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之後你想觀照,你想要再觀名色法,由于你的身體的能量不夠或者心力不足,還是會有昏沈;又比如說天氣很熱,你很難用功,特別是在中午那一段時間,有時候還是會昏沈,偶爾還是有昏沈的現象,或者說剛吃飽飯,你沒有經行、沒有稍微休息,立刻就想用功,那時可能有反效果,可能會昏沈。即使是一個修到vipassanà的禅修者都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那麼我們出現就更不用說了,不要抱怨,好好克服這樣的問題。
對于掉舉也是,我們非常強調禅修者的心一定要很單純,爲什麼在禅修營裏面要求每個人要禁語,現在大家有體會了吧?因爲說話很容易把我們的心拉去,當我們的心要平靜的時候,很忌諱滔滔不絕在那邊講話,講這個、講那個。同樣地,我們現在寶峰寺的常住把一切的事務都不用我們禅修者去做,只是禅修。因爲做事本身對禅修也是很大的障礙。
無論是說話、無論是做事、無論是交際應酬,這些都會引起我們心的波動,心的波動就叫掉舉。掉舉是一個很形象的形容詞,掉就是心的下沈,舉就是心的上升。所以心的起伏不安、波動不安,就稱爲掉舉,巴利是uddhacca,uddhacca的意思就是散亂。用什麼來比喻呢?當我們把一塊石頭丟到一個塵土堆裏面,那時候塵土飛揚,心在掉舉、散亂的狀態就象飛揚的塵土那樣,不能夠安定下來,這個稱爲散亂的心,或者我們稱爲掉舉的心。
當一位禅修者能夠修到vipassanà的時候,他的心很煩亂,妄想來的時候他要觀照,這也是屬于要觀照的目標。所以在修止業處的階段、要培養定力的階段,禅修者要盡量避免,不要去看那些東西,所以因此有些禅修者在報告說有妄想的時候,導師就會說:「你不要去追妄想,你知道,要覺知,覺知了就讓它過去,不要去追妄想。」但是到了vipassanà的階段,覺知之後直接去觀照它是因緣和合之法,觀照它的無常、苦、無我。觀照了它滅去了,就不要再去追它,就再觀照當時的、當下的心態。
因此,我們經常也說到修止跟修觀,無論是從要求上,還是從方法上都是不同的。但是兩種暫時不要混淆,如果當大家有能力修到vipassanà的階段,那時候就可以止觀並進,可以先入定,出來之後再觀。但是現在因爲我們要培養定力,所以心盡量能夠平靜,對于那些妄想也好、昏沈也好,當你一知道,打起精神、提升精進力,不要去理這些東西,只是讓心更加平靜、更加專注就夠了。但是在修觀的階段,那麼,無論是好的、壞的、善的、不善的,都要如實地去觀照他們的無常、苦、無我。這是修止和修觀不同的地方。
下面佛陀繼續說:
「廣大心,了知:『廣大心』;不廣大心,了知:『不廣大心』。」
ßMahaggataü và cittaü `mahaggataü cittan”ti pajànàti, amahaggataü và cittaü `amahaggataü cittan”ti pajànàti.û
什麼是廣大心?什麼是不廣大心呢?我們剛才講過了心依其地可以分爲四大種、四類:第一種是出世間心,後面的叁種是屬于世間心。世間心又可以依叁界而分爲叁類心,分別是:欲界心、色界心、無色界心。
對禅修者來說,色界的果報心和無色界的果報心是不可能在心路裏面生起的;對于凡夫和有學聖者來說,色界的唯作心和無色界的唯作心也不可能生起的;對一般的禅修者來說,只有色界善心和無色界善心可以生起,但是這些你必須得擁有定才能夠擁有,沒有禅那的禅修者談不上廣大心。
有時候不廣大心也翻譯成狹小心。什麼心是狹小心呢?欲界的心就屬于狹小心。即使你修到觀智,修到很銳利,但還是屬于狹小心。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我們學過《阿毗達摩》的禅修者就知道,色界心和無色界心稱爲廣大心是因爲他的速行是沒有中斷的。
假如一個人他決意入定一天一夜,他的定力也很強的話,在一天一夜當中,他的心不會落入有分,一直都是這種禅那的廣大心在那裏生起。但是對于欲界心來說,速行心最多七個,絕對不會超過七個,然後就落入有分了。所以一對比起來,色界心跟無色界心,或者說有禅那的心跟沒有禅那的心它的力量相差懸殊。所以,這裏所說到的廣大心是指色界的善心。如果你有能力進入初禅,在你住在初禅當中,你所生起的那樣的心,就屬于初禅的善心,是屬于色界善心。你有能力入第二禅,那個時候你生起的心就是色界的善心,第二禅的善心或者也可以說第叁禅的善心(依照論教法的五分法來說)。如果你有能力進入第叁禅,那個時候你生起的心就是色界的第叁禅善心。如果你有能力入第四禅,那個時候你生起的是色界的善心,如果按照論教法來分的話,那個時候你生起的是色界的第五禅的善心。你入無色界也是同樣的,這樣的心都稱爲廣大心。
不過,在這個階段佛陀是講修觀的階段,所以修觀的階段不是叫你入定,而是,如果要觀照這種心的話必須得先入定。先入定,一出定之後就取剛才的那種心來觀照。在這裏就講到,即使是禅那的心,即使你擁有四禅八定,當你出定之後還是要觀照禅那的心也是無常、苦、無我的,還是必須得觀照。
所以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不共的地方,外道法認爲入禅是究竟,入禅是解脫,禅那是涅槃,入禅是無上的。但是在佛陀的教法裏面,入禅之後出定還要觀照禅那的心是無常、苦、無我的。其實,他是一個心識剎那生起就滅去,另一個心識剎那生起又滅去。由于禅那的定力太強了,所以它可以毫不間斷地生起,那時禅修者可以感到極強的樂受或者說極強的平靜。但是無論是有能力入色界的禅那,或者無色界的禅那,你出定之後,你都要觀照他們的無常、苦、無我。特別是有禅那的禅修者,他才能夠觀照到這種,沒有禅那的禅修者根本談不上觀照色界的心跟無色界的心,因爲這個超越了他的範圍。所以佛陀在這裏也很清楚地講到,這個是對止行者來講的。
觀照色界心和無色界心,同時,也要觀照欲界的心。欲界心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欲界的六門心路過程。前面五門只有欲界,就是我們所說的眼門心路過程、耳門心路過程,鼻門心路過程,舌門心路過程,身門心路過程,都是欲界的。而意門心路過程就包括了欲界、色界、無色界。當然出世間心還是屬于意門心路過程,我們剛才已經把它排除掉,但是在這裏特別是指欲界的意門心路過程也要觀照,因此要觀照一切的叁界的心,無論是欲界心、色界心、無色界心都要觀照他們是無常、苦、無我。這就是在這裏所說的觀心的方法。
佛陀繼續說:
「有上心,了知:『有上心』;無上心,了知:『無上心』。」
ßSa-uttaraü và cittaü `sa-uttaraücittan”ti pajànàti, anuttaraü và cittaü `anuttaraü cittan”ti pajànàti.û
什麼是有上心呢?欲界心是屬于有上心。什麼是無上心呢?色界跟無色界的心是屬于無上心。我們不能夠望文生義,(不能夠)認爲無上心就是取涅槃爲所緣的心,在這裏都是屬于世間心。這裏的「上」是指超越的,因爲跟色界心,無色界心對比起來,欲界心是很低劣的,色界心是超越欲界心的,所以欲界心稱爲有上心。
什麼是無上心呢?色界、無色界心稱爲無上心。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分法,可以把有上心是指色界心,無上心是指無色界心。也就是把初禅的禅那心,第二禅的禅那心,第叁禅的禅那心,第四禅的禅那心,第五禅的禅那心,跟空無邊處禅心,識無邊處禅心,無所有處的禅心,非想非非想處禅心,如果我們把欲界心作爲有上心的話,後面這八種心或者九種心都是屬于無上心。如果我們把前面的五種心作爲有上心,後面那四種是屬于無上心。
佛陀在這裏還是教導應當觀照叁界的一切的心都是無常、苦、無我的。
接著佛陀還繼續教導:
「得定心,了知:『得定心』;無定心,了知:『無定心』。」
什麼是得定心?你有禅那你的心就是得定心。你沒有禅那、你沒有得定,你的心就是沒有得定,叫做無定心。所以在這裏的定最主要是指安止定,包括色界的四種禅那和無色界的四種定。當然有時候我們可以把近行定也算,爲什麼近行定也是屬于一種定?比如說大家修佛隨念,修佛隨念可以非常專注于佛陀的功德,專注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兩個小時,這時候算不算得定呢?也可以算得定。
如果說大家修四界分別,修四界分別如果可以專注于地、水、火、風;地、水、火、風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兩個小時,這個時候也是屬于得定的。雖然這種定還是屬于欲界定,但是勉強來說,還是屬于得定心。但是最主要是指安止定,因爲我們通常說到的samàhitaü,就是擁有定的心。
因此,佛陀在這裏還是教導,如果擁有禅那的禅修者,他出定之後還是必須得觀照。
接著佛陀繼續說:
「解脫心,了知:『解脫心』;未解脫心,了知:『未解脫心』。」
在這裏我們很容易誤解,這裏說到的「解脫」那不是出世間心嗎?說到「未解脫」,那不是凡夫的心就是未解脫心嗎?佛陀在經典裏面講到了八種解脫。這八種解脫我們也可以分爲兩大類:
一類就是時解脫(samayavimokkha);
另外一種就是非時解脫(asamayavimokkha)。
什麼是時解脫?Samayavimokkha,時解脫這裏的「時」是暫時的意思,暫時性的解脫。
什麼是asamayavimokkha?是非時解脫或者稱爲無時解脫。意思就是非暫時的、完全的解脫。
解脫什麼?解脫煩惱。那對于凡夫來說,有沒有可能解脫煩惱呢?可以。我們討論過斷…
《《大念處經》開示(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