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果經
(Sàma¤¤aphala-suttaü)
瑪欣德尊者講于廣東六祖寺
2009.12.11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叁遍)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叁遍)
各位賢友,法師、居士、大德們,
晚上好!
前天晚上,我們透過學習這部《沙門果經》,浏覽了與我們佛陀同一個時期出現的外道六師(六個宗教領袖)的學說、思想。經文裏提到未生怨王去拜訪這外道六師,聽他們的解說,對他們的思想學說感到不滿意。
當時,未生怨王用同樣的問題問世尊。爲什麼要問世尊呢?他知道:“好像想用沙子榨出油來是不可能的,同樣地,我無法從外道六師的教理當中得到任何真實義。所以,我也同樣去問世尊。”于是,未生怨王這樣問:
“尊者,我也問世尊:“尊者,是否就如這些種種職業,也即是:馴象師、馴馬師、車夫、弓術師、旗手、元帥、糧草兵、高級軍官、突擊隊、前鋒、勇士、裝甲兵、奴隸子、糕點師、理發師、洗浴師、廚師、花鬘師、染織工、織布工、編籃工、陶匠、算術師、印算師,或其他像這類的種種職業,他們都能在今生即享用現見的職業成果,他們以此使自己快樂和滿足,使父母快樂和滿足,使妻兒快樂和滿足,使朋友快樂和滿足,對諸沙門、婆羅門建立的崇高布施能導向生天、樂報和天界。尊者,是否能夠告知同樣在今生即現見的沙門果?”
這個時候,未生怨王從其他外道、宗教導師那裏得不到滿意的答案,他同樣用這樣的問題來問佛陀。
佛陀回答說:
“可以的,大王。大王,我就此問題反問你,請按你的意思回答。大王,你認爲如何?在此,若有一人是你的奴仆、傭人,是早起晚寢、順從[你意]而作(順著你的意思工作)、[令你]適意而行(所有的行爲必須令你滿意)、[對你說]愛語(說你喜歡聽的話)、仰視[你的]顔臉者。他這樣[想]:“福德之所至、福德之果報真稀有啊(福德之所至是一個人造的善業、福德所能帶來的,稱爲福德之所至。)!朋友;未曾有啊!朋友。此馬嘎塔國韋疊希(vedehi)之子未生怨王是人,我也是人。此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擁有、具足五欲功德而享受,猶如天神;
也就是說:國王的福報很好,可以像天人一樣享受五欲。爲什麼稱五欲爲功德呢?五欲是色、聲、香、味、觸,這五種可以産生欲樂的目標——美妙、好看的顔色;動聽的聲音;好聞的香味;好吃的味道;以及柔軟的觸覺——能夠帶來欲樂的享受,所以稱爲五欲功德。
但我卻是他的奴仆、傭人,是早起晚寢、順從而作、適意而行、愛語、仰視顔臉者。我實應做諸功德,就讓我剃除須發,披著袈裟衣,出離俗家而成爲無家者吧!”
這裏講到的:“我實應作諸功德,且讓我剃除須發。”意思是這個奴隸想要出家背後所蘊藏的動機。他這樣想:“即使我想要做布施,盡我一生所能夠做的布施,也不如這個國王一天所做的百分之一。所以,倒不如讓我出家吧!”
他于後時剃除須發,披著袈裟衣,出離俗家而爲無家者。他如此出家,防護身而住,防護語而住,防護意而住,滿足于最低限度的食物和衣服,樂于遠離。
這裏講到的“滿足于最最低限度的飲食和衣服”,是說他透過正當的方法獲得食物以及衣服;或者由于衣服和飲食是作爲一個人最低限度的要求,而他只是希望得到能夠裹腹的飲食以及遮體的衣服而已。當這個奴隸出家之後,他樂于遠離。
有叁種遠離:第一、身遠離;第二、心遠離;第叁、所依遠離,又稱爲究竟遠離。
身遠離(kàyaviveka),樂于出離的人身體獨處。比如住在森林、住在林野,這稱爲身遠離。
心遠離(cittaviveka),透過修習證得禅那,當他入禅的時候,心遠離種種蓋、種種煩惱,這稱爲心遠離。
所依遠離(upadhiviveka),一個人已經證悟涅槃,當他進入果定,取涅槃爲目標或者入滅盡定的時候,稱爲究竟遠離。
這個奴隸出家之後,被人發現了。
假如有人這樣報告你:“望大王明鑒:有個人是您的奴仆、傭人,是早起晚寢、順從而作、適意而行、愛語、仰視顔臉者。大王,他已剃除須發,披著袈裟衣,出離俗家而爲無家者。他如此出家,防護身而住,防護語而住,防護意而住,滿足于最低限度的食物和衣服,樂于遠離。”
當你聽到這個人報告之後,
你是否會這樣說:“朋友,將那個人抓來,再做我的奴仆、傭人,做早起晚寢、順從而作、適意而行、愛語、仰視顔臉者?””
國王回答說:
“當然不會!尊者。”
我不僅不會抓他回來,見到他,
“我們還會禮敬、起迎、邀請座位,以衣服、飲食、坐臥處、病者所需之醫藥資具向他作邀請,
這裏的意思是說:因爲他已經出家了,出家之後,不再是以前俗人的身份,這個時候國王見到了都要禮敬他,見到他來,站立和讓座給他,請他坐下來,然後,用四種資具來供養他。這四種資具是衣服、飲食、坐臥處(senàsana,住所)和醫藥,
爲他提供如法的保護、庇護、守護。”
佛陀反問說:
“你認爲如何,大王,若是如此,有現見的沙門果還是沒有?”
也就是說,這個奴隸之前一直都辛勤地工作,他出家之後,是不是還會被你抓去做工呢?這是不是今生就可以見到的沙門果呢?
國王說:
“尊者,確實有如此現見的沙門果!”
于是,佛陀說:
“大王,這就是我爲你指出的第一種在今生即現見的沙門果。”
國王繼續又問:
“尊者,能夠告訴其他同樣在今生即現見的沙門果嗎?”
佛陀回答說:
“可以的,大王。大王,我就此問題反問你,請按你的意思回答。大王,你認爲如何?在此,若有一人是你的農夫,是家主(家主gahapati,意思是擁有妻子、兒女等等,作爲一家之主的人,也就是在家人。)、納稅者、增長收入者。他這樣[想]:“福德之所至、福德之果報真稀有啊!朋友;未曾有啊!朋友。此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是人,我也是人。此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擁有、具足五欲功德而享受,猶如天神;但我卻是他的農夫,是家主、納稅者、增長收入者。我實應作諸功德,就讓我剃除須發,披著袈裟衣,出離俗家而爲無家者吧!”
他于後時,舍棄少量財産,舍棄大量財産;舍棄少數的親戚眷屬,或舍棄多數的親戚眷屬;剃除須發,披著袈裟衣,出離俗家而爲無家者。他如此出家,防護身而住,防護語而住,防護意而住,滿足于最低限度的食物和衣服,樂于遠離。假如有人這樣報告你:“望大王明鑒:有個人是您的農夫,是家主、納稅者、增長收入者。大王,他已剃除須發,披著袈裟衣,出離俗家而爲無家者。他如此出家,防護身而住,防護語而住,防護意而住,滿足于最低限度的食物和衣服,樂于遠離。”
當你聽到了這個人的報告之後,
你是否會這樣說:“朋友,將那個人抓來,再做我的農夫,做家主、納稅者、增長收入者?””
佛陀讓未生怨王想一想,假如有一個他的國民跑去出家之後,當他知道了,會不會再抓他回來繼續當農民呢?
國王說:
“當然不會了!尊者。我們還會禮敬、起迎、邀請座位,以衣服、飲食、坐臥處、病者所需之醫藥資具向他作邀請,爲他提供如法的保護、庇護、守護。”
佛陀反問說:
“你認爲如何,大王,若是如此,有現見的沙門果還是沒有?”
“尊者,確實有如此現見的沙門果。”
佛陀于是說:
“大王,這就是我爲你指出的第二種在今生即現見的沙門果。”
這是第二種在今生就可以看到的沙門果。
當佛陀回答了未生怨王的這兩個問題時,已經動搖了他作爲一個世俗國王擁有世俗最高地位的信心。爲什麼呢?因爲他一直都滿足于世俗權威,一直也在追求世俗權威。但是,佛陀的這兩個問題已經指出一個人如果選擇了出家,那麼作爲一個世俗的國王也有義務要保護他,而且也必須免除他之前的工作等等。
國王繼續再問:
“尊者,能夠告知其他比此現見的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在今生即現見的沙門果嗎?”
未生怨王爲什麼會這麼樣問呢?難道他聽了前面兩個答案之後還不滿足嗎?是的!爲什麼不滿足呢?因爲未生怨王坐在那裏,他面對的是佛陀。佛陀是什麼出身?佛陀也是王子,也是太子出身!而且他也知道佛陀選擇出家,並不是爲了逃避做奴隸,或者逃避做工,逃避成爲納稅者,他肯定還有更高的追求。而在佛陀座下的很多弟子、比庫們,也有王子出身的,也有是太子的,甚至還有是國王的,好像馬哈咖比那(Mahàkappina)就是一個國王,舍棄王位跑去出家的。所以,未生怨王面對著跟他同樣出身高貴的人,選擇了過出家、無家的生活,他們肯定還有比不工作、不成爲納稅者更高的追求,這樣才能使他們抛妻棄子,舍棄國家、…
《沙門果經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