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乘(密宗)一個極具爭議性的傳統
我們今天晚上來簡短的討論一下,「金剛乘」的各種附屬物,或屬於「金剛乘」的一些東西。在我們討論這些附屬物之前;如果能了解一下「金剛乘」的基本理論,那對於我們以下的討論,將會非常有益。「金剛乘」在許多世紀以來,都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傳統。「金剛乘」之所以這麼具有爭議性,是因爲要了解「金剛乘」的理論非常非常困難。困難之處並非在於「金剛乘」的理論廣博深奧,而是因爲他的理論太簡單了。反而使得別人難於置信和了解。
因此,「金剛乘」的許多方便法門,對許多不同的社會而言,難於接受,尤其接近或趨近佛法。
舉例來說:印度的社會,受到古老「吠陀經」非常深的影響。「吠陀經」相信種姓製度。因此相信種姓製度的人,自然相信所謂的清淨或汙穢。在印度的社會裏,當然有很多他們的道德律是受到印度教或佛教的影響。所以有很多事是不能公開討論或公開給別人看的。因此,在這樣的社會裏,如果你公然展示了一座佛父擁抱著佛母的雕像,那麼對別人的確是會有一些震撼。
當然,我不敢說對中國的社會了解多少。但是從我這很有限的觀察裏面,看到中國的社會仍然有著許多非常保守的一面。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裏面,通常我們說比較神聖的行爲,一定不能扯上比較粗暴的那一面。對於具有這種心理狀態的人或社會,佛陀當然也給了一些能滿足他們這種「心理狀態需要」的教授。
譬如說佛也講了「小乘」的法,或「大乘」的法,像剛才所說的所謂「神聖的」這種法。同時這「神聖的」概念,也是我們這個世界一般人所具有的概念。這也就是化身佛(即釋迦牟尼佛)爲甚麼要顯現一個出家衆的樣子。剃了頭,赤著腳,拿著一個行乞用的缽。
也許大家都能夠了解,如果化身佛帶著佛母,露出獠牙,赤身裸體,有著一萬六仟支手。這樣的「佛」對多半的衆生來說,可能不太合適,同時這種事情,你也可以從佛的十二種事業裏了解到它。
佛一生中十二種事業的故事,也是我們實際上需要了解的。但身爲一個佛教徒,通常我們都忽視了佛一生的故事。或許我們覺得這很簡單,也並不太重要。如果你喜歡讀這一類的書,那麼有一本由梵文翻譯成英文的書。書名叫作「布達恰哩塔」(佛所行贊)。作者名叫「阿虛哇鈎夏」(馬鳴菩薩),是印度古代一個最偉大的詩人。他原本是一個印度教徒,曾經和那爛陀寺的許多佛教學者辯論,這些佛教的學者們都輸了。後來有一位名爲法稱的佛教大師跟他辯論。當時約定,辯輸的人要拜對方爲師。結果這個印度教的大師輸了。但是由於他的慢心,他拒絕成爲法稱大師的弟子。心裏想;不如跳到恒河裏淹死算了。
但,不幸的是,事情並未如這位印度教大師「阿虛哇」的願。法稱大師命令衆弟子們把他逮住,關在那爛陀寺的圖書館裏。把門關上、鎮住、釘牢、整整關了七天。(曆史上是這樣的)七天之後,他垂頭喪氣的出來,作了法稱大師弟子。實際上這位「阿虛哇」,是佛曾預言的少數幾位佛教學者之一。很多人說,他可能是第一個寫下佛本生故事的人。
佛故事的真正意義──出離
在佛的故事裏,你一定也看到。當佛在「叨利天」的時候,他觀察這個世界上,他所要選擇投生的家族。在衆多的選擇中選了第二個種姓,那就是武士。佛選擇武士作爲自己出生時的種姓。就好像未來的彌勒佛,選擇婆羅門,作爲出生時的種姓是一樣的。
這個故事並不是說,佛選擇投生的家族或種姓,是一件多麼大的事情。所以說釋迦牟尼佛選擇作淨飯王的兒子,並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不管怎樣,他最後還是從王宮裏離開了。把他所有的六千或六萬個妃嫔,都留在王宮裏。這個故事只是要告訴我們,佛所示現的這一切,不管是剃了他的頭,或從王宮裏出離,主要的目的,都是在於教化衆生。
你可以說;當時王子悉達多,他主要顯示的是「出離心是多麼重要」。因爲;當時若佛陀投生在一個乞丐的家裏,那麼:一個乞丐丟掉他的破草席走到深山裏,也不會有甚麼人去懇求他回來。
王子悉達多,他當時住的是叁個季節裏的叁個不同宮殿。然後有五頭大象作爲隨時的坐騎。而又有五百頭大象准備隨時替換這五頭象。馬、皇後、將軍、大臣,所有無數的珍寶與榮耀。這一類的全部東西。
就是說,雖然在這種狀況下,王子悉達多仍然是從王宮裏出來。我所要表示或強調的是這一點。所以我們要了解,從王宮裏逃出來,或六年的苦行,或者在菩提樹下得到最究竟的覺悟,都是有它所象徵的意義。佛陀之所以要這樣的示現「出離心」。是因爲「出離心」對一般人是非常重要的。以一般人而言;要舍棄六千個妃嫔或六萬個妃嫔是非常困難的。有的人會說,我就一個老婆也丟不掉。
但是佛有一些弟子,非常非常聰明,心智極爲銳利。他們了解,離開一個老婆和離開六千個老婆;並無不同。對於這一類的弟子,佛就教導他們,「從出離中出離」。因爲所謂的「出離心」本身,也會變成另外一種執著。所以;你可以說,爲了要表示或培養這種「從出離中出離」的心。爲了要表示這個,所以「密宗」有許多非常複雜的壇城中的宮城、佛母、供養天女、各種空行勇父。它的理由是這樣。
我們要了解,「金剛乘」的教授是「果乘」的教授;「結果」的教授,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舉例來說,你有一個非常頑固的朋友,你想讓他看你家裏一個非常貴重的東西。這東西你沒辦法拿到外面去。如果你跟他講,嘿!我家裏藏了十六公斤鑽石!請你來看看。他可能根本不相信這個,連到你家去都懶得去。不管你怎麼講都沒有用。
也許對這麼一個人來說,你告訴他,我家放了十六公斤鑽石,請你來看。倒不如跟他說,我燒了頓好菜,晚上請你來喝兩杯。於是當你那頑固朋友來了之後,你就可以安排他看一看你那十六公斤的鑽石。這個比喻,可以說是一般「大乘」或「小乘」教授的方法。而「金剛乘」則是直接的把這十六公斤的鑽石,展示給你。
何謂真正的「金剛乘」(密宗)
也許你會認爲我在這裏贊美「金剛乘」或有意看低「大乘」或「小乘」。但完全不是這樣,我們所談的是那個很頑固的人。因爲如果你碰到一個心靈很開放的朋友,你會很輕易的把他請到家裏來。如果他是一個很頑固的人,你就要准備給他燒上一頓好飯了。
我所要講的「金剛乘」的弟子是需要最上根器的。這並不表示「金剛乘」的教授比一般的教授更好,更高。只不過是「金剛乘」的弟子,應該具有更開放的心靈。說實在的,如果有人問我個人的意見,我倒覺得「小乘」是最好的,然後是「大乘」,然後是「金剛乘」。理由是:例如你有一個學校,裏面有叁個老師,叁個學生。有一個學生非常難教,然後第二個稍好,第叁個是特別的聰明。在這叁個學生裏面,若其中一個老師能帶好這第一個學生,那他比其他兩個老師可能要好得多。因爲這老師面對的是更多的挑戰,我的意思是在這邊。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世界裏,大家也都認爲:要和頑固的人打交道,是需要更好的涵養和溝通能力。
因爲「金剛乘」很直接和結果來打交道,所以「金剛乘」可以使用任何東西作爲教材。但對於一個「小乘」的老師而言,很多東西他都不能夠用。因爲對這老師而言,他知道,這學生最大的障礙,就是各種各樣的象徵。所以這個老師,他會避免用各種各樣象徵性的東西作爲教材。因此在「小乘」,譬如說上座部的出家人,他們的生活都是非常的簡單。
「金剛乘」假定前來的學生都是「能了解」,並且「能欣賞」這些象徵物意義的學生。所以就使用了許多這種象徵物作爲教材。在「小乘」裏,你很少看到他們的老師會把一些泡了西藏紅花的黃色的水倒在徒弟的手裏,讓他喝下去。然後告訴他,「你這樣的喝下去,就可以成佛」。「小乘」的老師對這種方法;可能會發笑。
在「金剛乘」的傳統裏,用水作灌頂所依物。我相信在座各位一定已經喝下非常多的這種水了。「金剛乘」相信水可以作爲灌頂所依物,也相信有一種很好的邏輯在裏面。就像前面所講的,「金剛乘」是「果乘」的教授,是一個「結果的教授」。他所要告訴你的是;你所認爲的水,只不過是你一個概念。水只不過是一個概念的這點,可以用邏輯來證明。就是說並沒有一個獨立於你之外的水是存在的。
「金剛乘」是可以說,把一個東西赤裸裸的顯示在你面前。你幾乎可以這樣講:當「小乘」或「大乘」講到「空性」的時候,他們是把「空性」煮熟了給你吃。而「金剛乘」就好像給你吃生菜沙拉一樣,不煮的,直接的就給你端了上來。
在我們相對的,一般的世界裏,會認爲這個是水,而水可以喝,可以沐浴,可以洗滌。我們有這樣的概念。所以在「密乘」的邏輯裏,它就會說,這水也可以代表「本尊」,也可以代表「壇城」。實際上,他們經常說:一滴水裏面有叁百二十億個「空行母」在其中。同樣的,這樣講也是一個概念。
我們把面前這個杯子裏的,當作是水。和把它當作是本尊的壇城。站在我們的觀點,或概念的立場上來說,這兩者完全相同。
但這兩個不同的觀點,對我們卻有著不同的影響。就算這同樣的水,你也一定會注意到,如果它出現在杯子裏,你會認爲它可以喝。如果它出現在水桶裏,你會認爲它可以用來洗東西。如果同樣的它出現在馬桶裏,你就會覺得,它萬萬碰不得。
所以我們同樣對於水的概念,也是這樣子在改變。所以如果你能把認爲「它」是水的概念,轉化成「它」就是本尊,「它」就是壇城。如果你真的有這種概念,而且很牢固的話,當你喝了它,它就真的能夠幫助你。
非常抱歉我要這樣說,它實際上是一個能夠操縱你的辦法。如果我現在一遍又一遍的跟你說,「這個翻譯是個壞蛋」。由於在座各位都非常相信「甯波車講的話」,而我又一遍一遍的講。到…
《金剛乘的外相與內在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