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唵嘛呢呗美吽--证悟者的心要宝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门)▪P23

  ..续本文上一页enter">45.

  

了知音声为咒持诵诀;

  

悦耳与否所执自解脱。

  

无执轮涅原音六字语;

  

闻声自解脱中诵嘛呢。

  

  通常听到赞美、好消息或美妙的音乐会带给我们快乐;另一方面,当我们听到对自己的批评、诬控、喜爱之人的坏消息或刺耳的噪音时,马上就觉得沮丧或恼怒。不是各种声音本身能制造出这种情绪,而是执着之心所致。菩萨明白心的本性是无生,视一切音声都是咒音,不论其好坏;赞美不会使他感到骄傲,恶语也不能激起他的怒气,只会增加他的忍耐与悲心。如果你视一切音声为咒音,好或坏的消息将, 无法干扰你,犹如风不能扰动山一般。事实上,当你听到坏消息而生气,只不过是让自己痛苦罢了,既不能使亡者复生,也不能让财物失而复得。

  一如万象,声音也是许多因缘和合的结果,并不能独立存在。美妙的琴声端赖琴弦的合度,若是一根弦断了或不调,弹出的音韵就不和谐、不悦耳。仔细深入检验任何音声;天籁、风声、雷声、树叶的飒飒声、动物的呼啸、人语、歌声,都是组成音声的基本元素,这些声音的本性都是空性。

  种子字“阿”象征无生本性,是一切音声的根源,包含了智慧佛的精华。尤其自“阿”生起了六字大明咒。持诵此咒时,要了知一切声音皆从空性生起,是诸佛之语——咒语——的无尽示现。若此,只是稍做念诵也将孕育成果。这是把一切音声带入修行道上的修持。

  一般的闲聊是贪执与嗔恨的表露,只会使妄念之轮旋转地愈来愈快。但持诵咒语会保护你的心,引导你了悟语的智慧本性。所以一切时中持诵六字大明咒,直到它和呼吸合一为止。

  

  

  

  

  

  

46.

  

知嗅无生圆满次第诀;

  

香臭与否所执自解脱。

  

无执嗅中观音戒律香;

  

嗅味自解脱中诵嘛呢。

  

  我们喜欢闻香气,捂住鼻子避开恶臭。但一切气味,无论是淡淡的檀香或粪便的臭气,其本性为空。了知它们是清净、无实质的,将它们当做圆满戒律的芳香来供养诸佛,这样的供养能圆满福慧二资粮。既然佛不被二元概念所影响,我们也应该放弃一切好恶的念头。如此一来,嗅觉的概念就能获得解脱,回归其本性。

  

  

  

  

  

  

47.

  

了知味为荟供献供诀;

  

美味与否所执自解脱。

  

无执饮食观音愉悦物;

  

味觉自解脱中诵嘛呢。

  

  通常我们喜欢品尝美好香甜的口味,而不喜欢任何苦涩酸腐、火辣刺鼻的味道。事实上,这只是心执着于美味或恶心的味道。一旦心了悟这些特性是无生、不存在的,就能了知每种味道的清净本性。于是饮食成为荟供69的智慧供,一种荟供的修行。

  

  69荟供(梵文为 ganachakra):一种根本、固定举行的仪式与可体验物质,几乎见于所有的密咒乘仪轨中,可共修或自修。可观想坛城本尊时,食物和饮料的供品以意想转化、净化为清净的三昧耶物,献给坛城本尊化身上师,随后由与会者分食,做为破戒的还净和净观境中的庆祝。

  

  透过荟供的修行,你将积聚功德,克服贪求饮食的习性,并避免落入不当的维生方式。当一切的执着解脱进入本然体性时,便是最殊胜的供养。

  

  

  

  

  

  

48.

  

了知触之共性平等诀;

  

饥饱冷热所感自解脱。

  

无执内外触行本尊业;

  

触觉自解脱中诵嘛呢。

  

  我们会分别丝的柔软与麻的粗糙、瓷杯的平滑与荆棘的尖刺,但就如同其他感官的知觉,触觉亦无异于白日梦。

  一旦你停止区别愉悦或不悦的触感,让它们保持在本质相同的空性之中,心就不再老是兴奋或沮丧,这便是平等一味的证量,是把苦、乐皆融入修行道的最高修行。渴求轻柔的感觉、不能忍受粗砺的事物,只因执着使然。让一切执着及嫌恶在空性中沉淀,佛行事业自会任运显现。

  总之,执着于感官的认知使你徘徊于轮回中,这也就是我们常被教导应放弃一切感官之愉的原因。如果你已经了悟如幻现象的空性,且真正远离执着,那么你的一切感知都可用于修行道上,以积聚福慧资粮,使你的禅定觉受和证悟增上。无论你看、闻、尝、听或感觉到什么,视它如清潭映月或天上明虹——令人目眩神迷却倏忽缥缈,无法掌握,不具任何实质。以此方式来看待万物,你的概念绝不会被成见所凝滞或被执着所桎梏。

  

  

  

  

  

  

  

  

  

49.

  

了知万法皆空见之诀;

  

心识所取真伪自解脱。

  

无执轮涅万象即法身;

  

念头自解脱中诵嘛呢。

  

  心把经验区分为主体与客体,先是认定“我”这个主体,然后有了“我所”的想法,开始执着于我的身体、我的心及我的名字。当我们对这三个概念的执着愈来愈强,就愈来愈变得只关心自己的福祉。我们为求得舒适的一切努力,对生活中恼人情境的无法忍受,对苦乐、贫富、尊卑、毁誉的偏见,都源于“我”的概念。

  我们常被自我缠缚,鲜少顾及他人的幸福。事实上,我们对他人的漠不关心就像老虎对吃草兴趣缺缺。这完全与菩萨的行事背道而驰。自我真的只是念头所捏造的;当你了悟到被执着的对象与执着之心两者皆空时,便很容易明白他人与自己没有分别。

  通常我们会倾注所有精力来照顾自己,菩萨则用于照顾他人。菩萨发现如果他投入地狱之火,即便只是帮助一个众生,也会毫不犹豫地这么做。八地70菩萨了悟轮回与涅槃完全相同,这是胜义见。伟大的萨迦派祖师札巴•嘉岑尊者(Jetsun Trakpa Gyaltsen) 71在禅观中亲见文殊菩萨,接受了著名的“远离四种执着”教授。在末偈中,文殊菩萨说道:“若有执着,即非正见。”寂天菩萨也说:“一切如虚空——这是我必须证得的。”这是显密共许的胜义见。

  

  70 八地:十地的第八地,此时菩萨进入修道的最后阶段。

  71 札巴嘉岑尊者(1147-1216);贡噶•宁波尊者(Jetaun Kunga Ningpo)之子,是萨迦五祖之一。

  

  我们必须了解空性见,然后体悟之,最后得证。轮回与涅槃自空性中生起,亦融入空性中。即使当它们现起时,也从未真正离开空性。所以,若你了知一切现象本性为空,你将能妥善对应任何发生之事,不论经历悲喜,都不会有任何执着。

  透过空性之眼来看待万物,真假的二元概念只存在于彼此的对应中。唯有假存在,才有真存在;倘若假为空,那真亦为空。因此在空性见中,没有任何真实的主张,无缘无执。当一位菩萨稳固地建立此见时,他对涅槃寂静就没有执着,因而能化现任何的形相来利益众生。无论众生迷失多深,他都有坚忍的信心使他能在无量劫中不断帮助众生。他的努力不是为了自己的证悟,而只是一心想帮助他人走向解脱。

  

  

  

  

  

  

  26 五毒——嗔、慢、贪、嫉、疑

  

  

  证悟圆满之见,即完全从五毒中解脱出来。是五毒烦恼让我们深陷于轮回,当五毒消失时,五种相应的智慧当即显现。

  

  

  

  

  

  

50.

  

毋随嗔恚境影观嗔心,

  

嗔心现起自解即明空;

  

明空不外大圆镜智乎,

  

嗔恚自解脱中诵嘛呢。

  

  轮回是如何产生的呢?当我们用五官来认知周遭一切,种种喜爱或厌恶的感觉在心中生起,由这些感觉产生了轮回。单是对事物的认知,并非造成我们在轮回中徘徊的原因,而是我们对这些认知的反应及加诸其上的解释,使轮回不停流转。密咒乘的不共特征是:与其让轮回以这种方式继续下去,不如让我们养成一切现象是智慧清净化现的认知。

  当你对某人起嗔心时,你的嗔恨或怒气并非与生俱来地存在于这个人身上,而只存在于你自己的心中。当你一瞥见他,你的念头便全落在他过去曾伤害你、未来可能会伤害你或现在正在伤害你的种种想法上;连一听到他的名字都让你生气。如果你紧抓住这些念头不放,怒气就会爆发出来。那时你会有一股无法抵御的冲动,要捡起一块石头丢他,或抓住某样东西打他,心里想着:“我真想杀了他!”

  愤怒似乎非常强悍,但它是从哪得到力量,可以如此轻易地压倒你呢?是某种外在力量,有手有脚、有武器和盔甲的东西吗?如果不是,那是在你体内的某个地方吗?如果这样,那它在哪里?你可以在大脑、心脏、骨头或身上其他部位找到它吗?虽然不可能找出他的…

《唵嘛呢呗美吽--证悟者的心要宝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