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烦恼有三种断:彼分断、镇伏断,正断断。
彼分断就是暂时地断除,比如说大家在持戒的时候,如果你遇到了有逆缘产生,要让你犯戒,这个时候你思维自己的戒,然后你不去做,在那个时候可以说你已经暂时地断除了那种违犯性的烦恼,这称为彼分断。又比如说现在大家都在禅修,如果是修阿那巴那的禅修者在专注自己的呼吸,在很专注自己呼吸的那个时候没有烦恼,自己感觉到心很专注、很平静。这个时候也是属于彼分断。为什么?那个时候有没有烦恼生起啊?没有。这个也是属于彼分断。比如说大家在修四界分别,或者说在修慈心的时候,这个时候心很柔软、感觉到很喜悦、很快乐,这个时候也是属于彼分断。
还有另外一种断是属于镇伏断。比如说大家在禅修的时候,努力地禅修专注于自己的业处,持续地保持心对业处那种清晰、专注、了了分明。如果能够证得禅那的话,在你入禅那的时候,你就可以把你的心一直保持在你入禅期间没有任何的烦恼生起。你的禅那心是很强而有力的,那种力量可以把那些烦恼镇伏、压伏。在入定的时候烦恼不现起就称为镇伏断。
无论是彼分断,还是镇伏断,那个时候你的心暂时地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就是这里所说的解脱心。有解脱心时,了知有解脱心。
那么,没有解脱心是指什么呢?是指还未证得这两种解脱的,就是彼分解脱和镇伏解脱的心,当知在这里并不包括正断断。为什么呢?因为正断断一断除了,那个烦恼永远不生,那是属于出世间心。在这里因为是属于世间心的范畴,所以我们又再回到刚才所说的,什么是时解脱,什么是非时解脱?时解脱是指暂时的解脱,这里特别是指如果一位禅修者有能力进入四种色界禅那跟四种无色界禅那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的心流叫做暂时的断除了烦恼。这里所说的samayena(kālena),就是一次、一次的,暂时的、暂时的,在入定的时候没有烦恼,出定的时候烦恼还是会现起;一入定就没有烦恼,出定之后烦恼还是会现起……他这个称为镇伏断。但是在入定的这段期间没有任何烦恼,所以这个称为时解脱。
在《相应部》或者北传的《杂阿含经》里面,讲有一个叫Godhika的比库想自杀的例子,当时他就是证得了时解脱,然后七返证得时解脱,六次都退失了,在他第六次退失还没有证得的时候,他就想拿刀自杀,当时他证得的就是这种叫做samayacetanāvimokkha,就是时解脱或者时心解脱,之后他想保持这种定,所以他想自杀,不过后来有人误解了、曲解了这种定,认为他证得了阿拉汉果,但是还想拿刀自杀,这是误解。但是从巴利里面看很明显他当时证得的是时心解脱,就是暂时性的解脱。
对于非时解脱就是以正断断断除了。为什么?因为这是属于圣道心、圣道智也称为圣道心,他可以把烦恼一断永远断,而不会再生起。正断断就是把潜伏性的烦恼,也就是说anusaya(随眠)给断除了,因此,这里所说到的断除并不是指正断断,而是指彼分断和镇伏断。
因此,佛陀在这里讲到了:「解脱心,了知:『解脱心』;未解脱心,了知:『未解脱心』。」当知是指世间心而言。
接着佛陀说:
「如此,或於內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外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內外心隨觀心而住。」
必须得知道,佛陀在这里教导观心的时候也必须得要内观、外观、内外观。这个是必要的。不过可能有人会辩解说:「我们禅修要如实地了知我们当下的心念,我们要对自己当下的心念保持了了分明,别人在想什么我们怎么知道呢?我们又没有他心通,因此没有必要去观照外在的心,而且观照外在的心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听到这些论调,乍听起来好象很有道理,然而我们再把他跟心论、把他跟佛陀所教导的一比,那么就发现这些话还是有问题的。为什么?
首先在这里佛陀说到了:
「如此,或於內心隨觀心而住,」就是我们要观照自己的内心;
「或於外心隨觀心而住,」就是要观照他人的、外在的心;
「或於內外心隨觀心而住。」就是一时观照自己、一时观照外在。
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面都讲到,比如说在《无我相经》(Anattalakkhaõasuttaü)也讲到了,还在许许多多的经都讲到了,佛陀说:「诸比库,凡所有色,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应当如此以正慧如实观察一切色:『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我。』」
也就是说,佛陀在很多经里都讲到,我们必须得如实地观照十一类的五蕴,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每一种蕴都必须用这十一种方法来观照。要观照过去的心,比如说佛陀讲到识蕴的时候,识蕴就是这里所说的心,也要观照过去的心、观照未来的心、观照现在的心、观照内的心、观照外的心、观照粗的心、观照细的心、观照劣的心、观照胜的心、观照远的心、观照近的心,佛陀在这里也讲到了必须得内观、外观。
《清凈道论》很明显地说这里的外观是指外在的五蕴,在《经藏》中的《无碍解道》里面也说过:「只是内观,而不外观,是不可能证悟涅槃的。」这是一种。
另外一种就是说:「别人想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怎么观呢?」如果我们用经论的知识来衡量就知道,这种说法是立不住脚的。为什么呢?别人想什么是别人的心所取的所缘,我们观不是观别人的所缘,我们是观他的心,也就是说心是属于究竟法,他想什么也许包括了概念法。比如说他在想吃的东西、他在想衣服、或者说他正在禅修,这些是别人所想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观照心。
不过,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在修观的时候跟修他心通还是不同的,修观的时候我们没必要继续去想别人在想什么,我们只是统观他的六门心路过程就可以了。也必须得观照外在的他人的心,他人的眼门心路过程、耳门心路过程、鼻门心路过程、舌门心路过程、身门心路过程、意门心路过程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这个是我们必须要观照的。至于说别人具体在想什么,这个不是观智的范畴,是他心通的范畴。我们没必要去观别人的所缘,我们只是取他的有分心,然后去观照生起的心的心所,观照他的也是无常、苦、无我的。
这样才能够破除对自身的执着、对自身的贪爱,对他人的贪爱、对他人的执着。所以必须得内观、外观、内外观,这是佛陀在这部经里面讲到。
接着佛陀又说:
「或于心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心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心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心』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这就是从缘摄受智一直到断尽一切烦恼的过程,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到了,这里是属于修观的次第,前面那个内观、外观、内外观,是属于修观的方法,所以佛陀在这里讲还是得很清楚。
因此,佛陀在讲完修观的法门之后总结说: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于心随观心而住。」
也就是说,我们观心的法门应当如是观。
好,我们今天晚上的讲座就讲到这里。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向功德: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Buddh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Dhamm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Saïgha§ påjemi
Addhàimàyapañipattiyàjàñi-jarà-maraõ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
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些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些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大念处经》开示(十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