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有一種說法,巴拉蜜很深厚的人只需修四大,以近行定的定力觀色聚、觀名法就可以,而現在的人需要有安止定的定力才能修觀,這種說法對嗎?
尊者:這種說法不完全對。這只是個人選擇的問題,往往一個人如果他的巴拉密很深厚,他可以先培育安止定,然後再修觀。如果一個人的巴拉密很薄弱、巴拉密很欠缺,他沒辦法,他就先修四大,當他以四大的近行定,以這樣的定力來繼續修色業處、修名業處。但是一般現在的人,如果他的巴拉密很強的話,他先修定,因爲有了禅那和沒有禅那,修觀是很不一樣的。根據修行的實踐,有些禅修者由于他沒辦法入定,他觀呼吸也見到很明亮的光,是他一專注光,那光就變成粉碎、碎掉了,他沒辦法專注,這種人你無論如何去教他,他都會看到很多密密麻麻的東西在那邊一閃一閃的生滅,對這種人確實沒有辦法,就教他先修四大。修了四大之後,再進一步修色業處、再修名業處。在剛開始的階段,這種人會修行得很快,上得很快,進步也很快,但是你一旦他修了緣起,他就會覺得力不從心。別說緣起,當他在修名業處的時候,他要觀照六門的心,他會覺得很吃力,爲什麼呢?因爲定力不夠。如果一個人培育到第四禅,他用第四禅所培育起來的定力再去觀照色法、再去觀照名法、再去觀照緣起,他會覺得很輕松。雖然也要很吃力的觀,爲什麼呢?因爲這些東西太微細了,心念的生滅太快了,如果沒有足夠的定力,他沒辦法看清楚。即使是一個有第四禅禅那定力的人去觀照他都很吃力,更何況如果一個人只是培育了近行定。但是並不是說不能,也可以,只不過他會覺得很吃力。越到高級的觀智,他會覺得越吃力、越困難,因爲很多西他不敢確定。他沒辦法確定這個是,這個不是,爲什麼?(因爲)定力沒有那麼強,不夠強。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經常苦口婆心的強調我們要培育定力、要培育定力。假如定力是可有可無的話,佛陀何苦經常教導培育定力呢,是不是?對于那些確實沒有辦法的人,勉強讓他走純觀行者的路。對于那種過去生已經積累了很強的巴拉密的人,他也可以走純觀行者,但是普通的人、一般的人應該要通過培育定力。就好像說有些人他們通過自成才,後來就被有些大學封爲名譽博士,你就經常羨慕他,因爲有人給封了名譽博士,所以我也不用去讀書了、不用去上學了,這是錯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