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念处经》开示(十一)

  《大念处经》开示(十一)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7月4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禅修的学员们:

  晚上好!

  我们今天晚上将继续一起来学习《大念处经》。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内容就是心念处。我们在上几节讲座当中,一起学习了佛陀所开示的四念处其中的身念处,在身念处当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十四种身念处的方法。接着呢,我们又以九种受来学习受念处,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内容是心念处,或者我们用一句平常所用的话,今天晚上将讨论观心法门。

  心念处巴利叫做Cittànupassanà,心随观,在二十一种四念处的法门当中,心念处只是属于一种。虽然说心念处只有一种,我们也可以依照经文而分为十六种。因为通常佛陀在讲经典的时候,他经常会讲到这十六种心,这十六种心比如佛陀在说到他心通的时候,他讲到的就是这十六种心的名字,然而他所指的内容还是略有不同。

  今天我们就要讲心,心巴利叫做città,梵语叫做citta,古代翻译为质多罗。心有很多种名字:有时候他也可以称为意(mano,末那);有时候也可以称为识(vi¤¤àõa);比如说在四种究竟法里面,我们说心法,就是在这里所指的心;如果在五蕴里面,我们说的识蕴(vi¤¤àõakkhandha),识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识蕴就是这里所说的心;用在十二处里面,我们说到的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的意处,也是这里所指的心;在二十二根里面的意根也是这里所指的心;在十八界里面就包含更多了,首先在意界里面是属于这里的心,还有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一共有七种都是在这里所说的心。

  根据《阿毗达摩》,心一共有八十九种,八十九种如果依其地来分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欲界的心;第二类是色界的心;第三类是无色界的心;第四类出世间的心。欲界的心一共有五十四种,色界的心一共有十五种,无色界的心一共有十二种,出世间的心一共有八种。或者又可以依照心的性质它们可以分为四类:善心、不善心、异熟心(或者称为果报心)、唯作心。这些都是属于心的不同分类。

  我们下面要讨论这十六种心,就是佛陀教导我们要如何观照的十六种心。在义注里面很详细的讲到,我们应当依照八十九种心的分类方法来观照。

  在经文里面佛陀说:

  「那么,诸比库,比库又如何于心随观心而住呢?」

  在这里,佛陀提出了问题,就是应当如何来观照心呢?前面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观照身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观照色的方法。接着又提到了观照受的方法,现在第三种观照心的方法。

  佛陀又说:

  「诸比库,于此,比库于有贪心,了知:『有贪心』;离贪心,了知:『离贪心』。有瞋心,了知:『有瞋心』;离瞋心,了知:『离瞋心』。有痴心,了知:『有痴心』;离痴心,了知:『离痴心』。昏昧心,了知:『昏昧心』;散乱心,了知:『散乱心』。广大心,了知:『广大心』;不广大心,了知:『不广大心』。有上心,了知:『有上心』;无上心,了知:『无上心』。得定心,了知:『得定心』;无定心,了知:『无定心』。解脱心,了知:『解脱心』;未解脱心,了知:『未解脱心』。」

  一共有八对,每一对都是两种,所以一共十六种心。这十六种心我们在其它经典里面也非常常见,只要佛陀提到修他心通,都是以这八对十六个心出现的。然而,在这一部经里面所讨论的这十六种心跟佛陀所说的他心通略有不同。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知道在刚讲四念处的时候,知道四念处是属于世间道。那么我们修习四念处,是在培育世间慧,而不是在培育出世间慧。目标是为了出世间,但是我们在修行四念处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修行世间定、慧的过程。

  比如说,我们修阿那巴那念(修入出息念),观我们的入出息,我们能够证得色界的第四禅,但是我们证得的这些禅那是世间禅那。我们再观照一切的诸行,观照名色法,观照五蕴,观照身、受、心、法为无常、苦、无我,也是属于世间观智。因为世间观智有一个次第,就是可以从名色辨别智一直到随顺智,所以整个十二种观智都是属于世间慧、世间观智的范畴。因此,世间的观智所观照的对象是世间法,也就是诸行法。为什么?

  因为,我们观照出世间法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唯有观照因缘和合之法,也就是巴利叫做sankhata(有为法),这是我们要观照的对象。为什么?因为我们必须要观照他们是无常、苦、无我(anicca,dukkha,anatta),无常和苦是世间相,无我是一切诸法的相。所以佛陀在这里所提到的十六种心都是属于世间心,不包括出世间心在内。

  当然,对于一位圣者来说,比如说是一位初果圣者,当他修行而证得他心通的时候,他可以观照到他人是不是圣者,如果他人也是圣者的话,那么这个时候他观照到他人的解脱心也包括了出世间心,这只是对圣者而言。如果是一位阿拉汉圣者,如果他有他心通的话,他可以观照初果圣者的心、第二果圣者的心、第三果圣者的心跟阿拉汉圣者的心。那这个时候他观照的心就属于他心通,他心通的心也包括了出世间心。然而,对于凡夫跟对于一切外道,如果他们拥有他心通,这种他心通他所观照的范围也是属于我们这里讲到的范围。为什么呢?

  因为超越他们的范围,因为凡夫是没有能力观照圣者的出世间心的。所以在义注里面说:「心随观即是取心为所缘的修观业处。因为观智乃是观照一切世间法的本质为无常、苦、无我,而出世间心(也就是八种出世间心)并非观智的所缘,所以此八对十六种心皆是世间心的不同分类。」

  在义注里面说到:「这里的『有贪心』(saràgaü cittan)是指八种与贪俱的心;」

  学过《阿毗达摩》的法师就非常清楚,一共有八种贪根心,在这里就是佛陀所讲的saràga。

  八种贪根心可以依照受而分为两类:

  1、悦俱;

  2、舍俱。

  如果分为依邪见和没有邪见也可以分为两类:

  1、邪见相应;

  2、邪见不相应。

  同时也可以依照有行和无行,就是这种心的生起有没有经过怂恿的,又可以分为两类:

  1、有行心;

  2、无行心。

  也就是说这八种贪根心分别是:

  1、悦俱邪见相应有行心;

  2、悦俱邪见相应无行心;

  3、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心;

  4、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心;

  5、舍俱邪见相应有行心;

  6、舍俱邪见相应无行心;

  7、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心;

  8、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心。

  一共有八种,这是属于贪根心。

  所谓的悦俱与舍俱,也就是我们在昨天晚上所提到的受,昨天晚上我不是举了一些例子吗?当你见到了很喜欢的、很美丽的东西,这个时候会有什么受?(答:「喜受。」)对,会有喜受,这个是属于乐受。凡是有乐受的贪根心,如果你对那种事物起了不如理作意的话,你会染着、会贪染,这种称为贪根心。如果一样东西比较旧的,但是你还是对他有贪染,对他有贪爱,这个时候可能不一定会有乐受,这个是属于舍受。这里的受跟我们昨天晚上所解释的是一样的,所以称为悦受或喜受跟舍受,这是我们昨天讲到的依受来分。

  贪根心可以依邪见和没有邪见来分,不一定所有的贪根心都有邪见。

  什么是邪见呢?如果说认为这个身体是我的,我叫做什么?比如说现在认为真的有个叫马兴德(Mahinda)的在这里讲座,如果你相信有个马兴德的在这里讲座,那么这就是属于邪见。如果相信有一个实在的所谓的「我」在那里听法、在那里听闻佛法,这个也是邪见。

  虽然邪见的范围包括很广,但是在这里最主要是指执着于五蕴实有的,执着于实有这个身体的,有所谓的称为我的、称为人的、称为有情的,这种称为邪见,就是错误地相信。

  有时候,贪心也不一定有邪见,你只是很喜欢,但是你不会很坚信说他是实在的、他是实有的。

  邪见在什么时候才能够被完全断除呢?唯有证得了初道(Sotàpatti-magga),初道的时候才能够完全断除,但是初果圣者还是会有贪根心。但是邪见相应的贪根心已经完全地在初道的时候,就是他刚证得初道的那一剎那已经完全被断除了。

  对于生起贪根心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有行;

  另一类是无行。

  有行的行就是怂恿的意思,受到鼓励、受到支持、受到怂恿。比如说现在你非常喜欢这件衣服,没有人教你的,你一看到这件衣服就很喜欢,这样的话你对这件衣服的贪爱叫做无行的,是属于无行的。但是,假如有一个人说:「你看,这件衣服非常漂亮。」或者说当你要去商场买衣服的时候,售货员就会跟你说:「这件衣服挺好,很合你的身,你的身材很好,很合你的身。」然后,你就觉得:「是的,这件衣服很合我的身。」然后你就把它买下来。这种对这件衣服的贪着的心叫做有行心,因为他是经过人家怂恿的。

  又比如本来你不喜欢这件东西,有人说:「这种东西很有营养,你可以多喝点,很好吃的。」然后你就去尝尝,你觉得很好吃,这样你生起的对这食物的心就是属于有行的贪根心。如果本来你自己就很喜欢吃,也不用经过人家怂恿,你自己只是感到它很好吃,这个称为无行心。所以有贪心一共有八种。

  义注接着讲到:「『离贪心』是指世间的善及无记心。」

  无记心一共有两种心:

  一种是属于异熟心也就是果报心(vipàka),巴利vipàka翻译成异熟是更准确的,但是它的意思是果报的意思,从直译来说…

《《大念处经》开示(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