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園都寂靜無聲,于是,他懷疑可能這個基瓦會圖謀不軌,所以感到害怕。之前他聽基瓦說:“大王!佛陀喜歡安靜,所以,我們應該安靜地去見他。”未生怨王就禁止在沿途奏樂,樂器只是帶著准備用而已。同時他們也不大聲說話,只是以彈指來作爲信號向前進。當他們去到芒果園附近的時候,連噴嚏聲都聽不到。一般來說,做國王的都喜歡聽到聲音,比如:喜歡聽音樂。一旦他發現周圍都很安靜,就會感到恐懼不安。他懷疑基瓦:“這個基瓦告訴我說,在芒果園裏住著一千二百五十位比庫僧。但現在來到這裏,卻連噴嚏聲都聽不到。他一定是在說謊,因爲想要奪取王位,所以欺騙我,帶領我離開王城,而他在前面埋伏了軍隊,准備逮捕我。他本人有五只象的力量,而且緊緊地挨著我前進,在我的身邊卻連一個武裝的士兵也沒有。哎呀!今天我真的倒黴了。”他感到很害怕,沒辦法壓抑自己害怕的樣子,于是他向基瓦說。
在經文裏面說:
“于是,恐懼、悚懼、身毛豎立的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對基瓦王子育這樣說:
“朋友基瓦,你不會欺騙我吧?朋友基瓦,你不會蒙騙我吧?朋友基瓦,你不會把我交給敵人吧?若真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庫僧團,爲何既沒有噴嚏聲,也沒有咳嗽聲、吵雜聲呢?””
當時,基瓦心裏想:“哎,這個國王真的太不了解我了。他不了解我已經證得了初果,我連一只螞蟻都不會殺死,怎麼還會殺死他呢?我是不會殺害生命的,但我必須設法讓他放心。”于是,他說:
““大王,不要害怕!大王,不要害怕!大王,我不會欺騙您!大王,我不會蒙騙您!大王,我不會把您交給敵人!大王,前進!大王,前進!在那圓堂裏燈火輝煌。””
基瓦說了兩次“大王,向前進”,因爲只是說一次“向前進”的話,語氣不夠堅定。同時,他說“在那圓堂裏燈火輝煌”是暗示國王:“如果真是那些匪黨、盜賊們聚集的地方,不可能有燈火,你現在就朝著燈火輝煌的方向前進吧。”
“當時,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乘象前進到象所能到之地,從象乘下來後,步行到圓堂門口。”
當未生怨王從象車下來之後,開始步行。當他走到圓堂的門口,世尊的光明照遍了他的全身。那個時候,他汗流夾背,衣服緊貼著他的身體,使他感覺非要脫下來不可。他想到自己所造的罪,心裏感到很恐怖,他沒辦法直接走向佛陀。于是,他拉著基瓦的手到處走,假裝著像是來參觀這個芒果園一樣。他稱贊基瓦說:“你建得很不錯嘛!這裏的建築還挺好的。”這樣假裝著參觀、贊歎一番,才慢慢走到圓堂的門口。
“去到後對基瓦王子育這樣說:“朋友基瓦,哪位是世尊?””
爲什麼他會問哪位是世尊呢?難道他沒有見過佛陀嗎?他的父王是佛陀的弟子,他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曾帶他去見佛陀。或者他的父親曾請佛陀和僧團們到宮中應供,做王子的也必然見過佛陀。爲什麼這個時候他卻說:“哪位是世尊?”呢,難道他不認識佛陀嗎?有人認爲由于他親近了惡友,殺害了自己的父親,又派刺客殺佛陀以及放出那喇笈利攻擊佛陀,他變成大罪人,不敢直接去見佛陀。但是這並不是直接的理由。因爲佛陀坐在比庫僧衆面前,坐在會堂的中央,就好像衆星圍繞著明月一樣。佛陀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並且以六色光明照亮了整個會堂,誰不能看到佛陀呢?未生怨王之所以要這麼樣問,是因爲他要擺王者的架子,這是王族的慣例。即使他知道某一樣事情,也要假裝不知道地去問。
當時基瓦聽到之後,心裏想:“哎呀!這個國王站在佛陀面前,卻假裝著問:“朋友基瓦,哪位是世尊?”就好像一個人站在大地上,卻問:“大地在哪裏啊?”或者站在天底下,卻問:“日月在哪裏?”或者站在喜馬拉雅山邊說:“喜馬拉雅山在哪裏?”就讓我來告訴他哪一位是世尊吧。”于是基瓦向世尊恭敬合掌之後,跟未生怨王說:
““大王,那位是世尊!大王,那位世尊依中柱面向東方,坐在比庫僧衆的面前。”
當時,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來到世尊之處,來到後站在一邊。”
未生怨王來到世尊的地方,並沒有馬上禮敬佛陀,而是站在那裏,看著甯靜的比庫僧團,當時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庫在那裏坐著。當這位未生怨王環視比庫僧團的時候,無論看到哪裏,比庫們都是很安靜、安詳、寂靜地坐著,沒有看到任何人在玩自己的手、摳自己的腳,也沒有發出任何一聲咳嗽聲、打噴嚏聲。同時,也沒有任何一個比庫去看他(國王),或者看國王的隨從,或者看那些經過打扮的宮女們,所有的比庫只是一心地注視著佛陀。
“站在一邊的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環視默然猶如湖水般澄淨的比庫僧團,發出感歎說:“願我的伍達夷跋達王子擁有這樣的寂靜,就如比庫僧團現在所擁有的寂靜!””
當未生怨王見到如此安靜的僧團之後,心中升起了信心。他一再環視諸根寂靜地坐著的比庫僧衆,好像一片清澈見底的湖水一般。于是他發出了歡喜的贊歎:“願我的兒子伍達夷王子擁有這樣的寂靜,就如比庫僧團現在所擁有的寂靜一般。”
他這句話的意思是:“願我的兒子也能夠擁有像這一群比庫一樣所擁有的身、語、意的寂靜以及行爲的寂靜。”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願我的兒子以後也出家,也像現在這些比庫一樣安靜。”不是希望他的兒子出家。這是世間人的習慣,當一個人看到美好的事物或者得到稀有的東西時,自然而然會聯想到自己所愛的人或者所愛的親戚、朋友,于是未生怨王發出了這樣的感歎。同時,未生怨王發出這樣的感歎,還因爲他擔心自己的兒子。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平和、安詳。因爲他想到:“我的兒子可能會問:“我的父親那麼年輕,那我的祖父哪裏去了?”如果人們告訴他:“你的父親殺了你的祖父。”這個小王子可能也會這樣想:“我也要殺死我的父親,我自己來做國王。””由于他擔心自己的兒子,所以說出這樣的話,希望他的兒子能夠得到這樣安詳。
雖然他這樣希望,而且在佛陀面前說出這樣的話,然而事與願違。我們再講回當時這個王朝的曆史,因爲這個事件是曆史上真實發生過的。在那個王朝,由于未生怨王殺死了父親賓比薩拉王,後來這個伍達夷跋達——他現在很喜歡的王子——最後還是殺死了他。而伍達夷又被他的兒子馬哈木地咖(Mahàmuõóika)殺死了,馬哈木地咖又被他的兒子阿努魯德(Anuruddha)殺死了,而阿努魯德又被他的兒子那嘎達思(Nàgadàsa)殺死了。殺父篡位的事件在這個王朝一共發生了五代。當時,人民生氣地說:“這些王族自己毀了自己的血統。”于是他們把那嘎達思殺死了,建立了難陀王朝(Nanda)。公元前326年,馬其頓王亞曆山大(Alexandros)率軍入侵西北印度,後來有個叫旃陀羅笈多(梵Candràgupta)的青年號召人民把亞曆山大的軍隊趕跑,又回師滅了難陀王朝,並建立孔雀王朝(梵Maurya),孔雀王朝的第叁代國王即是阿首咖王(Asoka,舊譯阿育王)。這些曆史是後話。
那個時候,佛陀這樣問國王:
““大王,你[的思念]隨所愛而去。””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的意念是不是追隨著你的感情呢?”爲什麼佛陀會這樣說呢?因爲未生怨王在發出贊歎之前,世尊心想:“這個國王來到之後,一直都沈默不語地站著,他的心裏在想什麼呢?”佛陀知道這個國王內心想的是什麼之後,世尊想:“由于國王沒有勇氣跟我交談,所以他環視比庫衆而想起他的兒子,我要主動跟他說話。”
因此,緊接著國王在發出歡喜贊歎之後,世尊說:“大王,你(的思念)隨所愛而去。”這句話的意思是:“大王!就好像雨水落在高地之後會流到低處。同樣的,當你在環視比庫僧團之後,你的愛就流向你的兒子。”
當時,國王心想:“哎呀!佛陀的道德真是太崇高了,再也沒有人像我這樣曾經對佛陀犯下這麼嚴重的罪惡。我殺死了他的主要擁護者,我接受疊瓦達答的教唆派刺客去謀殺他,放出那喇笈利象去攻擊他。在我的擁護下,疊瓦達答用岩石砸他。對于像我這樣一個罪人,佛陀甚至可以根本不理我,但是他卻主動向我說話。世尊確實是偉大之人啊!我決不放棄這樣的一位導師而去尋找其他的導師。”
國王內心充滿歡喜,對世尊說:
““尊者,我愛伍達夷跋達王子!尊者,願我的伍達夷跋達王子擁有這樣的寂靜,就如比庫僧團現在所擁有的寂靜!”
當時,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禮敬世尊後,向比庫僧衆合掌致敬,然後坐在一邊。”
這個時候馬嘎塔國王未生怨才禮敬世尊。如何禮敬呢?先合掌然後頂禮,頂禮的時候,頭頂、兩只手肘以及兩只膝蓋都碰觸到地上,這叫“五體觸地禮”或“五體投地禮”。之後,他再向比庫僧衆合掌禮敬,因爲他已經禮敬佛陀,就不用禮敬其他僧衆,然後坐在一邊。
有人可能會這樣想:“爲什麼一個國王要禮敬一個出家人呢?”這是古印度的禮節,國王是世俗的統治者,而宗教導師是心靈的領導者。古代的賢王都恭敬出家修道的宗教導師,所以他們這樣禮敬。就像現在泰國的國王見到高僧要頂禮,緬甸的總統、高官見到大長老、西亞多也照樣行五體投地禮。在斯裏蘭卡,總統見到出家人也照樣行禮。
“坐在一邊的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對世尊這樣說:“尊者,我想問世尊一些問題,假如世尊能抽空爲我解答問題。””
佛陀說:
““大王,隨意問吧!””
世尊知道未生怨王希望提出問題,因此說:“大王,隨便問吧。”世尊邀請他發問,給予作爲佛陀、一切知者的邀請。
“大王,隨便問吧!”,只有佛陀才能說出來,即使像獨覺佛、上首弟子、大弟子,他們只能夠說:“聽了你的問題之後,如果我知道的話,將會回答。”但諸佛會這樣說:“隨便問吧!”對一切的天人、鬼神、國王、沙門、婆羅門,佛陀都能夠回答他們的問題,所以佛陀這麼說。
未生怨王因爲世尊的邀請而感到滿心歡喜。于是他問了一個問題。問了什麼問題呢?我們後天晚上一起來學習了。
下面讓我們一起合掌來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沙門果經2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