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果經
(Sàma¤¤aphala-suttaü)
瑪欣德尊者講于廣東六祖寺
2009.12.09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叁遍)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居士、大德們,
晚上好!
在前天晚上,我們講到未生怨王想要去見一位沙門、婆羅門,希望透過見沙門、婆羅門,令自己內心歡喜。他的各位大臣都向他建言去見他們所擁護的宗教導師,然而未生怨王沈默,沒有贊同。然後,基瓦咖王子育(Jãvaka komàrabhacca)建議未生怨王去拜訪佛陀,未生怨王一聽就很樂意地接受,並叫基瓦咖王子育准備象車前往詣見佛陀。
當未生怨王見到了佛陀之後,首先對安靜地坐著的比庫僧團發出感歎,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他的兒子。佛陀主動和他打招呼,令未生怨王很感動,希望世尊能夠抽空回答他的問題。佛陀對未生怨王發出邀請說:“大王,隨意問吧!”讓他有什麼問題盡管問。未生怨王聽到世尊的這句話之後,感到很歡喜,于是提出關于沙門果——作爲出家人有什麼成果——這個問題。他問這個問題的意思是:“世間人從事各種各樣的職業,能獲得在今生就可以享用的成果。做爲出家人,你們過著修行生活到底有什麼用呢?有什麼能讓我們看得到的結果呢?”
未生怨王這樣問:
““尊者,是否就如這些種種職業,也即是:馴象師、馴馬師、車夫、弓術師、旗手、元帥、糧草兵、高級軍官、突擊隊、前鋒、勇士、裝甲兵、奴隸子、糕點師、理發師、洗浴師、廚師、花鬘師、染織工、織布工、編籃工、陶匠、算術師、印算師,或其他像這類的種種職業,他們都能在今生即享用現見的職業成果,他們以此使自己快樂和滿足,使父母快樂和滿足,使妻兒快樂和滿足,使朋友快樂和滿足,對諸沙門、婆羅門建立的崇高布施能導向生天、樂報和天界。””
從未生怨王列舉的這一系列的職業清單中,可以看到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世時古印度的種種職業。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社會上有些人當官,有些人是公務員,在政府裏工作;有些人做生意;有些人做老師;有些人從事企業管理、從事行政工作、從事設計、從事中介、從事電子技術等各種各樣的職業。他們通過賺錢,不僅僅可以在今生維持生計,帶給自己快樂,而且上可以贍養父母,下可以養妻活兒,還可以幫助朋友。同時,他們還可以用這些錢去從事社會福利和公益,這樣可以給他們帶來快樂。”
未生怨王接著問:
““尊者,是否能夠告知同樣在今生即現見的沙門果?””
也就是說:“在家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財富,享用財富的快樂。您可不可以告訴我們,出家人也能夠獲得在家人可以看到的成果呢?我並不想聽有關來世的說教,未來的看不到、摸不著,你們出家之後,是不是在今生就能夠見到成果?”他這樣問。
未生怨王問這句話的意思是:由于他篡奪王位,做爲一個國王,已經享受了世俗的最高權力,然而這並不能使他感到滿足。他想要了解,是不是有比世俗快樂更崇高的快樂呢?是不是有比世俗成就更崇高、更聖潔的成就呢?未生怨王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佛陀反問未生怨王:
““大王,你是否記得曾向其他沙門、婆羅門問過此問題?””
爲什麼佛陀會這樣問呢?因爲佛陀知道,跟隨國王一起來的大臣有很多是外道的弟子、信徒。如果佛陀一開始解釋正面與負面的答案,這些外道的弟子會批評:“我們的大王抱著熱切地渴望來這裏問問題,然而大王來到之後,這個沙門就一直在談論沙門與沙門之間的爭議和辯論。”如此,這些大臣就不會認真聽。但如果是由國王來談論,這些大臣就不敢批評、抱怨了,因爲他們必須服從于國王。世俗人就是這樣,他們總是服從權威,服從有權力者的話。因此,佛陀決定把描述外道理論和學說的任務交給國王本人。因爲交給國王本人,那些大臣就不敢抱怨佛陀了。于是,世尊說:“你是否記得曾向其他沙門、婆羅門問過這樣的問題?”
未生怨王回答:
““尊者,我記得曾向其他沙門、婆羅門問過此問題。””
佛陀又說:
““大王,請說說他們所回答的話,假如你不[覺得]麻煩話。””
未生怨王說:
““尊者,我不[覺得]麻煩,無論世尊或像世尊一樣者坐在哪裏。””
未生怨王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假裝有智慧的人在場時,和他們說話是很麻煩的。因爲他們會鑽牛角尖,會摳每個字、每句話的毛病。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則不是這樣,他聽到別人說的話,如果說得對,他會贊歎:“這是正確的。”如果說錯了或者違背了義理,他就會糾正他。再也沒有能夠和世尊相比的智者了。”于是,未生怨王說:“尊者!我不覺得麻煩”。
佛陀說:
““大王,那請說說吧!””
未生怨王描述他之前曾經去拜訪、會見過的在當時著名的“六師外道”。
未生怨王說:
“尊者,有一次,我前往布拉納·咖沙巴之處。去到之後,與布拉納·咖沙巴共相問候。互相問候、友好地交談之後坐在一邊。尊者,坐在一邊的我對布拉納·咖沙巴這樣說:“朋友咖沙巴,是否就如這些種種職業,也即是:馴象師、馴馬師、車夫、弓術師、旗手、元帥、糧草兵、高級軍官、突擊隊、前鋒、勇士、裝甲兵、奴隸子、糕點師、理發師、洗浴師、廚師、花鬘師、染織工、織布工、編籃工、陶匠、算術師、印算師,或其他像這類的種種職業,他們都能在今生即享用現見的職業成果,他們以此使自己快樂和滿足,使父母快樂和滿足,使妻兒快樂和滿足,使朋友快樂和滿足,對諸沙門、婆羅門建立的崇高布施能導向生天、樂報和天界。朋友布拉納·咖沙巴,是否能夠告知同樣在今生即現見的沙門果?”
尊者,如此說時,布拉納·咖沙巴對我這樣說:“大王,做、令做,砍、令砍,燒、令燒,悲、令悲,疲勞、令疲勞,戰栗、令戰栗,令殺生、令不與取、破門[行竊]、掠奪[財物]、偷盜、攔路[搶劫]、通奸他妻、說假話,並沒有作惡行。””
這裏,布拉納·咖沙巴說:“即使一個人造惡業或者令人造惡業,砍殺,燒,或者使他人痛苦(悲是痛苦),或者疲勞(使他人勞累),驚嚇、恐怖他人,令殺生,不與取(偷盜),破門搶劫,掠奪財産,偷盜,和其他人的妻子通奸,說騙人的話,做了這些也沒有造惡行。”
““即使用邊緣鋒利之輪將此地上的衆生作一肉聚、一肉堆,以此因緣既沒有罪惡,也沒有惡報。即使沿著恒河的南岸殺戮、令殺戮,砍、令砍,燒、令燒,以此因緣既沒有罪惡,也沒有惡報;即使沿著恒河的北岸布施、令布施,祭祀、令祭祀,以此因緣既沒有福德,也沒有福報。””
他既否定善業和惡業,也否定善惡業的結果,所以他的理論屬于“無作用論”(Akiriyavàda)或“道德虛無論”。
““通過布施、調禦、自製、真實語沒有福德,[也]沒有福報。””
他解釋說:“無論你造的是善業、惡業,造純粹只是造而已,並不會帶來任何結果。”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布拉納·咖沙巴認爲:“身體就像木頭一樣,並沒有心識、意識。即使造作惡業,只是身體的造作、動作而已,在身體毀壞之後,並不會帶來任何的果報。用這個身體造業,也不會有行爲的力量在以後産生的效果。”由于“造業無用論”或者“道德虛無論”,他認爲:“所行的善和惡都是沒有作用的。你作惡多端、爲非作歹不會有任何不好的結果,做布施、持戒、修行也不會有任何的福德、樂的果報。”這是布拉納·咖沙巴的理論。
未生怨王接著說:
““尊者,就好像問芒果卻答以面包果,或問面包果卻答以芒果;同樣的,尊者,我問布拉納·咖沙巴現見的沙門果,卻答以無作用。””
當他想要知道“你們出家人修行到底有什麼作用”時,布拉納·咖沙巴卻搬出他的一套理論:“造善業沒有樂的果報,造惡業沒有苦的果報。造業只是造作,不會有任何行爲的結果。”
““尊者,爲此我這樣想:“像我這樣的人怎麼會想要非難居住在[我]領土內的沙門或婆羅門呢?”尊者,我對布拉納·咖沙巴的話既不歡喜,也不反駁;不歡喜、不反駁卻不滿意,但沒說出不滿意的話,只是不接受、不采納他的話,從座位起來而離開。””
“尊者,有一次,我前往馬卡離·苟薩喇之處。去到之後,與馬卡離·苟薩喇共相問候。互相問候、友好地交談之後坐在一邊。尊者,坐在一邊的我對馬卡離·苟薩喇這樣說:“朋友苟薩喇,是否就如這些種種職業……朋友苟薩喇,是否能夠告知同樣在今生即現見的沙門果?”
尊者,如此說時,馬卡離·苟薩喇對我這樣說:“大王,有情的汙染沒有因、沒有緣,無因、無緣有情汙染;有情的清淨沒有因、沒有緣,無因、無緣有情清淨。””
馬卡離否定因和緣,也就是否定煩惱産生的原因。他否定惡業會帶來痛苦、製造煩惱,也否…
《沙門果經3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