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念处经》开示(十一)▪P3

  ..续本文上一页定之后你想观照,你想要再观名色法,由于你的身体的能量不够或者心力不足,还是会有昏沉;又比如说天气很热,你很难用功,特别是在中午那一段时间,有时候还是会昏沉,偶尔还是有昏沉的现象,或者说刚吃饱饭,你没有经行、没有稍微休息,立刻就想用功,那时可能有反效果,可能会昏沉。即使是一个修到vipassanà的禅修者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出现就更不用说了,不要抱怨,好好克服这样的问题。

  对于掉举也是,我们非常强调禅修者的心一定要很单纯,为什么在禅修营里面要求每个人要禁语,现在大家有体会了吧?因为说话很容易把我们的心拉去,当我们的心要平静的时候,很忌讳滔滔不绝在那边讲话,讲这个、讲那个。同样地,我们现在宝峰寺的常住把一切的事务都不用我们禅修者去做,只是禅修。因为做事本身对禅修也是很大的障碍。

  无论是说话、无论是做事、无论是交际应酬,这些都会引起我们心的波动,心的波动就叫掉举。掉举是一个很形象的形容词,掉就是心的下沉,举就是心的上升。所以心的起伏不安、波动不安,就称为掉举,巴利是uddhacca,uddhacca的意思就是散乱。用什么来比喻呢?当我们把一块石头丢到一个尘土堆里面,那时候尘土飞扬,心在掉举、散乱的状态就象飞扬的尘土那样,不能够安定下来,这个称为散乱的心,或者我们称为掉举的心。

  当一位禅修者能够修到vipassanà的时候,他的心很烦乱,妄想来的时候他要观照,这也是属于要观照的目标。所以在修止业处的阶段、要培养定力的阶段,禅修者要尽量避免,不要去看那些东西,所以因此有些禅修者在报告说有妄想的时候,导师就会说:「你不要去追妄想,你知道,要觉知,觉知了就让它过去,不要去追妄想。」但是到了vipassanà的阶段,觉知之后直接去观照它是因缘和合之法,观照它的无常、苦、无我。观照了它灭去了,就不要再去追它,就再观照当时的、当下的心态。

  因此,我们经常也说到修止跟修观,无论是从要求上,还是从方法上都是不同的。但是两种暂时不要混淆,如果当大家有能力修到vipassanà的阶段,那时候就可以止观并进,可以先入定,出来之后再观。但是现在因为我们要培养定力,所以心尽量能够平静,对于那些妄想也好、昏沉也好,当你一知道,打起精神、提升精进力,不要去理这些东西,只是让心更加平静、更加专注就够了。但是在修观的阶段,那么,无论是好的、坏的、善的、不善的,都要如实地去观照他们的无常、苦、无我。这是修止和修观不同的地方。

  下面佛陀继续说:

  「广大心,了知:『广大心』;不广大心,了知:『不广大心』。」

  ßMahaggataü và cittaü `mahaggataü cittan”ti pajànàti, amahaggataü và cittaü `amahaggataü cittan”ti pajànàti.û

  什么是广大心?什么是不广大心呢?我们刚才讲过了心依其地可以分为四大种、四类:第一种是出世间心,后面的三种是属于世间心。世间心又可以依三界而分为三类心,分别是:欲界心、色界心、无色界心。

  对禅修者来说,色界的果报心和无色界的果报心是不可能在心路里面生起的;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色界的唯作心和无色界的唯作心也不可能生起的;对一般的禅修者来说,只有色界善心和无色界善心可以生起,但是这些你必须得拥有定才能够拥有,没有禅那的禅修者谈不上广大心。

  有时候不广大心也翻译成狭小心。什么心是狭小心呢?欲界的心就属于狭小心。即使你修到观智,修到很锐利,但还是属于狭小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学过《阿毗达摩》的禅修者就知道,色界心和无色界心称为广大心是因为他的速行是没有中断的。

  假如一个人他决意入定一天一夜,他的定力也很强的话,在一天一夜当中,他的心不会落入有分,一直都是这种禅那的广大心在那里生起。但是对于欲界心来说,速行心最多七个,绝对不会超过七个,然后就落入有分了。所以一对比起来,色界心跟无色界心,或者说有禅那的心跟没有禅那的心它的力量相差悬殊。所以,这里所说到的广大心是指色界的善心。如果你有能力进入初禅,在你住在初禅当中,你所生起的那样的心,就属于初禅的善心,是属于色界善心。你有能力入第二禅,那个时候你生起的心就是色界的善心,第二禅的善心或者也可以说第三禅的善心(依照论教法的五分法来说)。如果你有能力进入第三禅,那个时候你生起的心就是色界的第三禅善心。如果你有能力入第四禅,那个时候你生起的是色界的善心,如果按照论教法来分的话,那个时候你生起的是色界的第五禅的善心。你入无色界也是同样的,这样的心都称为广大心。

  不过,在这个阶段佛陀是讲修观的阶段,所以修观的阶段不是叫你入定,而是,如果要观照这种心的话必须得先入定。先入定,一出定之后就取刚才的那种心来观照。在这里就讲到,即使是禅那的心,即使你拥有四禅八定,当你出定之后还是要观照禅那的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还是必须得观照。

  所以这也是佛法与外道法不共的地方,外道法认为入禅是究竟,入禅是解脱,禅那是涅槃,入禅是无上的。但是在佛陀的教法里面,入禅之后出定还要观照禅那的心是无常、苦、无我的。其实,他是一个心识剎那生起就灭去,另一个心识剎那生起又灭去。由于禅那的定力太强了,所以它可以毫不间断地生起,那时禅修者可以感到极强的乐受或者说极强的平静。但是无论是有能力入色界的禅那,或者无色界的禅那,你出定之后,你都要观照他们的无常、苦、无我。特别是有禅那的禅修者,他才能够观照到这种,没有禅那的禅修者根本谈不上观照色界的心跟无色界的心,因为这个超越了他的范围。所以佛陀在这里也很清楚地讲到,这个是对止行者来讲的。

  观照色界心和无色界心,同时,也要观照欲界的心。欲界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欲界的六门心路过程。前面五门只有欲界,就是我们所说的眼门心路过程、耳门心路过程,鼻门心路过程,舌门心路过程,身门心路过程,都是欲界的。而意门心路过程就包括了欲界、色界、无色界。当然出世间心还是属于意门心路过程,我们刚才已经把它排除掉,但是在这里特别是指欲界的意门心路过程也要观照,因此要观照一切的三界的心,无论是欲界心、色界心、无色界心都要观照他们是无常、苦、无我。这就是在这里所说的观心的方法。

  佛陀继续说:

  「有上心,了知:『有上心』;无上心,了知:『无上心』。」

  ßSa-uttaraü và cittaü `sa-uttaraücittan”ti pajànàti, anuttaraü và cittaü `anuttaraü cittan”ti pajànàti.û

  什么是有上心呢?欲界心是属于有上心。什么是无上心呢?色界跟无色界的心是属于无上心。我们不能够望文生义,(不能够)认为无上心就是取涅槃为所缘的心,在这里都是属于世间心。这里的「上」是指超越的,因为跟色界心,无色界心对比起来,欲界心是很低劣的,色界心是超越欲界心的,所以欲界心称为有上心。

  什么是无上心呢?色界、无色界心称为无上心。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分法,可以把有上心是指色界心,无上心是指无色界心。也就是把初禅的禅那心,第二禅的禅那心,第三禅的禅那心,第四禅的禅那心,第五禅的禅那心,跟空无边处禅心,识无边处禅心,无所有处的禅心,非想非非想处禅心,如果我们把欲界心作为有上心的话,后面这八种心或者九种心都是属于无上心。如果我们把前面的五种心作为有上心,后面那四种是属于无上心。

  佛陀在这里还是教导应当观照三界的一切的心都是无常、苦、无我的。

  接着佛陀还继续教导:

  「得定心,了知:『得定心』;无定心,了知:『无定心』。」

  什么是得定心?你有禅那你的心就是得定心。你没有禅那、你没有得定,你的心就是没有得定,叫做无定心。所以在这里的定最主要是指安止定,包括色界的四种禅那和无色界的四种定。当然有时候我们可以把近行定也算,为什么近行定也是属于一种定?比如说大家修佛随念,修佛随念可以非常专注于佛陀的功德,专注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这时候算不算得定呢?也可以算得定。

  如果说大家修四界分别,修四界分别如果可以专注于地、水、火、风;地、水、火、风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这个时候也是属于得定的。虽然这种定还是属于欲界定,但是勉强来说,还是属于得定心。但是最主要是指安止定,因为我们通常说到的samàhitaü,就是拥有定的心。

  因此,佛陀在这里还是教导,如果拥有禅那的禅修者,他出定之后还是必须得观照。

  接着佛陀继续说:

  「解脱心,了知:『解脱心』;未解脱心,了知:『未解脱心』。」

  在这里我们很容易误解,这里说到的「解脱」那不是出世间心吗?说到「未解脱」,那不是凡夫的心就是未解脱心吗?佛陀在经典里面讲到了八种解脱。这八种解脱我们也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就是时解脱(samayavimokkha);

  另外一种就是非时解脱(asamayavimokkha)。

  什么是时解脱?Samayavimokkha,时解脱这里的「时」是暂时的意思,暂时性的解脱。

  什么是asamayavimokkha?是非时解脱或者称为无时解脱。意思就是非暂时的、完全的解脱。

  解脱什么?解脱烦恼。那对于凡夫来说,有没有可能解脱烦恼呢?可以。我们讨论过断…

《《大念处经》开示(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