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vi就是不同的意思,pàka是成熟的意思,所以翻译成异熟是他的直译。
另一种是唯作心。
果报心是指由过去所造的业,由于因缘成熟而带来的那种体验称为果报。而唯作心只是产生它的作用,但是它即不是善的也不是不善的,所以我们也称为无记心,就是他不会造任何的业,他的生起只是体验目标然后就灭去。
义注中说:「因为此思维并非诸法的总合,所以这一句并不包括出世间心在内。剩下的四种不善心(两种嗔根心和两种痴根心)即不包括前句(有贪心),也不包括后句(离贪心)。」
所以,在这里所说的只是:善心、世间的异熟心、世间的唯作心。
在这里,我们看佛陀讲到:
「比库于有贪心,了知:『有贪心』;离贪心,了知:『离贪心』。」
一位比库如果有贪心生起的时候,他应当观照有贪心;没有贪心生起的时候,他应当观照没有贪心。
这里我们也就知道,在我们修行vipassanà的时候呢,有时候你还是会有贪、嗔、痴生起的,但是在这个时候贪、嗔、痴生起并不可怕,因为它也是我们观智观照的所缘。在我们修定的阶段,修止业处的阶段我们就很害怕不善心的生起,一定要保持心的平静,保持生起善心,要如理作意。但是在修观的阶段,偶尔还是会有贪的心生起,会有嗔的心生起,会有痴的心生起,有时候也是会昏沉、掉举。然而在修观的阶段,无论是善心,还是不善心,都是我们观智的目标,都要观照它的无常、苦,无我,都要观照它是因缘所生之法。因为是因缘所生之法,它肯定是剎那、剎那,生灭、生灭的,一生起立刻就坏灭,没有任何的停留,因此我们必须要观照它是无常、苦、无我。
接着佛陀继续讲:
「有瞋心,了知:『有瞋心』;离瞋心,了知:『离瞋心』。」
「这里的『有瞋心』是指两种忧俱心。」
我们又可以跟在昨天晚上所学习的「受」联系起来。我们昨天谈到了受有三受的分法,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在这里所说的受是属于苦受,或者说五分法里面的忧受。
我们昨天也谈过了,只要我们心里面的受是忧受的,肯定是不善心,而且肯定是伴随着嗔恨心的。在这里我们不要误解,认为一定是发怒才叫做嗔恨心,不是的,嗔根心的范围很广,我们可以从昨天讲的受来理解今天所讲的这种心,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只要那个时候的受是属于忧受,生起的肯定是嗔恨心,因为所称为嗔恨心的他一定伴随着两种必然的心所:第一种是嗔心所,第二种他的受是属于忧受。当然,还会有痴,痴也就是称为无明的,跟无惭、无愧,还有掉举,这些都必然会在嗔根心里面生起。
在嗔根心里面这两种心所是最明显的:
第一种是嗔心所,很明显,当你发怒的时候嗔心所很明显,很愤怒;
第二种,他的受肯定是忧受。
这里的忧受跟嗔恨心我们用另外一种方法来理解可能会更好一些:只要心对所缘有排斥、有抗拒,这种心往往就是属于嗔根心。一般一个人遇到不可喜所缘,不可意所缘,或者说遇到了逆缘的时候,假如他不如理作意的话,就会生起嗔根心。嗔根心的范围非常广,他可以包括非常强烈的暴怒乃至到他会拿一个炸弹去炸一个国家,会发动战争去灭掉一个国家,毁灭一个民族,拿起枪去杀死一个人,乃至到自己很紧张、很恐惧、很忧虑、很忧愁都是属于嗔根心,它的范围非常广。
比如说现在打了一个雷,大家身体一震,这个也是属于嗔根心,现在要上班了、快迟到了,赶快!这时候心里很紧张,这个也是属于嗔根心。凡是受到委屈、流泪了、或者想起自己很牵挂的人又在那里流泪,这个也是属于嗔根心,乃至到担心自己的儿女,担心自己的丈夫,这个也是属于嗔根心。
我们昨天不是讲了那个故事吗?Mahàsiva的故事,一位大长老担心自己的禅修,在每一个雨安居结束的月圆日他很伤心地哭了,这也是属于不善心,就是属于这种嗔根心,那个时候的受肯定是忧受的。
当然了,嗔根心除了发怒之外,还有几种也是属于嗔根心的:
第一种就是妒忌。妒忌别人东西比你好,你就生起了妒忌,这种也是属于嗔根心;
第二种悭吝、吝啬。不喜欢别人有所得,什么东西都要自己得,不喜欢别人所得,这种也是属于嗔根心;
第三种就是你做了不好的事情,自己心里很后悔。后悔也是属于嗔根心,这种心在我们禅修当中叫做五盖,或者说叫做恶作(kukkucca)、或者叫做掉悔盖;还有另外,应当做的善事没有去做,这个也是属于后悔。所以后悔有两种:第一种是做了不该做的事而感到后悔;第二种就是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去做。这两种都是属于嗔根心、或者平常我们所说的嗔恨心。
当一位禅修者有嗔恨心的时候,他必须要观照有嗔恨心;当他的心没有嗔恨心的时候,他也应当观照他没有嗔恨心,这个叫做离嗔心。
「『离瞋心』是指世间的善及无记心。剩下的十种不善心(八种贪根心和两种痴根心)则既不包括前句(有瞋心),也不包括后句(离瞋心)。」
我们再来看经文,佛陀继续说:
「有痴心,了知:『有痴心』;离痴心,了知:『离痴心』。」
这里的痴是指愚痴,这里所说到的痴根心、或者说痴心,可以有两种分法:
第一种分法主要是指两种痴根心,两种痴根心分别是:
1、掉举相应的痴根心;
2、与疑相应的痴根心。
掉举相应的痴根心就是当一个人的心很散乱的时候、胡思乱想、妄想纷飞,这个称为散乱,心的散乱、心的掉举,这种心是属于痴根心。
还有另外一种是疑,必须知道这里所说的疑并不是指对于常识的疑,或者教理的疑,这里的疑是指对佛、法、僧、对修行的疑,最主要是指我们对教法里面的疑。比如说一个人在学习,他说:「这句经文应当怎么理解?他的意思是什么?」这种疑不是属于痴,我们必须得要分清楚。比如说现在这条戒律怎么样分别?怎么样属于犯怎么样不犯?这种也不是这里所说的疑。
或者说当我们见到一个人:「你叫什么名字啊?请问法师上下?多少个戒腊?」这也不是这里所说的疑。或者说当我们去到一个地方不知道这条路怎么走,我们就必须得问路,这也不是这里说的疑。这里的疑是指对于佛、法、僧,对佛陀教导的不信,这是在这里所说的痴、愚痴、无明,也包括对三世的怀疑、不信,对因果法则、对缘起的怀疑、不信,都是属于这里所说的痴,愚痴、无明。这是第一种分法。
还有第二种分法,因为一切的不善心必定有痴,有愚痴、有无明在内。无明或者我们称为痴的心所是遍一切不善心的。所以一切的不善心,我们都可以说是有痴心,这是第二种分法。不善心一共有十二种,其中我们刚才提到了八种贪根心加上两种嗔根心一共十种,再加上刚才所提到的两种痴根心(掉举相应的痴根心跟疑相应的痴根心),一共有十二种,这十二种是属于不善心。换而言之,所有的不善心我们可以总结为贪、嗔、痴。贪、嗔、痴是不善的根本,我们也称为三毒,或者三火、三条毒蛇。
因此,在这里所说的「有痴心」,是当你生起了不善心或者说当你生起了痴根心,那两种痴根心时,你必须得观照这个时候你的心流里面有痴;当没有痴根心的时候,你应当观照这时候你的心流里面没有痴。这里所说的无痴心、离痴心包括一切的世间善心、世间果报心跟那两种唯作心。如果是作为阿拉汉的话,也包括阿拉汉的唯作心,因为阿拉汉的唯作心也是属于世间心,所以也必须观照。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唯作心只有两种,就是五门转向心跟确定心(或者叫意门转向心)。
接着佛陀又讲:
「昏昧心,了知:『昏昧心』;散乱心,了知:『散乱心』。」
这里的昏昧心,巴利叫做Saïkhittaü。
ßSaïkhittaü và cittaü `saïkhittaücittan”ti pajànàti, vikkhittaü và cittaü `vikkhittaü cittan”ti pajànàti.û
Saïkhitta直接的意思就是收缩、缩小。所以有些人把这几句经文翻译成收缩心,但是在义注里面说这是属于昏昧的心。昏昧心是什么呢?什么称为昏昧心?就是陷入了昏沉、睡眠的心。
什么是散乱心呢?
ßVikkhittaü và cittaü `vikkhittaü cittan”ti pajànàti.û
这里的vikkhittaü是散乱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掉举心。
这两种心对于特别是修止业处的禅修者来说很重要。我们有很多刚开始修行禅定的禅修者,修止业处的禅修者,最容易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归为三大类,遇到的问题基本上都不出这三大类:
第一类就是脚痛、脚酸、腰痛。这是第一大类,属于身的苦;
第二大类就是很多妄想;
第三类昏沉。
是不是?大家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归为这三大类?其它的(问题)都是比较琐碎的。我们先排除身体的苦受,就是在禅坐的时候,如果到了一定的阶段,可能腿、关节、腰会感觉到痛、麻、痒、酸,这是属于由于身体带来的身识的苦受。但是在心方面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也就是对初学的禅修者来说他的心用两种动物来形容,要么就象猴子、要么就象猪,是不是?大家承不承认啊?不承认的可以举手,可以提出反对意见。
不是你们才遇到的,几乎绝大部分95%的禅修者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乃至到在修观的时候,已经有了禅定的时候,有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禅修者他们已经有定力了,他们可以入定了,而且四种色界禅那,四种无色界定他们也过了,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的定力是要受到很多因缘的制限的,比如说那时身体有病,身体不舒服,那即使你已经有了定力,出…
《《大念处经》开示(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