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處經》開示(十一)
寶峰禅寺禅修營
2007年7月4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禅修的學員們:
晚上好!
我們今天晚上將繼續一起來學習《大念處經》。今天,我們將學習一個新的內容就是心念處。我們在上幾節講座當中,一起學習了佛陀所開示的四念處其中的身念處,在身念處當中我們一起學習了十四種身念處的方法。接著呢,我們又以九種受來學習受念處,今天我們將學習新的內容是心念處,或者我們用一句平常所用的話,今天晚上將討論觀心法門。
心念處巴利叫做Cittànupassanà,心隨觀,在二十一種四念處的法門當中,心念處只是屬于一種。雖然說心念處只有一種,我們也可以依照經文而分爲十六種。因爲通常佛陀在講經典的時候,他經常會講到這十六種心,這十六種心比如佛陀在說到他心通的時候,他講到的就是這十六種心的名字,然而他所指的內容還是略有不同。
今天我們就要講心,心巴利叫做città,梵語叫做citta,古代翻譯爲質多羅。心有很多種名字:有時候他也可以稱爲意(mano,末那);有時候也可以稱爲識(vi¤¤àõa);比如說在四種究竟法裏面,我們說心法,就是在這裏所指的心;如果在五蘊裏面,我們說的識蘊(vi¤¤àõakkhandha),識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識蘊就是這裏所說的心;用在十二處裏面,我們說到的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的意處,也是這裏所指的心;在二十二根裏面的意根也是這裏所指的心;在十八界裏面就包含更多了,首先在意界裏面是屬于這裏的心,還有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一共有七種都是在這裏所說的心。
根據《阿毗達摩》,心一共有八十九種,八十九種如果依其地來分可以分爲四類:第一類是欲界的心;第二類是色界的心;第叁類是無色界的心;第四類出世間的心。欲界的心一共有五十四種,色界的心一共有十五種,無色界的心一共有十二種,出世間的心一共有八種。或者又可以依照心的性質它們可以分爲四類:善心、不善心、異熟心(或者稱爲果報心)、唯作心。這些都是屬于心的不同分類。
我們下面要討論這十六種心,就是佛陀教導我們要如何觀照的十六種心。在義注裏面很詳細的講到,我們應當依照八十九種心的分類方法來觀照。
在經文裏面佛陀說:
「那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于心隨觀心而住呢?」
在這裏,佛陀提出了問題,就是應當如何來觀照心呢?前面我們大家一起學習了觀照身的方法,也就是說我們觀照色的方法。接著又提到了觀照受的方法,現在第叁種觀照心的方法。
佛陀又說:
「諸比庫,于此,比庫于有貪心,了知:『有貪心』;離貪心,了知:『離貪心』。有瞋心,了知:『有瞋心』;離瞋心,了知:『離瞋心』。有癡心,了知:『有癡心』;離癡心,了知:『離癡心』。昏昧心,了知:『昏昧心』;散亂心,了知:『散亂心』。廣大心,了知:『廣大心』;不廣大心,了知:『不廣大心』。有上心,了知:『有上心』;無上心,了知:『無上心』。得定心,了知:『得定心』;無定心,了知:『無定心』。解脫心,了知:『解脫心』;未解脫心,了知:『未解脫心』。」
一共有八對,每一對都是兩種,所以一共十六種心。這十六種心我們在其它經典裏面也非常常見,只要佛陀提到修他心通,都是以這八對十六個心出現的。然而,在這一部經裏面所討論的這十六種心跟佛陀所說的他心通略有不同。爲什麼呢?
因爲,我們知道在剛講四念處的時候,知道四念處是屬于世間道。那麼我們修習四念處,是在培育世間慧,而不是在培育出世間慧。目標是爲了出世間,但是我們在修行四念處的過程本身就是在修行世間定、慧的過程。
比如說,我們修阿那巴那念(修入出息念),觀我們的入出息,我們能夠證得色界的第四禅,但是我們證得的這些禅那是世間禅那。我們再觀照一切的諸行,觀照名色法,觀照五蘊,觀照身、受、心、法爲無常、苦、無我,也是屬于世間觀智。因爲世間觀智有一個次第,就是可以從名色辨別智一直到隨順智,所以整個十二種觀智都是屬于世間慧、世間觀智的範疇。因此,世間的觀智所觀照的對象是世間法,也就是諸行法。爲什麼?
因爲,我們觀照出世間法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唯有觀照因緣和合之法,也就是巴利叫做sankhata(有爲法),這是我們要觀照的對象。爲什麼?因爲我們必須要觀照他們是無常、苦、無我(anicca,dukkha,anatta),無常和苦是世間相,無我是一切諸法的相。所以佛陀在這裏所提到的十六種心都是屬于世間心,不包括出世間心在內。
當然,對于一位聖者來說,比如說是一位初果聖者,當他修行而證得他心通的時候,他可以觀照到他人是不是聖者,如果他人也是聖者的話,那麼這個時候他觀照到他人的解脫心也包括了出世間心,這只是對聖者而言。如果是一位阿拉漢聖者,如果他有他心通的話,他可以觀照初果聖者的心、第二果聖者的心、第叁果聖者的心跟阿拉漢聖者的心。那這個時候他觀照的心就屬于他心通,他心通的心也包括了出世間心。然而,對于凡夫跟對于一切外道,如果他們擁有他心通,這種他心通他所觀照的範圍也是屬于我們這裏講到的範圍。爲什麼呢?
因爲超越他們的範圍,因爲凡夫是沒有能力觀照聖者的出世間心的。所以在義注裏面說:「心隨觀即是取心爲所緣的修觀業處。因爲觀智乃是觀照一切世間法的本質爲無常、苦、無我,而出世間心(也就是八種出世間心)並非觀智的所緣,所以此八對十六種心皆是世間心的不同分類。」
在義注裏面說到:「這裏的『有貪心』(saràgaü cittan)是指八種與貪俱的心;」
學過《阿毗達摩》的法師就非常清楚,一共有八種貪根心,在這裏就是佛陀所講的saràga。
八種貪根心可以依照受而分爲兩類:
1、悅俱;
2、舍俱。
如果分爲依邪見和沒有邪見也可以分爲兩類:
1、邪見相應;
2、邪見不相應。
同時也可以依照有行和無行,就是這種心的生起有沒有經過慫恿的,又可以分爲兩類:
1、有行心;
2、無行心。
也就是說這八種貪根心分別是:
1、悅俱邪見相應有行心;
2、悅俱邪見相應無行心;
3、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心;
4、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心;
5、舍俱邪見相應有行心;
6、舍俱邪見相應無行心;
7、舍俱邪見不相應有行心;
8、舍俱邪見不相應無行心。
一共有八種,這是屬于貪根心。
所謂的悅俱與舍俱,也就是我們在昨天晚上所提到的受,昨天晚上我不是舉了一些例子嗎?當你見到了很喜歡的、很美麗的東西,這個時候會有什麼受?(答:「喜受。」)對,會有喜受,這個是屬于樂受。凡是有樂受的貪根心,如果你對那種事物起了不如理作意的話,你會染著、會貪染,這種稱爲貪根心。如果一樣東西比較舊的,但是你還是對他有貪染,對他有貪愛,這個時候可能不一定會有樂受,這個是屬于舍受。這裏的受跟我們昨天晚上所解釋的是一樣的,所以稱爲悅受或喜受跟舍受,這是我們昨天講到的依受來分。
貪根心可以依邪見和沒有邪見來分,不一定所有的貪根心都有邪見。
什麼是邪見呢?如果說認爲這個身體是我的,我叫做什麼?比如說現在認爲真的有個叫馬興德(Mahinda)的在這裏講座,如果你相信有個馬興德的在這裏講座,那麼這就是屬于邪見。如果相信有一個實在的所謂的「我」在那裏聽法、在那裏聽聞佛法,這個也是邪見。
雖然邪見的範圍包括很廣,但是在這裏最主要是指執著于五蘊實有的,執著于實有這個身體的,有所謂的稱爲我的、稱爲人的、稱爲有情的,這種稱爲邪見,就是錯誤地相信。
有時候,貪心也不一定有邪見,你只是很喜歡,但是你不會很堅信說他是實在的、他是實有的。
邪見在什麼時候才能夠被完全斷除呢?唯有證得了初道(Sotàpatti-magga),初道的時候才能夠完全斷除,但是初果聖者還是會有貪根心。但是邪見相應的貪根心已經完全地在初道的時候,就是他剛證得初道的那一剎那已經完全被斷除了。
對于生起貪根心可以分爲兩大類:
一類是有行;
另一類是無行。
有行的行就是慫恿的意思,受到鼓勵、受到支持、受到慫恿。比如說現在你非常喜歡這件衣服,沒有人教你的,你一看到這件衣服就很喜歡,這樣的話你對這件衣服的貪愛叫做無行的,是屬于無行的。但是,假如有一個人說:「你看,這件衣服非常漂亮。」或者說當你要去商場買衣服的時候,售貨員就會跟你說:「這件衣服挺好,很合你的身,你的身材很好,很合你的身。」然後,你就覺得:「是的,這件衣服很合我的身。」然後你就把它買下來。這種對這件衣服的貪著的心叫做有行心,因爲他是經過人家慫恿的。
又比如本來你不喜歡這件東西,有人說:「這種東西很有營養,你可以多喝點,很好吃的。」然後你就去嘗嘗,你覺得很好吃,這樣你生起的對這食物的心就是屬于有行的貪根心。如果本來你自己就很喜歡吃,也不用經過人家慫恿,你自己只是感到它很好吃,這個稱爲無行心。所以有貪心一共有八種。
義注接著講到:「『離貪心』是指世間的善及無記心。」
無記心一共有兩種心:
一種是屬于異熟心也就是果報心(vipàka),巴利vipàka翻譯成異熟是更准確的,但是它的意思是果報的意思,從直譯來說…
《《大念處經》開示(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