的廣大供養,你將積聚與那個人同等的功德。與其沈醉于自己的成就,成爲嫉妒的囊中物,不如隨喜他人難以估算的善行,特別是聖者的行爲。這便是“成所作智”。
癡
54.
毋附愚癡對境觀癡心,
妄念現起自解即覺空;
覺空不外法界體性智。
愚癡自解脫中誦嘛呢。
在這裏,癡是指我們對自己本俱佛性的無明。從這方面來看,我們就像手中握有一顆珍貴寶石的乞丐,卻不知其價值而將它丟棄一樣無知。由于無明,我們被念頭奴役而不能分辯對錯。由于無明,我們昧于因果法則,並拒絕相信每個行爲皆有其後果。由于無明,我們不能接受有前世與來生。由于無明,我們對祈請叁寶的善果沒有信心。由于無明,我們不能了知佛法的真谛。無明是八萬四千煩惱的根本,只要我們不能明白一切事物的真正本性是空,便堅信事物真實存在,即是一切妄念和惡念的根源。
無論如何,無明不會像地底洞窟般永久黑暗,如其他任何現象,它只會由空性中産生,而沒有真實的存在。一旦你了知無明之空的本性,無明就轉爲“法界體性智”。這是觀世音菩薩的智慧心——佛性——如來的本質,存在于一切衆生身上。如同佛陀所開示的,緣于無明,使我們相信妄念而不識自身本性。
藉著確立無明之空性,了知無明的愚蠢與迷惑自身即爲法界本身。然後,安住在此覺受中,修持見、修、行,此即觀世音菩薩的心髓。
無論何時,當五毒相關的念頭和煩惱生起時,與其讓自己被它們帶著走,不如去注視它們的本性;最後,你將了悟五毒即五智,即不受染汙之心的自然狀態。那時,念頭一生起便立即解脫,你將永遠不會失去明覺——勝義的觀世音菩薩。
勝義的觀世音菩薩無非空性,但在世俗層面上,觀世音有無數的形相以符應衆生的需求。這一切的化現,各種名號、形相及顔色,皆是他智慧的示現,是慈悲與空性創造力的展現。尤其觀世音菩薩化現出五種主要形相,來對應五蘊和輪回中的五道72。下面的五個原偈,便解釋轉化五蘊爲觀世音菩薩的五相73。
72 五道:在此文中,通常將輪回分成的六道改爲五道,把天與阿修羅合爲同一道。
73 觀世音菩薩的五相:尊聖天王、不空羂索、浚斷輪回、大悲調伏衆生及調禦丈夫海,分別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清淨相。
27 五蘊——色、受、想、行、識
色
55.
色蘊本空無生如虛空;
空性本覺明點即觀音——
無異“聖者尊聖天王”矣,
《唵嘛呢呗美吽--證悟者的心要寶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