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通過善業可以帶來淨化。
““沒有自作者,沒有他作者,沒有人作者;沒有力,沒有精進,沒有人的能力,沒有人的努力。””。
意思是通過努力不會産生以下幾種結果:投生到天界,投生到梵天界,證悟弟子菩提,證悟獨覺菩提,以及證悟無上佛果。他否定這些。
“沒有自作者”,一個人不可能通過努力獲得這些成就。
“沒有他作者”,一個人不可能透過他人的引導而證悟。這個馬卡離·苟薩喇在打擊聖者的*輪,這個愚癡人在批評佛教。
“沒有人作者”,否定衆生可以達到上述各種成就的決心。
“沒有力”,否定衆生能夠憑借自己的能力而立足、激發活力,達到成就。
“沒有精進、沒有人的能力、沒有人的努力”,否定一個人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奮鬥而獲得成就。
“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生類、一切生命無自在、無力、無精進。”
“一切有情”,將駱駝、牛、馬等都包括在裏面。
“一切有息者”,有呼吸的衆生,包括一根和二根的衆生。
“一切生類”,包括卵生和胎生的生物。
“一切生命”,水稻、大麥、小麥等等。爲什麼他說這些有生命呢?因爲他認爲會生長的就有生命。
“無自在、無力、無精進”,它們沒有自製能力、沒有力量、沒有能力。
““隨命運、境遇、自然而變化。””
“隨命運”,命運是指宿命。也就是說,這些有情、有息者、生類、生命的命運是已經定下來的,無論它們投生到哪裏,社會地位怎麼樣,都是固定的。因爲任何事情、任何生命的發生都有必然的規律,都是已經決定的,就像用一條切不斷的線串起來的牢不可破的珠寶一樣。
“境遇”,人的不同階段。
隨“自然”,整個世界都是借助它自己內在的本質,沒有外在的因、緣,它們自動的依照一定的規律、方式存在。就像刺有尖銳性,蘋果有圓性,鳥會飛、花會開一樣,任何物質都按照各自的本質呈現。
“在六種階層中經受樂與苦。”
“六種階層”,他把人分爲六種階層,即:黑色、青色、紅色、黃色、白色和究竟白這六類人。
黑色:包括屠夫、獵人、漁夫、盜賊、劊子手等從事殘酷行業的人。
青色:他把佛教出家人稱爲青類的人,因爲他認爲佛教出家人是用貪愛和欲望來使用在家人的供養,就像用刺投入袈裟、飲食、住所、醫藥等而受用。爲什麼會這樣認爲呢?因爲佛教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和他們的不同。馬卡離·苟薩喇(Makkhaligosàlavàdo)在佛教經典裏被稱爲“邪命外道”。
紅類的人是指只穿一件衣服的耆那教徒。他認爲耆那教徒比佛教徒更高,因爲他們持續地斷食並且不洗澡,所以他認爲這一類行苦行的人比佛教徒更高。
黃類的人是由裸體外道的在家信徒所組成的,在這裏他把自己教派的在家信徒都放在佛教徒和耆那教徒之上。
白類指他們自己教派裏的男女教徒。
究竟白類是他認爲達到了其宗教最高目的的人是最清淨的,于是稱作究竟白。
他把人分爲這六類,在這六種階層中經受苦與樂。
“但于此一百四十萬種主要之胎,”
“主要之胎”,他認爲在人類當中,刹帝利和婆羅門是主要之胎。在動物當中,獅子和老虎是主要之胎。
“及六千六百;五百種業、五種業、叁種業、[一種]業和半業,”
“五種業”指透過眼、耳、鼻、舌、身造業。
“叁種業”是透過身、語、意造業。
“業”,通過身和語造業。
“半業”,意業,思維、心念所造的業。
因爲身和語所造的業比較粗,所以稱爲“業”。而心念所造的意業比較細,所以稱爲“半業”。
“六十二種行道、六十二種中劫、六種階層、八種人地、”
“六十二種行道”,有六十二種方法。
“六十二種中劫”,本來是六十四個中劫,他認爲是六十二個。劫是時間單位,指衆生流轉要經過的時間單位。
“六種階層”黑、青、紅、黃、白和究竟白。
“八種人地”,把人的生命分爲八個時期,即:
第一、軟弱期:剛出生之後七天內的時間,因爲這個時候,人的身體還很柔軟、軟弱,所以稱爲軟弱期。
第二、遊戲期:從惡道投生的小孩經常愛哭,從善趣投生的有時會笑,所以稱爲遊戲期。
第叁、學走期:小孩長到一定程度,開始用手或用腳來學走路。
第四、直立期:可以自己用腳來走路。
第五、學習期:小孩子長到學齡,應該學習文化知識。
第六、沙門期:抛棄在家生活,過出家沙門的生活。
第七、勝利期:追隨一位導師過著出家的生活,獲得知識的時期。
第八、衰老期:這些出家人已經年老了,他們不再說話、保持沈默。因爲這一類外道認爲,修行到很高的成就是不說話的、沈默不語,即使別人罵他爲豬、狗、駱駝,他也不說任何反擊的話,只是耐心地忍受。他們認爲這個是人生的最高時期。
“四千九百種活命、四千九百種遍行者,”
“遍行者”,古印度的一種修行者。
“四千九百種龍住、”即龍。
“兩千種根,叁千種地獄,叁十六種塵界,七種有想胎,七種無想胎、”
“有想胎”,指駱駝、牛、馬、羊、鹿、水牛等有想有情胎。
“無想胎”指水稻、小麥、樹、豆、菜這些無想胎。
“七種節生胎、”
“節生”就像竹子、甘蔗、蘆葦一樣,是從節長出來的。
“七種天、七種人、七種鬼,”
他認爲衆生輪回爲七種天人、七種人和七種鬼。事實上天人、人類和鬼類都有很多種,但他認爲只有七種。
“七種池、”
“七種池”鈍角池、造車池、無熱惱池、獅子崖池、六牙池、曼達吉尼(Mandàkiõã)池、郭公池。他認爲衆生輪回到一定階段會變成水池。
“七種結節、”“結節”是“山的結節”。
“七百種結節,七種崖、七百種崖,七種夢、七百種夢,八百四十萬大劫,若愚者和智者經流轉、輪回後,皆將作苦之邊際。”
這是說:所有的人,無論是聰明的智者、愚蠢的愚人,都必須經過這樣一系列的輪回。這一系列輪回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是按照這種規律(他所說的規律)發生的。
“其中沒有“我將通過持戒、禁誓、苦行或梵行,使未成熟之業成熟,或消除所觸的成熟之業。””
任何人都不可能通過持戒、苦行、梵行生活使那些還沒有成熟的業提早成熟,或者使已經成熟的觸(已經體驗的業)消除。所以:
“實非如此。”
爲什麼呢?因爲:
“苦樂有定量,輪回有止境,沒有增減,沒有高下。猶如抛出的線球會翻滾著松開。同樣的,愚者和智者經流轉、輪回後,皆將作苦之邊際。”
這裏的意思是說:無論任何人、任何衆生都要經過這一系列的過程。經過這一系列過程之後,自然而然就能解脫。在輪回的過程中,你想要努力提早解脫是不可能的。你對輪回沒有任何出離的可能,對解脫沒有任何的努力。在這一系列輪回裏,你有可能變成人,可能變成鬼,也有可能變成高等種族或低等種族,可能變成植物,變成山、樹、崖等。當你經過這一系列輪回之後,就能到達苦之邊際(到達輪回的盡頭)。就像丟一塊石頭,它必然會掉下來;一個線球抛出之後,它滾到最後就沒有了。
這是他的理論,叫做“命定論”或“宿命論”,一切都是注定的。
“如此,尊者,我問馬卡離·苟薩喇現見的沙門果,卻答以輪回清淨。尊者,就好像問芒果卻答以面包果,或問面包果卻答以芒果;同樣的,尊者,我問馬卡離·苟薩喇現見的沙門果,卻答以輪回清淨。尊者,爲此我這樣想:“像我這樣的人怎麼會想要非難居住在[我]領土內的沙門或婆羅門呢?”尊者,我對馬卡離·苟薩喇的話既不歡喜,也不反駁;不歡喜、不反駁卻不滿意,但沒說出不滿意的話,只是不接受、不采納他的話,從座位起來而離開。”
“尊者,有一次,我前往阿基答·給薩甘拔喇之處。去到之後,與阿基答·給薩甘拔喇共相問候。互相問候、友好地交談之後坐在一邊。尊者,坐在一邊的我對阿基答·給薩甘拔喇這樣說:“朋友阿基答,是否就如這些種種職業……朋友阿基答,是否能夠告知同樣在今生即現見的沙門果?”
尊者,如此說時,阿基答·給薩甘拔喇對我這樣說:“大王,沒有布施,沒有供養,沒有獻供,沒有善行惡行諸業之果的異熟,””
“異熟”是果報(vipàka)。造了業之後不會一下子成熟,必須經過時間才成熟,所以稱爲“異熟”。“pàka”是“成熟”,“vi”是“不同”,古代翻譯成“異熟”。
““沒有此世,沒有他世,””
爲什麼說“沒有此世,沒有他世”呢?假如有來生的話,那麼今生是不存在的。對于活在今生的人來說,下一輩子是不存在的。任何生命生而後死,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一切生命在那期生命結束之後都歸于滅絕。
““沒有母親,沒有父親,””,你孝順父母、虐待父母…
《沙門果經3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