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色、無形、無對、一相。
問曰:先言不一故不合,今何以言一相?答曰:此中言一相,所謂無相,無相則無有出至佛道;爲引導凡夫人故,說言一相。實際者,是諸法末後實相,無出無入;若有狂人欲使實際出至佛道者,此人則欲使無相法出。如、法性、法相,如先說。不可思議性者,有人言:即是如、法性、實際,無量無邊,心心數法滅故,言不可思議。複有人言:過實際、涅槃,更求諸法實,若有若無,是名不可思議。
複次,一切諸佛法,無有能思惟籌量者,故名不可思議。複有人言:一切諸法,分別思惟,皆同涅槃相,是不可思議。若人欲使空中出,此人則欲使無相法中出。此中佛自說:五衆空相,不能出叁界,不能至薩婆若;五衆中五衆相空故。十二入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空,亦如是;夢等空譬喻,亦如是:自相空故,無出無至。若人欲使六波羅蜜出,此人則爲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六波羅蜜因緣和合故無自性,自性無故空;菩薩著六波羅蜜墮邪道,故爲說空。十八空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問曰:六波羅蜜有道俗可著,故可說空;出世間六波羅蜜,叁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所著故,何以說空?答曰:諸菩薩漏未盡,以福德、智慧力故行是法,或取相愛著故。凡夫法虛妄顛倒,此法從凡夫法邊生,雲何是實?以是故,佛說是亦空,以喻無相法。是大乘即是無相,無相雲何有出、有至?諸法皆空,但有名字相,假名語言,今名字等亦空,以喻無相第一義中不可得,世俗法中有相。名字等假名相義,如先說。用如是法,從叁界出,至薩婆若中住,非是實法,亦無所動。
﹝經﹞「須菩提!汝所問是乘何處住者,須菩提!是大乘無住處。何以故?一切法無住相故。是乘若住,不住法住。須菩提!譬如法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起無作,非住非不住。須菩提!是乘亦如是,非住非不住。何以故?法性相,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法性相性空故;乃至無作性、無作性性空故。諸余法亦如是。須菩提!以是因緣故,是乘無所住處,以不住法、不動法故。」
﹝論﹞問曰:上言是乘到薩婆若,更無勝法可去,今何以複說是乘無住處?答曰:先說以空不二法故言住;如幻、如夢,雖有坐臥行住,非實是住。菩薩亦如是,雖言到薩婆若住,亦無定住。佛此中自說:一切法從本已來無住相,雲何獨大乘有住?若有所住,以畢竟空法住。譬如:如、法性、法相、實際,非住、非不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起不作。不住者,自相中不住。非不住者,異相中不住。不住者,說空破有;非不住者,說世谛方便有住。不住者,說無常破常相;非不住者,破滅相。此中佛自說:法性、法性相空。何以故?自相空故。乃至無起無作諸余法,亦如是。
﹝經﹞「須菩提!汝所問誰當乘是乘出者,無有人乘是乘出者。何以故?是乘及出者,所用法及出時,是一切法皆無所有;若一切法無所有,用何等法當出?何以故?我不可得,乃至知者、見者不可得,畢竟淨故。不可思議性不可得,畢竟淨故。衆、入、界不可得,畢竟淨故。檀波羅蜜不可得,畢竟淨故;乃至般若波羅蜜不可得,畢竟淨故。內空不可得,畢竟淨故;乃至無法有法空不可得,畢竟淨故。四念處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得,畢竟淨故。須陀洹不可得,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不可得,畢竟淨故。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一切種智不可得,畢竟淨故。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起無作不可得,畢竟淨故。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生、住、滅不可得,畢竟淨故。增、減不可得,畢竟淨故。何法不可得故不可得?法性、不可得故不可得。如、實際、不可思議性,法性、法相、法位,檀波羅蜜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羅蜜不可得故不可得。內空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不可得故不可得。四念處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得故不可得。須陀洹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佛不可得故不可得。須陀洹果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佛道不可得故不可得。不生不滅,乃至不起不作不可得故不可得。
複次,須菩提!初地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第十地不可得故不可得,畢竟淨故。雲何爲初地乃至十地?所謂幹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內空中初地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中初地不可得。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中,第二、第叁、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不可得何以故?須菩提!初地非得非不得,乃至十地非得非不得,畢竟淨故。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中,成就衆生不可得,畢竟淨故。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中,淨佛世界不可得,畢竟淨故。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中,五眼不可得,畢竟淨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诃薩,以一切諸法不可得故,乘是摩诃衍出薩婆若。」
﹝論﹞論者言:出者,行是乘到佛道邊出,又複以成就故名出,以是乘成就薩婆若,是名爲出。此中佛自說空因緣。乘者,是六波羅蜜所用。法者,是慈悲方便等諸法,六波羅蜜所不攝。出者,是菩薩。是叁法皆空。此中佛複說因緣:我不可得,乃至知者、見者不可得,畢竟空故。五衆、十二入、十八界、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須陀洹乃至薩婆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乃至叁世、叁相、增減等,是名法空。我乃至知者、見者,須陀洹乃至佛,是名衆生空。
問曰:有二種不可得:一者、有法,智慧少故不能得;二者、有大智慧推求不能得。此雲何不可得?答曰:是法無故不可得。
問曰:一切法本末不可得,于人有何利益?答曰:此中佛自說:畢竟清淨故。畢竟者,若行者依無而破有,于有得清淨;于無未清淨,以依止故。此中佛自說,不可得因緣,一切衆生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譬如:如、法性、實際等,乃至不作、不起不可得。
複次,十八空故,法性不可得,乃至不起、不作;十八空中,無初地乃至十地,無成就衆生,無淨佛世界,無五眼;以十八空故空,畢竟清淨故不可得。菩薩用不可得法,乘是乘出薩婆若。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