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對于大部分的現代人,煩惱都太重,心不是落在過去就是妄想未來,如何才能活在當下?也就是《大念住經》所說的,修成只有了知和覺照的境界。
尊者:要做到這麼樣,有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就是先讓心平靜下來。先讓心平靜下來就是修止,一個人的心是很難控製的,但是很難控製不等于不能夠控製,我們要收攝好自己的心,心經常跳來跳去,像猴子,調伏心有很多種比喻,我們可以把調伏心比喻成馴服一頭野牛、馴服一匹野馬、馴服一只猴子。野牛、野馬、猴子,都是比喻心。即使它再蹦蹦跳跳,再撒野,也還是可以馴服的。好像馴服一頭野牛、小牛犢,當然是越小越好,越大越老幾就不可能了。《清淨道論》在入出息念那一章講到,釘一個穩固的木樁,用一條堅實的缰繩或鎖鏈鎖住這頭牛,剛開始的時候,牛(犢)老是想要回到母牛身邊,但是當它跑來跑去都轉不出木樁這個範圍,它就能乖乖的停下來。訓練心就是這樣。心老是記著過去,計劃著未來,想著這個,想著那個,那是由于心沒有一個著落點、沒有一個停歇的地方。如果我們把它很穩固地釘在某一個所緣上,比如:呼吸,然後再加強正念,心慢慢的就能夠馴服。在清淨道論》這個比喻裏面,木樁等于我們的業處,鎖鏈或缰繩等于正念,用正念規範著心,鎖住心,持續地讓它守護在正念上、守護在業處上,慢慢的心就能夠習慣。心的習慣是到處跑,現在讓它習慣于守護住業處,慢慢的就能夠調伏,這個是第一種。 第二種是修觀的方法,修觀的方法是觀妄想,它其實是很脆弱的,妄想其實都是一種心,心的躁動不安,這種心的躁動不安是由于它不斷地抓取所緣,而且抓得很快,這個稱爲妄想。心始終都有個對象、要有一個目標,抓這一個,然後又抓那一個,就好像在經典裏面比喻猴子攀住這一個樹枝,然後又看到另一顆樹枝,又抓那一個樹枝,就是這麼樣,這個心的本性,心的習氣是這麼樣的。也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教了那麼多法,都是講我們應當如何調伏心。 最後講到我們修行的目的,還是讓心從一切煩惱中解脫出來。還是從心解脫,不是我們的身體解脫,身體始終都是色法,它是不能解脫。解脫的是心解脫,解脫什麼?解脫一的煩惱。 所謂的煩惱是什麼?就是那種不良的心理狀態,不良的心理作用、情緒等等,這些就是煩惱。所以一個聖者,他如果已經完全證得阿拉漢果,他就沒有任何不良的情緒、不良的心理,生起的都只是作,那種心。因此對現在人來說,(如果)想要這樣,他就應該活在當下,如果修入出息念的話,當下是什麼?當下就是他的呼吸。要不怕困難,要習慣,心習慣于追隨它自己的喜好到處跑,現在讓它習慣專注在業處上,就好像一只猴子,把它鎖在一條石柱上,鎖在一個很堅固的木樁上,慢慢的它就能夠乖下來,因爲它發現到始終都逃不掉這個東西,所以它才能停止下來。要這樣來訓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