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乘(密宗)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传统
我们今天晚上来简短的讨论一下,「金刚乘」的各种附属物,或属於「金刚乘」的一些东西。在我们讨论这些附属物之前;如果能了解一下「金刚乘」的基本理论,那对於我们以下的讨论,将会非常有益。「金刚乘」在许多世纪以来,都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传统。「金刚乘」之所以这么具有争议性,是因为要了解「金刚乘」的理论非常非常困难。困难之处并非在於「金刚乘」的理论广博深奥,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太简单了。反而使得别人难於置信和了解。
因此,「金刚乘」的许多方便法门,对许多不同的社会而言,难於接受,尤其接近或趋近佛法。
举例来说:印度的社会,受到古老「吠陀经」非常深的影响。「吠陀经」相信种姓制度。因此相信种姓制度的人,自然相信所谓的清净或污秽。在印度的社会里,当然有很多他们的道德律是受到印度教或佛教的影响。所以有很多事是不能公开讨论或公开给别人看的。因此,在这样的社会里,如果你公然展示了一座佛父拥抱着佛母的雕像,那么对别人的确是会有一些震撼。
当然,我不敢说对中国的社会了解多少。但是从我这很有限的观察里面,看到中国的社会仍然有著许多非常保守的一面。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面,通常我们说比较神圣的行为,一定不能扯上比较粗暴的那一面。对於具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或社会,佛陀当然也给了一些能满足他们这种「心理状态需要」的教授。
譬如说佛也讲了「小乘」的法,或「大乘」的法,像刚才所说的所谓「神圣的」这种法。同时这「神圣的」概念,也是我们这个世界一般人所具有的概念。这也就是化身佛(即释迦牟尼佛)为甚么要显现一个出家众的样子。剃了头,赤著脚,拿着一个行乞用的钵。
也许大家都能够了解,如果化身佛带著佛母,露出獠牙,赤身裸体,有着一万六仟支手。这样的「佛」对多半的众生来说,可能不太合适,同时这种事情,你也可以从佛的十二种事业里了解到它。
佛一生中十二种事业的故事,也是我们实际上需要了解的。但身为一个佛教徒,通常我们都忽视了佛一生的故事。或许我们觉得这很简单,也并不太重要。如果你喜欢读这一类的书,那么有一本由梵文翻译成英文的书。书名叫作「布达恰哩塔」(佛所行赞)。作者名叫「阿虚哇钩夏」(马鸣菩萨),是印度古代一个最伟大的诗人。他原本是一个印度教徒,曾经和那烂陀寺的许多佛教学者辩论,这些佛教的学者们都输了。后来有一位名为法称的佛教大师跟他辩论。当时约定,辩输的人要拜对方为师。结果这个印度教的大师输了。但是由於他的慢心,他拒绝成为法称大师的弟子。心里想;不如跳到恒河里淹死算了。
但,不幸的是,事情并未如这位印度教大师「阿虚哇」的愿。法称大师命令众弟子们把他逮住,关在那烂陀寺的图书馆里。把门关上、镇住、钉牢、整整关了七天。(历史上是这样的)七天之后,他垂头丧气的出来,作了法称大师弟子。实际上这位「阿虚哇」,是佛曾预言的少数几位佛教学者之一。很多人说,他可能是第一个写下佛本生故事的人。
佛故事的真正意义──出离
在佛的故事里,你一定也看到。当佛在「叨利天」的时候,他观察这个世界上,他所要选择投生的家族。在众多的选择中选了第二个种姓,那就是武士。佛选择武士作为自己出生时的种姓。就好像未来的弥勒佛,选择婆罗门,作为出生时的种姓是一样的。
这个故事并不是说,佛选择投生的家族或种姓,是一件多么大的事情。所以说释迦牟尼佛选择作净饭王的儿子,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不管怎样,他最后还是从王宫里离开了。把他所有的六千或六万个妃嫔,都留在王宫里。这个故事只是要告诉我们,佛所示现的这一切,不管是剃了他的头,或从王宫里出离,主要的目的,都是在於教化众生。
你可以说;当时王子悉达多,他主要显示的是「出离心是多么重要」。因为;当时若佛陀投生在一个乞丐的家里,那么:一个乞丐丢掉他的破草席走到深山里,也不会有甚么人去恳求他回来。
王子悉达多,他当时住的是三个季节里的三个不同宫殿。然后有五头大象作为随时的坐骑。而又有五百头大象准备随时替换这五头象。马、皇后、将军、大臣,所有无数的珍宝与荣耀。这一类的全部东西。
就是说,虽然在这种状况下,王子悉达多仍然是从王宫里出来。我所要表示或强调的是这一点。所以我们要了解,从王宫里逃出来,或六年的苦行,或者在菩提树下得到最究竟的觉悟,都是有它所象徵的意义。佛陀之所以要这样的示现「出离心」。是因为「出离心」对一般人是非常重要的。以一般人而言;要舍弃六千个妃嫔或六万个妃嫔是非常困难的。有的人会说,我就一个老婆也丢不掉。
但是佛有一些弟子,非常非常聪明,心智极为锐利。他们了解,离开一个老婆和离开六千个老婆;并无不同。对於这一类的弟子,佛就教导他们,「从出离中出离」。因为所谓的「出离心」本身,也会变成另外一种执著。所以;你可以说,为了要表示或培养这种「从出离中出离」的心。为了要表示这个,所以「密宗」有许多非常复杂的坛城中的宫城、佛母、供养天女、各种空行勇父。它的理由是这样。
我们要了解,「金刚乘」的教授是「果乘」的教授;「结果」的教授,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举例来说,你有一个非常顽固的朋友,你想让他看你家里一个非常贵重的东西。这东西你没办法拿到外面去。如果你跟他讲,嘿!我家里藏了十六公斤钻石!请你来看看。他可能根本不相信这个,连到你家去都懒得去。不管你怎么讲都没有用。
也许对这么一个人来说,你告诉他,我家放了十六公斤钻石,请你来看。倒不如跟他说,我烧了顿好菜,晚上请你来喝两杯。於是当你那顽固朋友来了之后,你就可以安排他看一看你那十六公斤的钻石。这个比喻,可以说是一般「大乘」或「小乘」教授的方法。而「金刚乘」则是直接的把这十六公斤的钻石,展示给你。
何谓真正的「金刚乘」(密宗)
也许你会认为我在这里赞美「金刚乘」或有意看低「大乘」或「小乘」。但完全不是这样,我们所谈的是那个很顽固的人。因为如果你碰到一个心灵很开放的朋友,你会很轻易的把他请到家里来。如果他是一个很顽固的人,你就要准备给他烧上一顿好饭了。
我所要讲的「金刚乘」的弟子是需要最上根器的。这并不表示「金刚乘」的教授比一般的教授更好,更高。只不过是「金刚乘」的弟子,应该具有更开放的心灵。说实在的,如果有人问我个人的意见,我倒觉得「小乘」是最好的,然后是「大乘」,然后是「金刚乘」。理由是:例如你有一个学校,里面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有一个学生非常难教,然后第二个稍好,第三个是特别的聪明。在这三个学生里面,若其中一个老师能带好这第一个学生,那他比其他两个老师可能要好得多。因为这老师面对的是更多的挑战,我的意思是在这边。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里,大家也都认为:要和顽固的人打交道,是需要更好的涵养和沟通能力。
因为「金刚乘」很直接和结果来打交道,所以「金刚乘」可以使用任何东西作为教材。但对於一个「小乘」的老师而言,很多东西他都不能够用。因为对这老师而言,他知道,这学生最大的障碍,就是各种各样的象徵。所以这个老师,他会避免用各种各样象徵性的东西作为教材。因此在「小乘」,譬如说上座部的出家人,他们的生活都是非常的简单。
「金刚乘」假定前来的学生都是「能了解」,并且「能欣赏」这些象徵物意义的学生。所以就使用了许多这种象徵物作为教材。在「小乘」里,你很少看到他们的老师会把一些泡了西藏红花的黄色的水倒在徒弟的手里,让他喝下去。然后告诉他,「你这样的喝下去,就可以成佛」。「小乘」的老师对这种方法;可能会发笑。
在「金刚乘」的传统里,用水作灌顶所依物。我相信在座各位一定已经喝下非常多的这种水了。「金刚乘」相信水可以作为灌顶所依物,也相信有一种很好的逻辑在里面。就像前面所讲的,「金刚乘」是「果乘」的教授,是一个「结果的教授」。他所要告诉你的是;你所认为的水,只不过是你一个概念。水只不过是一个概念的这点,可以用逻辑来证明。就是说并没有一个独立於你之外的水是存在的。
「金刚乘」是可以说,把一个东西赤裸裸的显示在你面前。你几乎可以这样讲:当「小乘」或「大乘」讲到「空性」的时候,他们是把「空性」煮熟了给你吃。而「金刚乘」就好像给你吃生菜沙拉一样,不煮的,直接的就给你端了上来。
在我们相对的,一般的世界里,会认为这个是水,而水可以喝,可以沐浴,可以洗涤。我们有这样的概念。所以在「密乘」的逻辑里,它就会说,这水也可以代表「本尊」,也可以代表「坛城」。实际上,他们经常说:一滴水里面有三百二十亿个「空行母」在其中。同样的,这样讲也是一个概念。
我们把面前这个杯子里的,当作是水。和把它当作是本尊的坛城。站在我们的观点,或概念的立场上来说,这两者完全相同。
但这两个不同的观点,对我们却有著不同的影响。就算这同样的水,你也一定会注意到,如果它出现在杯子里,你会认为它可以喝。如果它出现在水桶里,你会认为它可以用来洗东西。如果同样的它出现在马桶里,你就会觉得,它万万碰不得。
所以我们同样对於水的概念,也是这样子在改变。所以如果你能把认为「它」是水的概念,转化成「它」就是本尊,「它」就是坛城。如果你真的有这种概念,而且很牢固的话,当你喝了它,它就真的能够帮助你。
非常抱歉我要这样说,它实际上是一个能够操纵你的办法。如果我现在一遍又一遍的跟你说,「这个翻译是个坏蛋」。由於在座各位都非常相信「宁波车讲的话」,而我又一遍一遍的讲。到…
《金刚乘的外相与内在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