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不樂受不會生起;當不苦不樂受生起的時候,樂受與苦受不會生起。它們是一生起就滅掉的,它們不會並存的。
然而這叁種受我們都可以體驗到,但是他不懂體驗,爲什麼呢?當我們體驗到樂受的時候,苦受已經壞滅了,已經滅盡了;當我們體驗到苦受的時候,樂受已滅盡了;當我們體驗到不苦不樂受的時候,樂受與苦受都滅盡了,是不是?所以也是以這樣的方法來觀照,因此,這也是一種觀照受、依受念處修行的方法。
那當我們講到叁種觀受的方法之後,我們再來看經文:
「感受到有物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樂受。』感受到無物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無物染的樂受。』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感受到無物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感受到無物染的苦受。』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感受到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
在這裏提到的「有物染」以及「無物染」,有物染巴利叫做sàmisa,sa是有的,àmisa是味道、食、財、利益、功德的意思,所以說sàmisa意思就是有味的、是物質的、肉體的、有愛染的;無物染巴利叫做niràmisa,它的意思是無味的、非物質的、沒有愛染的。那什麼是屬于有物染的樂受、有物染的苦受跟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呢?
說到有物染的樂受、苦受跟不苦不樂受,是指這種受是依止于享受五欲功德的六種俗家依止的受。對于樂受它是愉悅的受;如果是對于苦受它是屬于憂受;對于不苦不樂受它是屬于舍受。
什麼是五欲功德呢?是:色、聲、香、味、觸,這稱爲五種欲樂的目標。什麼是六種俗家依止的愉悅感受呢?是依止于眼、依止于耳、依止于鼻、依止于舌、依止于身、依止于意這六種依止,而産生的那種愉悅的感受。
比如說,眼睛看到了漂亮的東西,這個時候産生了樂受,稱爲有物染的樂受。比如說,耳朵聽到了好聽的東西,這個時候産生的樂受,是屬于有物染的樂受。舉個例子,比如說,一個人看到了錢,一看到了錢眼睛就發亮,假如這個錢是自己的,比如說,去領工資或者說賺到了一大筆錢,這個時候大家高不高興啊?高興的,對于師父來說發放工資的時候高不高興啊?這種樂受是有物染的樂受。
當大家在看戲的時候、看VCD、看DVD、看那些西部大片的時候,或者看那些愛情片的時候或者什麼他們喜歡的,這個時候所産生的樂受,心陶醉在其中所産生的樂受是屬于有物染的樂受。聽音樂,很美妙很動聽,這個時候生起的樂受,是屬于有物染的樂受。比如說,自己所貪愛的兒子或者自己女兒考上了大學,這時候感到很高興,這種也是有物染的樂受,爲什麼?因爲他不外乎依止于色、聲、香、味、觸,不外乎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意産生的,是不是?所以,這種稱爲俗家依止的樂受。
對于苦受也是,比如說,錢丟了或者在外面手機給人偷了,這時候,是不是感覺到心裏很不好受啊?是不是?或者說,人家罵你一句,或者說在公司裏面給老總說了幾句,自己心裏感覺到不好受,或者說扣你的工資了,這個時候所感受到的苦受,是屬于有物染的苦受,是不是?
對于不苦不樂受,也是這樣。比如說,自已回到了家裏面,不會有那種特別高興的感受,也不會有特別傷心的感受,但是你很執著自己的家,或者說你見到了自己的老公,不可能象以前談戀愛那麼樣,一見到他就生起樂受吧,是不是?所以這種也是屬于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或者說自己穿上了一件比較舊的衣服,自己對這件衣服還是有貪愛的,還是比較執著,但由于它已經變舊了,穿上去,沒有很快樂的感覺,這種也是屬于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
那什麼是無物染的樂受、無物染的苦受跟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呢?說到了無物染的樂受,就比如我們說一個人出家,他很喜歡、很向往出家的生活,結果他很榮幸地出了家,這個時候高不高興啊?現在沒有感覺,大家想想剛出家的時候,有沒有?會不會感覺到自己的理想實現了,這種是屬于沒有物染的,爲什麼呢?因爲對于無物染的樂受是指六種出離依止的愉悅的感受,稱爲無物染的樂受,無論受是有物染的、還是無物染的,它都必須要依照眼、耳、鼻、舌、身、意而産生。但是,如果一個人體驗到出離的樂,這種樂由于離開了物質的,離開了世俗的那些五欲的功德,所以稱爲沒有物染的。
有幾種出離:
我們首先說到的出家其實就是一種出離,爲什麼呢?出家是出離了世俗的生活,是不是?出離了欲樂的,在家欲樂的生活,因爲出了家了,大家就不能夠聽音樂了,不能夠看戲了,不能夠跟女人在一起呀,不能夠談戀愛呀,是不是?不能夠吃晚餐了,是不是?在家的時候可以吃宵夜、可以去聽搖滾、可以去上網聊天,出家了這些都不行了,出家應當出離這些,過著出家無欲的生活,這稱爲出離(nekkhamma),這是第一種出離。
第二種出離是初禅,也稱爲出離。爲什麼呢?初禅也有另外一句話叫做什麼?離生喜樂,對,這裏的離是離什麼?離了五蓋、離了欲界。由于心已經離開了五蓋,離開了種種的惡不善法,他心裏體驗到那種離了五蓋、離了欲之後的喜與樂,稱爲離生喜樂,這是指初禅。
第叁種是屬于涅槃,涅槃也是出離,爲什麼呢?涅槃是離了一切的貪、嗔、癡,離了有爲法,離了因緣造作之法、因緣和合之法,完全地離了一切的煩惱,就稱爲涅槃,所以涅槃也是一種出離,涅槃是最高的出離。
還有另外一種離,是一切的善法,比如說我們持戒,持戒是不是一種離呢?對,當我們持戒的時候,那個時候已經離了我們可以放逸的那些行爲跟語言。
當我們在布施的時候是不是一種離呢?布施是讓我們暫時離了悭吝;我們在禅修的時候,即使還沒有證得禅那,也是一種離。所以說一切的善法都是一種出離,因爲在我們心生起善法的時候,那個時候不善法暫時不會生起,因此,一切的善法也是一種離。
所以,這幾種是稱爲沒有物欲的出離,如果是依出離而生起的樂,稱爲沒有物染的樂受,特別是證得了第叁禅,所有進入禅那,初禅、第二禅、第叁禅,這叁種禅那他都能夠體驗到很強的樂受,這種樂受特別是指在這裏講到的沒有物染的樂受。當然了當我們歡喜地去行善法、做布施、持戒、禅修、聽聞佛法、去見大長老、禮敬僧團、禮敬比庫,如果你的心是很歡喜那種,這也是一種沒有物染的樂受。
那什麼是沒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呢?這種就是說,包括我們中舍地去做善事,沒有很高興,就是說,現在今天晚上要聽經了,聽就聽吧,有什麼了不起的,然後就很沒有感覺地來這邊聽經,這個時候這種就是沒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或者說要上課了,雖然並不是很願意,或者大家正在打遊戲,突然間要上課了,去吧,去聽吧,這個時候是沒有物染的舍受。
那我們接著講沒有物染的苦受,我們說沒有物染的苦受是屬于善的還是不善的呢?是善心還是不善心?這裏所說的苦受還是屬于憂受,因爲說到的沒有物染的苦受是指六種出離依止的憂受,義注裏面說到。這種受也是屬于不善的,但是這種受我們也應當培育。大家可能會奇怪,不善的我們也要培育?這是唯一我們應當培育的不善,爲什麼呢?我想問問大家,修行苦不苦啊?修行是很快樂還是很苦的一件事?苦還是樂?如果贊成快樂的舉手,竟然還有一個人舉手,好。那贊成苦的請舉手,我看看。哦,原來很多人都是不苦不樂受,是吧?還是說對修行沒有感覺啦?
其實修行可以說是很辛苦、很艱苦的一段路程。很多人都感覺到修行真的是很苦,不過這種苦是有盡頭的,如果我們不修行,我們肯定要繼續輪回,繼續生、死;生了又死;生了又死……這種苦是沒有盡頭的。
也許我在這裏講一個古代一位大長老的故事,大家可能更明白。摩呵屍婆大長老(Mahàsiva),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藏師跟叁藏師。他能夠背誦叁藏,他對教理和叁藏非常的精通,同時他也教導十八個僧團的人,教導他們禅修和教理,他教導了許許多多的弟子都已經證得了阿拉漢果。
有一天,有一位阿拉漢弟子知道自己的老師還是凡夫,然後他就勸他說:「老師啊!不要做牧羊人啊,您應當好好地禅修,就是不要再繼續說食數寶了,應當爲自己的利益好好地去努力了。」當時他生起了悚懼感,然而他對自己非常有信心,他說:「如果一旦我決定要修行的話,我可以在短短幾天內我就證得阿拉漢果。」然後他沒有通知任何人,就一個人到森林裏面去禅修。
他決定說:「我要在雨安居來臨之前,我要證得阿拉漢果。」于是他就非常精進地修習止觀。到了雨安居來臨之後,結果他沒有證得任何的道果。然後他又下決心:「我要在這個雨安居裏面,非常精進地修行叁個月,我爭取在雨安居結束之前我就要證得阿拉漢果。」然後他在那叁個月當中,他非常精進地禅坐和經行,持續地修習止觀。到了那一年的雨安居結束之後,他仍然沒有證得任何的道果。
在雨安居結束那天晚上,就是僧團做自咨的那天晚上,他非常傷心地哭了。他哭這種受是屬于樂受還是喜受?是屬于憂受是不是?他很傷心,他自己在這一段時間裏面,他仍然沒有任何的成就。他非常精進地修行,但是沒有任何的成就,那時他的心裏感到非常痛苦。因爲他教導了很多弟子、大部分都已經證得了很高的果位,乃至斷除了煩惱。而他自己還是凡夫,雖然他通達經論,通達禅修,但是他自己還是凡夫。
他對自己的凡夫地位很不滿,他對自己仍然具有任何的煩惱他都有,具足有貪嗔癡他很不滿,所以他很傷心地哭了。然後他決心:「我要在第二年的雨安居裏面證得阿拉漢果。」然後他那一年又開始非常精進地又修習止觀,到了第二年雨安居結束,僧團又做自咨,在那一天月圓日的晚上,他仍然沒有證得任何道果,他又傷心地哭了。
第叁年還是這麼樣。然後又在雨安居結束的那天月圓日的晚上,他又哭了。這樣一直堅持精進地修行,修了叁十年,在第叁十年的雨安居月圓日,僧團做自咨的時候,他仍然沒有證得任何道果。那個時候他又在那裏很傷心地痛哭,當他在哭的時候,突然他聽到怎麼在旁邊還有另外一種哭聲呢?怎麼回事?
還有另外一種聲音也在哭,于是他就說:「喂!你是誰?」結果有一個聲音說:「大長老,我是住在您經行道盡頭的樹的樹神。」然後他說:「爲什麼哭呢?」它說:「大長老啊!據說哭可以證得聖道與聖果,所以我也哭了。」那這位大長老就想:「哎呀,連樹神都在取笑我了,好,我一定要精進地禅修。」結果那一天晚上,他徹夜地經行,然後就在那天晚上即將天亮(即後夜時分的末端),他終于證得了阿拉漢果。這叁十年的禅修,他終于圓滿達成了他的願望。
所以在這個故事裏就說明了兩樣事情:
第一個就是說禅修不是一朝一夕的,不能夠急功近利,我們只應當持續地禅修,應當努力。只要我們修行的方法是正確的,目標是正確的,我們爲了修行,爲了這樣的目標奮鬥都是正確的,這叫做正精進。這是第一點我們應當要清楚的。
第二點就是這種憂受其實也是應當有的,如果這種憂受沒有的話,那麼一個人沒有悚懼感,不會怕,不會怕生,不怕生死,是不是?有了這種憂受,它可以推動我們不斷地精進,爲自己現在的狀況而慚愧,爲自己現在還有煩惱,還繼續輪回,這樣的現狀而感到羞恥跟慚愧。
因此,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說,這一種沒有物染的苦受是我們應當培育的。這也是我們唯一應當培育的不善法。
接著佛陀繼續說:
「如此,或于內受隨觀受而住,或于外受隨觀受而住,或于內外受隨觀受而住。」
這就是講到修行vipassanà的方法。因爲觀受是屬于純修觀的方法,所以他必須得觀自己的受和觀他人的受,然後一時內觀、一時外觀。
「或于受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于受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于受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
這也是叁種觀的緣攝受智、思維智跟生滅隨觀智的階段。
「他現起『有受』之念,只是爲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這就是從壞滅隨觀智一直到證悟阿拉漢果的觀智的過程。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于受隨觀受而住。」
「受隨觀結束。」
我們在這裏就依照《大念處經》相對簡單地講了受隨觀的方法,也就是受念處的方法。因此當我們在觀受的時候,不是說這裏痛、痛、痛……一直想痛。如果是這樣的話變成了不是真正的受行,真正的受是你必須得觀照到究竟的色法,然後再觀照心路過程。在喜心路過程裏面,受最明顯的這種心所來觀照,之後再知道,當樂受生起的時候,我了知「有樂受」;苦受生起的時候,了知「有苦受」;不苦不樂受生起的時候,了知「不苦不樂受」。依這樣的方法來觀,這就是佛陀在這部經裏面說到的受隨念的意契。好,今天晚上我們就講到這裏。
現在我們大家一起來回向功德: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Buddh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Dhamm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Saïgha§ påjemi
Addhàimàyapañipattiyàjàñi-jarà-maraõ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佛!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法!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僧!
切實依此而行,我將解脫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些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些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大念處經》開示(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