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如何才能保證不退人身,一直都修行?
如果我們在禅修的過程中,剛才所說的十六種觀智,其中如果大家完成了第二個觀智.這個觀智就是緣攝受智。如果一個人證得了緣攝受智,我們稱爲小須陀桓,也就是小初果聖者。他不是真正的,爲什麼呢?因爲一個禅修者在修名色辨別智的時候,他已經能夠照見所謂的人、我、衆生、男人、女人,其實並沒有一個所謂的我,並沒有所謂的靈魂,所謂實質的東西,它只是一堆的名色法,在那邊生滅、生滅的名色法而已。由于他已經證得了名色辨別智他懂得去怎麼去辨別這個是色法、那個是名法,他通過相、味、現起、足處這四種法去辨別一切名色法,這樣他就證得了名色辨別智,這是第一個觀智。第二觀智就是在名色辨別智的基礎上,他再去查名色辨別智的因。我們現在說到的這一堆五蘊、這一堆身心名色法,只是一堆果報而已,果報五蘊。之所以是果報,那必定會有因,那因是什麼呢?因,就是我們前世造的業。沒有業不會有果報,我們造了業,因緣成熟就會受果報。而我們去查去生造的是什麼業?就可以通過因、緣起的方法,去查找我們過去造的什麼業。因爲大家現在都是人,能夠投生爲人必定屬于善的果報,善的果報是由善業造成的。我們在過去生造了善業以後,在前世臨終的時候善業成熟,所以我們能夠投生爲人。那我們再去找,我們可以破今生和過去世之間的環節,去找過去世的因。過去生我們造了什麼業,過去生你是不是曾經到了寺廟裏面,見了出家人很歡喜,以今生可以成爲出家人;是不是你當時布施或者你出家人做了什麼善業,在你臨終時你憶起這些善業或者你的善業成熟,所以你今生投生爲人才能出家.,這些都要靠你如實的去知見,如果你找到了過去因和今生果報的關系,然後你去分辨過去因和現在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然後你再去找更前世的因,第二世、第叁世,有時並不一定是我們過去生造的業今生成爲人,也有可能是過去很久之前造的,我們就這樣追查,大概追查了幾世之後,我們再繼續追查後世的。總之,我們就是要連接過去世,今生和來世,這叁世的因果關系,過去世你有煩惱會造業,由于煩惱的支助,這種業成熟而帶來了回報。如果今生我們不如理作意的話,我們會生起煩惱,煩惱又再去造業,這種業如果在我們臨終成熟,又會帶來下一世的結生,然後下一世就繼續這樣輪回下去。當一位禅修者可以透視叁世的因果關系,他就不會懷疑是不是有過去世啊?今生是不是無緣無故來的?我從哪裏來?他不會懷疑。那個時候,他就已經過了度疑清淨,緣攝受智就是指他已經把握叁世的因緣、緣起的關系,所以這是十六觀智中的第二觀智。如果這兩種觀智都已經把握好了,已經生起了這兩種觀智。那麼他在下一生,就不會失去人身。正是因爲如此,所以在一個禅修者生起了緣攝受智之後,在這個階段由于他暫時鎮伏了邪見,就是指執著于有我、有靈魂、有本體這些邪見,而且他也已經暫時的去除了對叁世、對因果法則的疑,這個時候他叫做小須陀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