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共加行與四加行▪P2

  ..續本文上一頁拼命的工作,另外一個人卻很懶得工作,但是努力工作的人卻很窮,懶惰工作的人卻很富有。如果沒有業力存在的話,爲什麼有人窮,有人富呢?就算那個人再怎麼努力的工作,他還是很窮。一般社會的人都教我們要好好的做事才會發財,但事實卻不是永遠都是這樣子的,因爲有些事情是控製不了,爲什麼會這個樣子呢?那是由于我們以前的業力所致的。如果不是以前的業力,怎會變成這個樣呢?也由于這個業力,我們才會再轉世投生。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出生在一個相信轉世的國家裏,所以我就不必再舉例說明這方面的事情。

   業是心靈的一種力量。動機好的時候就會産生善業,動機不好就會産生惡業。爲了要了解業,也許各位要去讀羯磨經和其他類似的經典。我們有很多不同的業,但是所有的業都是以阿賴耶識爲根本。所有的人都只有一個阿賴耶識,而所謂不同的業,就是有一種業像推動的業一般,另一種是完成的業。有的衆生以善業來推動,以惡業來完成,或者反過來也有可能。舉例來說,一個衆生是以惡業來推動的,也許生爲一條狗,如果它在同時發展的是善業,也可能成爲富裕人家的寵物,像這種情況非常的多。業是唯一能夠跟著我們到任何地方去的東西,阿賴耶識就像一家銀行,具有提存的功能。業是一種能量或是一種力量,所以它不會被自己消耗掉,只要你做了任何一種行爲,就會産生一種業,它就會自動存進阿賴耶識的銀行裏。除非有人去把它提出來,否則它就一直待在那裏。舉例來說,今天早上你造了惡業,你已把惡業存進阿賴耶識的銀行裏,到了晚上你忏悔時就把業提出來了;如果你不忏悔,這個業就會在那裏等待,等待成熟的機會。所謂成熟就是等待合適的機會,它可以等待一千生以上,當情況合適時,這個惡業就會再出現。

   第四共加行是輪回皆苦。爲了使我們的心轉向法,我們必須知道輪回的痛苦。如果我們不知輪回的痛苦,心是不會轉向法的。輪回有各種各樣的痛苦,地獄道有它的痛苦,其他道也有它自己的痛苦,這些我們都不必談。但是人道上很多的痛苦,是可以談一談的,如生的痛苦、錯誤的痛苦、生老病死的痛苦,然後又有各種地位的痛苦。舉例來說,你想存很多的錢,好吧!就說人現在想存一些金幣,爲了要得到這些金幣,你花了很多的精神,騙了很多人,講了很多的謊話,甚至去偷、去殺……等等不法的行爲,最後總算得到一些東西。可是到這個時候,你仍覺得不滿足,因爲當我們死的時候,這些金幣,它們還是會留在原來的地方,一點也帶不走的,這是自己給自己的痛苦。有可能,在你死以前,這些東西早已被別人偷走,或發生一些事情而全部消耗光光。一般的父母都要爲子女存一些錢,但是,現在的子女卻很少記得父母對他們的恩惠。很有趣的是,這些小孩將來也要爲人父母,他們也會面對同樣的問題。我們總認爲要替兒子或孩子們存一些錢,但是你知道下一代會怎麼樣做呢?他們可能連一封信也不寄給你,就算他們寄信給你吧,他們又能對你做些什麼呢?他們不可能將那些錢與你分享,所以這樣想一想,你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你費心費力爲人存了一些錢,實際上只是存下一些敵人罷了!那些錢花了你不少的時間,你把頭發弄白了。如果一個很富裕的人,能把這些錢用來幫助衆生的話,當然他就是在行菩薩行。

   這四個共加行就是要使你的心轉向法。一旦我們的心轉向法,我們在修法上才會成功。要修法成功,必須如何做呢?那就是要修四個不共加行,也就是:

   一、皈依大禮拜

   二、金剛薩埵

   叁、獻曼達

   四、上師相應法

   第一個加行是皈依。爲什麼要皈依呢?有很多原因,例如,我們向誰皈依,如何皈依等。皈依的對象本身就有很多不同的見地,爲什麼要皈依,也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小乘皈依的目的是爲了要自求解脫,大乘皈依者是爲了一切的衆生。小乘皈依的佛,是法身與化身的佛。大乘皈依的是法報化叁身佛。金剛乘的行者皈依時知道:本質上,他們自己是皈依者,也是受皈依者,皈依的對象與皈依者是同樣的;在外表上,金剛乘皈依上師,上師代表佛法僧叁寶。對于僧侶也有各種不同的見地,一般來說,是指出家的男衆或女衆。

   在大乘來說,我們爲什麼要皈依?是要我們發願救度一切的衆生。但是仔細想一想,連救度自己都沒有力量,卻誇口說要幫助一切的衆生,我們該怎麼做呢?所以我們要依靠叁寶的幫助,就像我們如果能夠獲得一位有勢力的朋友的幫助,我們什麼事情都能做成功,所以,我們向叁寶求皈依。舉例來說,如果你犯了罪,你向一位很有權力的人請求幫助,跟他說你要依靠他,如果他要保護你,你就沒有問題了。同樣的道理,我們就如罪犯,因爲無明而犯了罪,所以我們要由輪回裏逃出去。由上面的例子知道,要請求幫助,必須找更大,找最有權勢的人,而叁界之中最大的就是叁寶,除了叁寶以外,沒有更大的了。

   皈依是我們最好的保護,如果你皈依了叁寶之後,只要你真具信心,你的脖子不必挂什麼金剛帶。有一則故事:有一個修行人,他不做別的修行,只念:“拿摩布達雅,拿摩達瑪雅,拿摩桑嘎雅(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有一天他家遭小偷,當小偷在偷東西的時候,被他抓住,並且遭痛打一頓。他一邊打,一邊念叁皈依文,因爲他已經習慣不停的念誦。然後這個賊逃跑了,他跑到一座橋,那座橋到了晚上沒有人敢走。這個小偷因爲路不熟,也不知道橋上有鬼,于是他就跑到橋下躲了起來。其實橋下也有很多很多的鬼,當地的人不敢走。當時小偷想:“佛實在太好了,還好只有叁寶沒有四寶,不然那人如果邊念四皈依邊打我的話,我不被打死才怪。爲什麼他打我時還在算數目呢?拿摩布達雅、拿摩達瑪雅、拿摩桑嘎雅——當他念到拿摩桑嘎雅時,我已經被他打得很慘了,如果……”他就在橋下嘀嘀咕咕的念來念去,所以一個晚上沒有鬼前來找麻煩。因爲他念的時候,對叁寶很有信心,心裏沒有第四個寶。所以,我們要像這樣子有信心而無懷疑的皈依。

   第二個加行是淨障。如果不清除業障,我們就會像一個有毒的容器一樣,有毒的容器就算放進良藥也會變毒藥。所以先要把容器弄幹淨。爲了要清淨有毒的容器,我們要修淨障法。淨障的方法很多,最好的是修金剛薩埵。至于要怎麼修,就要依照個人上師所傳的修持,這個我不在此地講。

   第叁個加行是集資糧。爲什麼要積聚資糧?因爲我們的功德若不夠的話,是沒有辦法修行佛法的。佛法是這樣的珍貴,而我們是非常的福薄,就像國王如果突然將所有的財富送給一個乞丐,這個乞丐一定會覺得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這些財富只是給乞丐加添麻煩而已,國王的財富只對國王有意義,所以我們的功德如果不夠的話,是無法做一個適當的法器的。有些人修行佛法時,會有很多麻煩、很多的障礙出現,因此必須積聚資糧。

   積聚資糧的方法很多,比如供香、獻花、修荟供等。最好的方法是供曼達。同樣的,供曼達的方法也要各位去向你的上師及傳承請求指導。

   現在,我們要談的是岡波巴四法裏的第二個次第,即修行成功的因素——上師相應法,爲什麼要修這個法呢?要成佛先要認識自己的心。但是目前我們沒有能力可以來認識自己的心,因爲要去認識這個心的人本身仍是很愚笨的。所以,要了解自己的心必須要有上師的加持。要得到上師的加持,一定要有虔誠的信心。爲了增加虔誠的信心,必須修上師相應法。同樣的,要修上師相應法,也要去向你們的上師及傳承請求。

   一般來說,上師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的“上師”,是與你非常有緣,能夠幫助你、能夠爲你開顯本性的人。上師的身份可能是一位妓女,如果這位妓女告訴你一句話,能夠點醒你的本性,她就是你的上師。舉例來說,今天講臺上挂的都是噶舉派傳承祖師的法相。白教第一位祖師是帝洛巴,他的外表看起來就像一位十分不成功的漁夫,不像現代的上師全身都是閃閃發光的。我們總認爲上師看起來一定是非常漂亮,而且全身發光的。但我們必須了解外表長相並能幫助我們,上師也不一定要非常老,因爲他臉上的皺紋與白發並不能幫助我們成器,而且我們也不是想要找個爸爸。當然,父親的年紀都是比較大的,我們不可能叫年輕的人爲爸爸。我們所要找的是能告訴我們究竟本來面目的人,他就是上師。

   在此地,很多人都認爲如果皈依了某人,那個人便是你的根本上師,好似是以皈依這個儀式來決定自己的上師似的。另有人問:我是否可以有超過一位的上師?當然可以,只要上師要你守的叁昧耶戒你全守住了,上師超過一百萬個也可以。但是你要知道守叁昧耶戒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例如,有一天你的上師沒有請你喝茶,你便生氣了。這一點點小事你都忍受不住,更別談守叁昧耶戒了。你的上師如果有一天坐在法會的法座上,坐得不太莊嚴,你的心裏就會想:“啊!這個人怎麼這麼沒威儀呢?”如果你在接受灌頂的時候,上師把法器在你的腦袋上加持得不夠久的話,你的心就會覺得上師的定力不佳。上師在給你灌頂的時候,如果他沒有咕噜咕噜的爲你念幾句,你就會覺得上師本身的修行還不夠。但是,上師給的叁味耶戒每條都要守住才行,這點對金剛乘的行者是非常重要的。大乘稱佛最重要的瑞相之一是無見頂相,如果你想要成就這個無見頂相,你就要對你的上師具有很虔誠及極大的信心,除非,你想在成佛的時候,頭頂上保持光光平平的,否則你就要對你的上師具有很大的信心。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爲已經有成千上萬的上師來過世間;有的會再來,有的已經留下法教,有的也許將來再也不會教授弟子。上師是非常珍貴的,沒有上師的話,就算所有的佛都對我們微笑,我們也看不到他們的。

  問答錄

  問題:佛的淨土是建立于因果或建立于空性?

  仁波切:建立于因果。但是,因果就是空性。

  問題:如何才能保持臨終正念?

  仁波切:從現在開始做。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講于臺北)

  

《四共加行與四加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