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擁有過那麼多不同的父母。所以,對他們任何人有強烈的嫌惡或執著,認爲他們是敵是友都毫無意義。這只是我們缺乏對無量過去生中一切有情衆生所發生的事物的洞見能力。我們是極被汙染的。
當我們看見某人並且認爲“他是我的仇敵”,那個想法不過是我們的投影。假如有人叫我們是賊,或甚至用根棍子攻擊我們,嗔恨將在我們心中生起,我們可能會紅著臉,並且想著“我一定要打回去,而且要比他敲我還要痛的狠狠敲他”。所以,我們拾起一根大木棍,然後沖向他去。嗔恨是如此的強烈,足令我們如此的極端;但假若你審視嗔恨自身,它不過是個念頭罷了。我們再審視念頭則會發現那裏實無一物:它無形、無色、無位置、亦無任何其他特質。它是空性的。而認識心的本然空性即是絕對菩提心。
假如我們仔細的深思,我們會洞見當別人打我時,其實連一點點生氣的原因也沒有。對棍子生氣將會是可笑的;而對打我們的人嗔恨,那就更可笑了。因爲那個人是他自心之毒犧牲品,值得我們以全部的慈悲心,來報償他如此行徑所建立於他自己的額外痛苦。我們怎麼能對一個心識如此紛亂的人生氣呢?
我們必須完全除去我們心中的這些執著和嫌惡。如果我們迄今曾把誰當作我們的仇敵,我們現在就應該發願極力去利益他。假如我們曾強烈的執著於某人,我們當能繼續去利益他,但卻沒有必要爲我們自己的執著所困。我們必須使我們的慈悲心平等于一切生命。沒有敵人可爭鬥;也沒有朋友可攀緣。一切衆生都像我們自己的父母般,平等地值得我們的愛心與善心。我們應想想對自己的雙親該多感激。首先,他們給我們生命。然後從小時候便喂養我們,爲我們穿衣,教育我們並深愛我們。我們應擴展這種感恩之心到一切無量的衆生身上。父母和子女間交融的愛是極自然的。即使是老虎等最凶猛的動物,也對幼虎有著大愛,隨時准備以其生命去拯救幼虎。但這是僅對少數衆生有限之愛的一小面罷了。我們必須感到那種爲一切衆生之愛。
輪回沒有一處是無苦的。所有的衆生——連最微小的蚊子,也無一例外的僅求快樂。但他們所作的一切卻令他們自己永遠的痛苦。原因是衆生沒有了知到負面的惡行將是痛苦之因;而正面的善行是樂因。動物們出于求安適與快樂,而把其他動物宰來做食物。而這樣一做,便産生了其他動物和自己將來更多的痛苦。一個瘋子在自己身上捅了一刀,或裸體地呆在冰天雪地,基本上仍是想要求樂,但卻無意識地做了一件給自己帶來痛苦的事。同樣地,由于未能了知得到快樂的唯一方法便是止惡揚善,因此衆生導致了自己的痛苦。如果我們想想這點,一股強烈的悲心必將在我們的心中,爲一切汙染的衆生而生起。
然而光有慈悲一切衆生之心仍然不夠。只有慈悲心無法助人。行者必須把它真正實修,並且真正幫助衆生。如果有人生活良好,且照顧其年老雙親,他必然爲衆所尊敬;而他若不顧其雙親,衆人亦必將輕視他。同樣的,不去幫助一切曾爲你過去無數生中慈愛雙親的無量衆生,亦必是無限的可悲。因此我們一定要下決心去做將可利益一切衆生的任何事情。
假如你想利益他人,那麼施與食物、衣服與一般的情感,將會有某些程度的助益,但其利益將是有限而短暫的。你必須去找個絕對且不多的助人方法。這是一種善通對自己家人和朋友的仁慈行爲所做不到的。那只有佛法可能做到。佛法能幫助衆生脫離輪回的下叁道境地,並且究竟上可以令他們成佛。當然,在剛開始時,以我們目前的境界而言,並沒有如文殊師利、觀世音等佛菩薩度衆的能力;而修持佛法即是達成那能力的前提。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們一定要追隨一位精神導師,領受他的教法並付諸實行的原因。
以精進勤勉、強烈的信心和虔誠心,即使是只蟲個個都能夠成佛。在剛剛開始時,我們應對我們能夠成佛有不動搖的信心。我們也應擁有一個廣大、鼓舞振奮之心,認爲我們將也能夠帶領一切衆生成佛。如果我們只想著“願我能解脫我的困境,被護佑離於恐懼而享安樂”。僅僅注意著我們自己,這是種極狹隘的態度。我們應願無數衆生得究竟安樂。滿此願的唯一方法便是修持佛法與成佛。如果從剛剛開始的時候,你便回向自己的努力以饒益一切衆生,那麼你的修行將會免于嗔恨和傲慢的負面影響。不僅如此,而且其利益將會從今起,持續且不朽至成佛時。
行者能以身體、語言和心智修行。這叁者中,最重要的是心。事實上,透過身的修持,如禮佛、經行繞佛,與籍由祈請、持咒語等的修持是有大利益的;但除非心能徹底轉向佛法,否則這些利益將是有限的。
把皈依的對象當成你的見證人,並堅定的發此信願:“從今起,我不再有任何自私的想法,即使當我念誦一句六字大明咒時,我也應爲一切有情衆生而念。”這種願爲一切有情衆生而做的誓言,就是“願菩提心”。而“行菩提心”是行者爲滿此願而作的一切善行。
菩提心有無量的利益而危險極少。爲什麼呢?因爲行者若全然地爲一切衆生而修,由于行者發心如此純淨,障礙和偏差必定無法傷害。菩提心是圓滿的,同時也是簡易的修法。精要而言,菩提心即是願爲協助他人成佛而成佛的目標。
當我們開始真正修習菩提心時,我們要再次持誦那結合了皈依與菩提心的四句偈,但這回不必做大禮拜,而主要專注于菩薩願的意義上。在每一座結束時,我們向自己面前的皈依處祈情:“願菩提心如同呈現在蓮師智慧心中般地,生起于我的生命中。”接著,一切傳承上師和本尊,由外向內地化入光中並觸到蓮花生大士之中。蓮師自己也化光融入我們自身。在那刹那,想著蓮花生大士完全展現的菩提心,已和你自己的心結合而無法分開。最後以“若珍貴的菩提心尚未於我生命中生起,願能速生。若已生起,願永無退失且不斷增長。”之願文做一結束。
我們應牢記,過去令我們菩提心退失之障礙,是我們在敵友間所做的分別心。當我們了解到一切衆生都曾是我們過去的父母時,視他們爲仇敵就沒有意思了。同樣地,執著于朋友也是無意義的。不僅於過去,未來世中,此生也有曾和我們相當親近的人,但後來卻成了我們的敵人。固執於敵友之概念亦毫無意義。一旦我們完全放棄了執著與嫌惡,那對天稱上等重的砝碼,我們將具足對待一切有情衆生完全的平等心。
四無量心
爲了生起、開展菩提心,我們必須長養慈、悲、喜和舍四種無量心。這四者中,舍無量心是最重要的,那表示我們應勿在敵友間分別。這是我們應常修之入手處。舍無量心會導引我們到圓覺佛陀的本智之一――平等性智。
爲了舉證菩薩如何把他人的福祗置于己前,我們回想以下尊貴佛陀曾爲一只大海龜的本生故事。過去有艘船沈沒,而五位水手落入海中。那只海龜便浮到海面,以人類的話跟他們說:“到我背上來,我會載你們上岸。”然後海龜便極困難地帶著五位水手,遊向海島之岸去。水手因之平安生還。但海龜已完全精疲力竭而需要在岸上休息。她睡著後,有八千只小蟲來吃她的身體。因此她被痛醒,海龜心想:“如果我立刻走入海中,所有的蟲子將會死光。”所以她決定舍她自己的血、肉給它們。而八千只蟲子完全地吃掉了那只海龜。
在她快死時,由于她是位大菩薩,因此發了個願:“於我最後完全成佛時,願這五位水手和八千蟲子,成爲我第一次傳法的對象,安置他們於成佛之道上。”依此祈願之力,當佛陀已得圓覺時,他到靠近瓦拉那西附近薩那斯(sarnath)的鹿野苑去,給予五位優秀的弟子――五比丘初轉*輪,這五人即過去之五位水手;而八千位參加此次教授的天神,則是那八千蟲子。這便是能置其他衆生於自己前的究竟悲心典範。悲心是願一切衆生盡無余獲得離苦及苦因。是一種源自熟視他人之痛苦,而願爲他們做些事情的感覺。
慈心即是願一切衆生皆得安樂及樂因無有遺漏。慈心具有不可思議之特質。如果我們的生命中已深具慈心,我們便會自然的去利益他人;同時也沒有任何邪惡的影響力能夠傷害我們,因爲慈心是抵抗負面力量最具權威的武器。
喜,即是當我們看見衆生有偉大的德行、學識、或享受著快樂、盛名或權利時,我們要想:“願衆生持續地具樂,並得享更多的安樂!”來代替對他們的好運感到嫉妒、不舒服。更進一步的,我們應祈禱他們能以其財富和權力去協助其他衆生,做供養、建寺、廣傳教法、服務佛法、僧伽和做一切值得的善行。我們應隨喜並發願:“願他們能不離其安樂與利益。願他們的安樂一再增長,並爲衆生與利益佛法而善用其安樂。”
祈禱你的生命能被加持,而賦生如菩薩心中的慈、悲、喜、舍四種無量心。假如你如此的祈情,純淨的菩提心必將在你心中增長。
四無量心之對象總數無量,故其利益――一切衆生的福祗亦無量,而其成果――圓覺之特質亦無量。四無量心廣大如虛空,四無量心即成佛之真正根本所在。
如此,在任何修法中我們都要應用這叁種殊勝的方法:願所作一切均能利益所有衆生;在做的當下專心致志,體悟一切現象的一切本然空性;並以回向一切功德給所有衆生作爲結束。這是令諸佛菩薩喜悅的最好方式,同時也是開展禅修體驗與了悟的最佳途徑,絲毫不會墮爲貪、嗔、癡等障礙生起之犧牲品。
(叁)金剛薩垛
在我們這個修法開始的時候,我們深思了這個人身存在的稀有與珍貴。爲了激勵我們努力,我們思維無常。爲了使我們更加小心謹慎,我們深思了行爲的方式及其所導致的結果。最後,我們看到了一般輪回的因緣,是如何地永遠無法超脫痛苦;並了解了解脫的不變利益與尋找、依止一位上師的必要。然後我們進入了加行法的主要部分,首先籍著皈依佛、法、僧而跨進了佛法之門。接著我們生起菩提心――爲衆生而成佛之願,也就是菩薩乘的根本…
《《成佛之道—殊勝證悟道前行法》(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