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vi就是不同的意思,pàka是成熟的意思,所以翻譯成異熟是他的直譯。
另一種是唯作心。
果報心是指由過去所造的業,由于因緣成熟而帶來的那種體驗稱爲果報。而唯作心只是産生它的作用,但是它即不是善的也不是不善的,所以我們也稱爲無記心,就是他不會造任何的業,他的生起只是體驗目標然後就滅去。
義注中說:「因爲此思維並非諸法的總合,所以這一句並不包括出世間心在內。剩下的四種不善心(兩種嗔根心和兩種癡根心)即不包括前句(有貪心),也不包括後句(離貪心)。」
所以,在這裏所說的只是:善心、世間的異熟心、世間的唯作心。
在這裏,我們看佛陀講到:
「比庫于有貪心,了知:『有貪心』;離貪心,了知:『離貪心』。」
一位比庫如果有貪心生起的時候,他應當觀照有貪心;沒有貪心生起的時候,他應當觀照沒有貪心。
這裏我們也就知道,在我們修行vipassanà的時候呢,有時候你還是會有貪、嗔、癡生起的,但是在這個時候貪、嗔、癡生起並不可怕,因爲它也是我們觀智觀照的所緣。在我們修定的階段,修止業處的階段我們就很害怕不善心的生起,一定要保持心的平靜,保持生起善心,要如理作意。但是在修觀的階段,偶爾還是會有貪的心生起,會有嗔的心生起,會有癡的心生起,有時候也是會昏沈、掉舉。然而在修觀的階段,無論是善心,還是不善心,都是我們觀智的目標,都要觀照它的無常、苦,無我,都要觀照它是因緣所生之法。因爲是因緣所生之法,它肯定是剎那、剎那,生滅、生滅的,一生起立刻就壞滅,沒有任何的停留,因此我們必須要觀照它是無常、苦、無我。
接著佛陀繼續講:
「有瞋心,了知:『有瞋心』;離瞋心,了知:『離瞋心』。」
「這裏的『有瞋心』是指兩種憂俱心。」
我們又可以跟在昨天晚上所學習的「受」聯系起來。我們昨天談到了受有叁受的分法,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在這裏所說的受是屬于苦受,或者說五分法裏面的憂受。
我們昨天也談過了,只要我們心裏面的受是憂受的,肯定是不善心,而且肯定是伴隨著嗔恨心的。在這裏我們不要誤解,認爲一定是發怒才叫做嗔恨心,不是的,嗔根心的範圍很廣,我們可以從昨天講的受來理解今天所講的這種心,可能會更容易理解。只要那個時候的受是屬于憂受,生起的肯定是嗔恨心,因爲所稱爲嗔恨心的他一定伴隨著兩種必然的心所:第一種是嗔心所,第二種他的受是屬于憂受。當然,還會有癡,癡也就是稱爲無明的,跟無慚、無愧,還有掉舉,這些都必然會在嗔根心裏面生起。
在嗔根心裏面這兩種心所是最明顯的:
第一種是嗔心所,很明顯,當你發怒的時候嗔心所很明顯,很憤怒;
第二種,他的受肯定是憂受。
這裏的憂受跟嗔恨心我們用另外一種方法來理解可能會更好一些:只要心對所緣有排斥、有抗拒,這種心往往就是屬于嗔根心。一般一個人遇到不可喜所緣,不可意所緣,或者說遇到了逆緣的時候,假如他不如理作意的話,就會生起嗔根心。嗔根心的範圍非常廣,他可以包括非常強烈的暴怒乃至到他會拿一個炸彈去炸一個國家,會發動戰爭去滅掉一個國家,毀滅一個民族,拿起槍去殺死一個人,乃至到自己很緊張、很恐懼、很憂慮、很憂愁都是屬于嗔根心,它的範圍非常廣。
比如說現在打了一個雷,大家身體一震,這個也是屬于嗔根心,現在要上班了、快遲到了,趕快!這時候心裏很緊張,這個也是屬于嗔根心。凡是受到委屈、流淚了、或者想起自己很牽挂的人又在那裏流淚,這個也是屬于嗔根心,乃至到擔心自己的兒女,擔心自己的丈夫,這個也是屬于嗔根心。
我們昨天不是講了那個故事嗎?Mahàsiva的故事,一位大長老擔心自己的禅修,在每一個雨安居結束的月圓日他很傷心地哭了,這也是屬于不善心,就是屬于這種嗔根心,那個時候的受肯定是憂受的。
當然了,嗔根心除了發怒之外,還有幾種也是屬于嗔根心的:
第一種就是妒忌。妒忌別人東西比你好,你就生起了妒忌,這種也是屬于嗔根心;
第二種悭吝、吝啬。不喜歡別人有所得,什麼東西都要自己得,不喜歡別人所得,這種也是屬于嗔根心;
第叁種就是你做了不好的事情,自己心裏很後悔。後悔也是屬于嗔根心,這種心在我們禅修當中叫做五蓋,或者說叫做惡作(kukkucca)、或者叫做掉悔蓋;還有另外,應當做的善事沒有去做,這個也是屬于後悔。所以後悔有兩種:第一種是做了不該做的事而感到後悔;第二種就是應該做的事情沒有去做。這兩種都是屬于嗔根心、或者平常我們所說的嗔恨心。
當一位禅修者有嗔恨心的時候,他必須要觀照有嗔恨心;當他的心沒有嗔恨心的時候,他也應當觀照他沒有嗔恨心,這個叫做離嗔心。
「『離瞋心』是指世間的善及無記心。剩下的十種不善心(八種貪根心和兩種癡根心)則既不包括前句(有瞋心),也不包括後句(離瞋心)。」
我們再來看經文,佛陀繼續說:
「有癡心,了知:『有癡心』;離癡心,了知:『離癡心』。」
這裏的癡是指愚癡,這裏所說到的癡根心、或者說癡心,可以有兩種分法:
第一種分法主要是指兩種癡根心,兩種癡根心分別是:
1、掉舉相應的癡根心;
2、與疑相應的癡根心。
掉舉相應的癡根心就是當一個人的心很散亂的時候、胡思亂想、妄想紛飛,這個稱爲散亂,心的散亂、心的掉舉,這種心是屬于癡根心。
還有另外一種是疑,必須知道這裏所說的疑並不是指對于常識的疑,或者教理的疑,這裏的疑是指對佛、法、僧、對修行的疑,最主要是指我們對教法裏面的疑。比如說一個人在學習,他說:「這句經文應當怎麼理解?他的意思是什麼?」這種疑不是屬于癡,我們必須得要分清楚。比如說現在這條戒律怎麼樣分別?怎麼樣屬于犯怎麼樣不犯?這種也不是這裏所說的疑。
或者說當我們見到一個人:「你叫什麼名字啊?請問法師上下?多少個戒臘?」這也不是這裏所說的疑。或者說當我們去到一個地方不知道這條路怎麼走,我們就必須得問路,這也不是這裏說的疑。這裏的疑是指對于佛、法、僧,對佛陀教導的不信,這是在這裏所說的癡、愚癡、無明,也包括對叁世的懷疑、不信,對因果法則、對緣起的懷疑、不信,都是屬于這裏所說的癡,愚癡、無明。這是第一種分法。
還有第二種分法,因爲一切的不善心必定有癡,有愚癡、有無明在內。無明或者我們稱爲癡的心所是遍一切不善心的。所以一切的不善心,我們都可以說是有癡心,這是第二種分法。不善心一共有十二種,其中我們剛才提到了八種貪根心加上兩種嗔根心一共十種,再加上剛才所提到的兩種癡根心(掉舉相應的癡根心跟疑相應的癡根心),一共有十二種,這十二種是屬于不善心。換而言之,所有的不善心我們可以總結爲貪、嗔、癡。貪、嗔、癡是不善的根本,我們也稱爲叁毒,或者叁火、叁條毒蛇。
因此,在這裏所說的「有癡心」,是當你生起了不善心或者說當你生起了癡根心,那兩種癡根心時,你必須得觀照這個時候你的心流裏面有癡;當沒有癡根心的時候,你應當觀照這時候你的心流裏面沒有癡。這裏所說的無癡心、離癡心包括一切的世間善心、世間果報心跟那兩種唯作心。如果是作爲阿拉漢的話,也包括阿拉漢的唯作心,因爲阿拉漢的唯作心也是屬于世間心,所以也必須觀照。對于凡夫和有學聖者來說,唯作心只有兩種,就是五門轉向心跟確定心(或者叫意門轉向心)。
接著佛陀又講:
「昏昧心,了知:『昏昧心』;散亂心,了知:『散亂心』。」
這裏的昏昧心,巴利叫做Saïkhittaü。
ßSaïkhittaü và cittaü `saïkhittaücittan”ti pajànàti, vikkhittaü và cittaü `vikkhittaü cittan”ti pajànàti.û
Saïkhitta直接的意思就是收縮、縮小。所以有些人把這幾句經文翻譯成收縮心,但是在義注裏面說這是屬于昏昧的心。昏昧心是什麼呢?什麼稱爲昏昧心?就是陷入了昏沈、睡眠的心。
什麼是散亂心呢?
ßVikkhittaü và cittaü `vikkhittaü cittan”ti pajànàti.û
這裏的vikkhittaü是散亂的,也就是我們說的掉舉心。
這兩種心對于特別是修止業處的禅修者來說很重要。我們有很多剛開始修行禅定的禅修者,修止業處的禅修者,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我們可以歸爲叁大類,遇到的問題基本上都不出這叁大類:
第一類就是腳痛、腳酸、腰痛。這是第一大類,屬于身的苦;
第二大類就是很多妄想;
第叁類昏沈。
是不是?大家的問題是不是可以歸爲這叁大類?其它的(問題)都是比較瑣碎的。我們先排除身體的苦受,就是在禅坐的時候,如果到了一定的階段,可能腿、關節、腰會感覺到痛、麻、癢、酸,這是屬于由于身體帶來的身識的苦受。但是在心方面基本上可以概括爲兩大類,也就是對初學的禅修者來說他的心用兩種動物來形容,要麼就象猴子、要麼就象豬,是不是?大家承不承認啊?不承認的可以舉手,可以提出反對意見。
不是你們才遇到的,幾乎絕大部分95%的禅修者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乃至到在修觀的時候,已經有了禅定的時候,有的時候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些禅修者他們已經有定力了,他們可以入定了,而且四種色界禅那,四種無色界定他們也過了,但是我們知道我們的定力是要受到很多因緣的製限的,比如說那時身體有病,身體不舒服,那即使你已經有了定力,出…
《《大念處經》開示(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