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沙門果經4講▪P2

  ..續本文上一頁舍棄財産去出家。因此,未生怨王才這樣問。

  佛陀回答說:

  “可以的,大王。那麼,大王,谛聽,善作意之!我要說了!”

  這裏講到的“谛聽”,意思是避開耳根的散亂。善作意之,是強調注意避開意根、心念的散亂。或者谛聽的意思是避免對文句的誤解,善作意之是爲了避免對義理的誤解。佛陀說到谛聽的時候,是叫聽衆聆聽佛法;而佛陀說善作意之,是要聽衆們能夠把所說的法銘記在心,好好地思維,記住所說的法義。

  國王回答說:

  “是的,尊者。”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回答世尊。

  于是,

  世尊如此說:“大王,在此,如來出現于世間,是阿拉漢,正自覺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間解,無上者,調禦丈夫,天人導師,佛陀,世尊。”

  這裏講到的“如來出現于世間”是什麼意思呢?有叁種世間:一、空間世間(àkàsaloka);二、有情世間(sattaloka);叁、行世間(saïkhàraloka)。在這裏是指有情世間。

  有情世間可以分爲很多種:天世間、人世間、畜生世間、鬼世間以及地獄世間。這裏是指人世間。

  也就是說,佛陀既不會出現在天界,也不會出現在畜生界、鬼界或者地獄界,佛陀只會出現在人界。爲什麼呢?因爲天界太樂,不適于修行;畜生太愚昧,鬼太痛苦,地獄也是太痛苦,而且他們的智慧也不足以明白佛陀的法義,因此佛陀只出現于人世間。同時佛陀也不會出現在其他世間,只出現在南瞻部洲。而且佛陀不會出現在瞻部洲的其他地方,只出現在“中國”(majjhimadesa)——古印度的中國,也就是恒河流域。不僅佛陀只會出現在那裏,而且獨覺佛、上首弟子、八十位大弟子、諸佛的父母、轉輪聖王也是只會出現在那個地區。

  佛陀出現在這個世間,就猶如佛陀在經典裏面曾經說過:“假如世間沒有叁法是不可愛、不可意、不可喜者,則諸如來、阿拉漢、正自覺者不會出現于世間。是哪叁法呢?即老、病、死。正因爲世間有老、病、死,此叁法是世人所不可愛、不可意、不可喜,所以,諸如來、阿拉漢、正自覺者才出現于世間。

  由于世間,特別是人世間擁有衰老、疾病、死亡,所以佛陀才會出現在世間。假如世間沒有衰老、疾病和死亡,那麼佛陀的出現也沒有意義了。就好像因爲人有病,所以才有醫生。如果大家都很健康,醫生不是改行就是破産了。所以這裏講到的“如來出現于世間”是這樣的意思。

  接著又說:

  “他在這有諸天、魔、梵的世間,有沙門、婆羅門、天與人的人界,以自己之智證悟後宣說。”

  這裏講到的“諸天”是指欲界下面的五種天界,即:四大王天、叁十叁天、亞馬天(Yàma,舊譯夜摩天)、都西答天(Tusita,舊譯兜率天)和化樂天,這五種稱爲天;

  “魔”(màrakaü)是指欲界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

  “梵”是指色界和無色界梵天。

  “沙門、婆羅門”是指出家人。

  “天與人”,這裏的天並不是指天人的天,而是指“認定天”,是通過人們選出來、尊稱他爲天的,即特指國王。“人”是指除了國王之外的其他人,包括刹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等。

  因此,在這裏佛陀說到“在這有諸天、魔、梵的世間,有沙門、婆羅門、天與人的人界”包括叁界。

  但是,由于佛陀只出現在人界,他所教導的是天以及人。所以,這裏講到的天界包括了天、魔、梵,是指人類以上的生命。沙門、婆羅門、天與人只是指人類。

  “他以自己之智證悟後宣說”這句話排除了佛陀透過推理、研究或者傳聞等來了解。由于諸佛世尊只用一種智慧:無礙的慧根來了知一切世間,所以他是透過自己之智證悟之後,才把所證悟之法宣說出來。

  “他所教導之法是初善、中善、後善的。”

  這裏講到的“初善、中善、後善”,是指佛陀所講之法的特質,以及:

   “說明有義有文,完全圓滿清淨的梵行。”

  

ßSo dhammaü deseti, àdikalyàõaü majjhekalyàõaü pariyosàna- kalyàõaü sàtthaü sabya¤janaü, kevalaparipuõõaü parisuddhaü brahmacariyaü pakàseti. û

  什麼是初善呢?如果佛陀講一部經,剛開始的部分——序分——屬于初善;最後的結尾——結分——後善;中間的部分是中善。

  如果佛陀只是講一首偈頌,那麼第一行偈頌是初善,最後一行偈頌是後善,中間的是中善。

  又如佛陀在剛成佛之後所說的第一首偈頌ßAnekajàtisaüsàraüû是初善,或者佛陀初轉*輪時所說的法是初善;佛陀所講的最後一句話:“諸比庫,諸行皆是無常,應當不放逸而成就之。”是後善;中間四十五年中所說的法,都稱爲中善。

  如果從修行上來說,戒、定、慧是初善,證悟聖道是中善,涅槃或者聖果是後善。

  所以佛陀講的法無論是從教法,或者從導向最終的目標、從修行上來說,都是初善、中善、後善的。

   “說明有義有文”(sàtthaü sabya¤janaü)。有義(Sàtthaü)是有義理。如果只是談論食物、男人、女人等等,並對這些進行解釋,這些是不具足義理。佛陀所說的法都是爲了斷除煩惱、解脫生死、滅盡諸苦,佛陀教導四念處、五根、五力等是具足義理的。又猶如有些人在說話的時候,詞不達意或所表達的意思不完整,或發音混淆、說錯話,這是沒有具足文句。但佛陀所說的話必然具足文句。例如:佛陀在《增支部》第二集中說過:

  “文句語言的正確使用和義理的善解,諸比庫,乃是這兩法使正法住立,不會導致隱沒。”

  所以佛陀的法是既具足義理,又具足文句語言的。

  “完全圓滿清淨”,意思是說佛陀所教導的法是沒有欠缺的,既不會過度,也不會不足,所以佛陀的教法既不需要增加,也不需要刪除。 “清淨”是指佛陀的法沒有腐敗。如果一個人心裏存著要獲得名聞利養、獲得名利供養來說法,那麼他所說的法是不清淨的。但是佛陀說法完全不會追求、在意世間的得失,他只是透過大悲智、爲了衆生的利益而說法,是爲了給人與天帶來福利而說法,是爲了令他人解脫而說法。所以佛陀所教導的法,本身完全圓滿清淨,而且也可以導人走向完全圓滿清淨。

  “梵行”:梵行有好幾種意思。比如“離非梵行”的“梵行”,是指遠離男女性生活的“梵行”,“非梵行”是夫妻之間的性生活。“梵行”還可以指聖道,比如“梵行已立”,是說煩惱已經斷盡了。“梵行”又可以指整個佛陀的教法。當知在這裏的“梵行”是指佛陀所教導的包括了戒、定、慧的整個教法。

  佛陀接著說:

  “有家主、家主子或任一個家族出生者聽了該法。”

  這裏講到的“家主”是一般的平民百姓。爲什麼佛陀要說平民百姓呢?由于他們出生比較低賤,所以比較謙卑。佛陀一開始並不舉出刹帝利(刹帝利是王族或者武士階層)或者婆羅門(祭司、宗教師,類似現在的學者,由于他們博學,精通各種咒語,會以此爲傲)。佛陀在這裏講到平民或者平民的兒子,由于他們還沒有出家之前,是透過辛勤的勞動、流著汗水來工作,當他們有機會聽到佛法出家之後,會很謙卑,不傲慢,不自大,盡全力學習佛陀的教法。所以,佛陀在這裏舉出了家主——一般的平民。

  “家族出生者”是出身高貴家庭者。

  這一句話包括了出身低等的以及出身高等的人,無論貧富貴賤,當他們聽了佛陀所說之法的意思。

  “他聽了該法後對如來獲得信心(他對于佛陀擁有信心)。他以此獲得信心具足而如是深思:“居家狹隘(或居家繁雜),是塵垢之途,出家開闊。””

  爲什麼說居家是繁雜或狹隘,是“塵垢之途”呢?因爲對于在家生活來說,既使一對夫婦居住在長寬都是一百裏的大宮殿、大莊園裏,或者住家很豪華,但在家的生活仍然是狹隘的。爲什麼呢?因爲在家的生活有很多障礙、有很多妨礙。很多障礙,比如有各種各樣的貪欲;很多妨礙,他有各種各樣的財産。他爲了獲得財産、保護財産,爲了不斷擁有更多的財産,這就是“塵垢之途”,這些只是導致貪欲等塵垢生起的途徑而已。

  “出家開闊”:爲什麼說出家開闊呢?出家的生活猶如曠野一般開闊,不受障礙。即使出家人住在門窗都關了的小屋裏或者閣樓上,又或者有珠寶所裝飾的宮殿,乃至天宮等,但他仍然不受障礙、無拘無束。

  再者,在家生活是狹隘的,因爲在家人很少機會行善,而出家人要行善有很多機會。由于在家人牽涉到各種各樣的責任、雜務、義務,所以不可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從事心靈的、聖潔的生活。而出家人已經抛棄了家庭、眷屬,抛棄了牽挂,可以專心一意地從事開展心智的工作,從事更崇高、聖潔的生活。

  ““住在俗家不容易行此完全圓滿、完全清淨的梵行。””

  這裏講到兩種完全:

  “完全圓滿”是戒、定、慧叁學的梵行生活是完全圓滿的。因爲他必須從開始一直實踐、履行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要…

《沙門果經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沙門果經5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