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沙门果经4讲▪P2

  ..续本文上一页舍弃财产去出家。因此,未生怨王才这样问。

  佛陀回答说:

  “可以的,大王。那么,大王,谛听,善作意之!我要说了!”

  这里讲到的“谛听”,意思是避开耳根的散乱。善作意之,是强调注意避开意根、心念的散乱。或者谛听的意思是避免对文句的误解,善作意之是为了避免对义理的误解。佛陀说到谛听的时候,是叫听众聆听佛法;而佛陀说善作意之,是要听众们能够把所说的法铭记在心,好好地思维,记住所说的法义。

  国王回答说:

  “是的,尊者。”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回答世尊。

  于是,

  世尊如此说:“大王,在此,如来出现于世间,是阿拉汉,正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者,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

  这里讲到的“如来出现于世间”是什么意思呢?有三种世间:一、空间世间(àkàsaloka);二、有情世间(sattaloka);三、行世间(saïkhàraloka)。在这里是指有情世间。

  有情世间可以分为很多种:天世间、人世间、畜生世间、鬼世间以及地狱世间。这里是指人世间。

  也就是说,佛陀既不会出现在天界,也不会出现在畜生界、鬼界或者地狱界,佛陀只会出现在人界。为什么呢?因为天界太乐,不适于修行;畜生太愚昧,鬼太痛苦,地狱也是太痛苦,而且他们的智慧也不足以明白佛陀的法义,因此佛陀只出现于人世间。同时佛陀也不会出现在其他世间,只出现在南瞻部洲。而且佛陀不会出现在瞻部洲的其他地方,只出现在“中国”(majjhimadesa)——古印度的中国,也就是恒河流域。不仅佛陀只会出现在那里,而且独觉佛、上首弟子、八十位大弟子、诸佛的父母、转轮圣王也是只会出现在那个地区。

  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就犹如佛陀在经典里面曾经说过:“假如世间没有三法是不可爱、不可意、不可喜者,则诸如来、阿拉汉、正自觉者不会出现于世间。是哪三法呢?即老、病、死。正因为世间有老、病、死,此三法是世人所不可爱、不可意、不可喜,所以,诸如来、阿拉汉、正自觉者才出现于世间。

  由于世间,特别是人世间拥有衰老、疾病、死亡,所以佛陀才会出现在世间。假如世间没有衰老、疾病和死亡,那么佛陀的出现也没有意义了。就好像因为人有病,所以才有医生。如果大家都很健康,医生不是改行就是破产了。所以这里讲到的“如来出现于世间”是这样的意思。

  接着又说:

  “他在这有诸天、魔、梵的世间,有沙门、婆罗门、天与人的人界,以自己之智证悟后宣说。”

  这里讲到的“诸天”是指欲界下面的五种天界,即:四大王天、三十三天、亚马天(Yàma,旧译夜摩天)、都西答天(Tusita,旧译兜率天)和化乐天,这五种称为天;

  “魔”(màrakaü)是指欲界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

  “梵”是指色界和无色界梵天。

  “沙门、婆罗门”是指出家人。

  “天与人”,这里的天并不是指天人的天,而是指“认定天”,是通过人们选出来、尊称他为天的,即特指国王。“人”是指除了国王之外的其他人,包括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等。

  因此,在这里佛陀说到“在这有诸天、魔、梵的世间,有沙门、婆罗门、天与人的人界”包括三界。

  但是,由于佛陀只出现在人界,他所教导的是天以及人。所以,这里讲到的天界包括了天、魔、梵,是指人类以上的生命。沙门、婆罗门、天与人只是指人类。

  “他以自己之智证悟后宣说”这句话排除了佛陀透过推理、研究或者传闻等来了解。由于诸佛世尊只用一种智慧:无碍的慧根来了知一切世间,所以他是透过自己之智证悟之后,才把所证悟之法宣说出来。

  “他所教导之法是初善、中善、后善的。”

  这里讲到的“初善、中善、后善”,是指佛陀所讲之法的特质,以及:

   “说明有义有文,完全圆满清净的梵行。”

  

ßSo dhammaü deseti, àdikalyàõaü majjhekalyàõaü pariyosàna- kalyàõaü sàtthaü sabya¤janaü, kevalaparipuõõaü parisuddhaü brahmacariyaü pakàseti. û

  什么是初善呢?如果佛陀讲一部经,刚开始的部分——序分——属于初善;最后的结尾——结分——后善;中间的部分是中善。

  如果佛陀只是讲一首偈颂,那么第一行偈颂是初善,最后一行偈颂是后善,中间的是中善。

  又如佛陀在刚成佛之后所说的第一首偈颂ßAnekajàtisaüsàraüû是初善,或者佛陀初转*轮时所说的法是初善;佛陀所讲的最后一句话:“诸比库,诸行皆是无常,应当不放逸而成就之。”是后善;中间四十五年中所说的法,都称为中善。

  如果从修行上来说,戒、定、慧是初善,证悟圣道是中善,涅槃或者圣果是后善。

  所以佛陀讲的法无论是从教法,或者从导向最终的目标、从修行上来说,都是初善、中善、后善的。

   “说明有义有文”(sàtthaü sabya¤janaü)。有义(Sàtthaü)是有义理。如果只是谈论食物、男人、女人等等,并对这些进行解释,这些是不具足义理。佛陀所说的法都是为了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灭尽诸苦,佛陀教导四念处、五根、五力等是具足义理的。又犹如有些人在说话的时候,词不达意或所表达的意思不完整,或发音混淆、说错话,这是没有具足文句。但佛陀所说的话必然具足文句。例如:佛陀在《增支部》第二集中说过:

  “文句语言的正确使用和义理的善解,诸比库,乃是这两法使正法住立,不会导致隐没。”

  所以佛陀的法是既具足义理,又具足文句语言的。

  “完全圆满清净”,意思是说佛陀所教导的法是没有欠缺的,既不会过度,也不会不足,所以佛陀的教法既不需要增加,也不需要删除。 “清净”是指佛陀的法没有腐败。如果一个人心里存着要获得名闻利养、获得名利供养来说法,那么他所说的法是不清净的。但是佛陀说法完全不会追求、在意世间的得失,他只是透过大悲智、为了众生的利益而说法,是为了给人与天带来福利而说法,是为了令他人解脱而说法。所以佛陀所教导的法,本身完全圆满清净,而且也可以导人走向完全圆满清净。

  “梵行”:梵行有好几种意思。比如“离非梵行”的“梵行”,是指远离男女性生活的“梵行”,“非梵行”是夫妻之间的性生活。“梵行”还可以指圣道,比如“梵行已立”,是说烦恼已经断尽了。“梵行”又可以指整个佛陀的教法。当知在这里的“梵行”是指佛陀所教导的包括了戒、定、慧的整个教法。

  佛陀接着说:

  “有家主、家主子或任一个家族出生者听了该法。”

  这里讲到的“家主”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为什么佛陀要说平民百姓呢?由于他们出生比较低贱,所以比较谦卑。佛陀一开始并不举出刹帝利(刹帝利是王族或者武士阶层)或者婆罗门(祭司、宗教师,类似现在的学者,由于他们博学,精通各种咒语,会以此为傲)。佛陀在这里讲到平民或者平民的儿子,由于他们还没有出家之前,是透过辛勤的劳动、流着汗水来工作,当他们有机会听到佛法出家之后,会很谦卑,不傲慢,不自大,尽全力学习佛陀的教法。所以,佛陀在这里举出了家主——一般的平民。

  “家族出生者”是出身高贵家庭者。

  这一句话包括了出身低等的以及出身高等的人,无论贫富贵贱,当他们听了佛陀所说之法的意思。

  “他听了该法后对如来获得信心(他对于佛陀拥有信心)。他以此获得信心具足而如是深思:“居家狭隘(或居家繁杂),是尘垢之途,出家开阔。””

  为什么说居家是繁杂或狭隘,是“尘垢之途”呢?因为对于在家生活来说,既使一对夫妇居住在长宽都是一百里的大宫殿、大庄园里,或者住家很豪华,但在家的生活仍然是狭隘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家的生活有很多障碍、有很多妨碍。很多障碍,比如有各种各样的贪欲;很多妨碍,他有各种各样的财产。他为了获得财产、保护财产,为了不断拥有更多的财产,这就是“尘垢之途”,这些只是导致贪欲等尘垢生起的途径而已。

  “出家开阔”:为什么说出家开阔呢?出家的生活犹如旷野一般开阔,不受障碍。即使出家人住在门窗都关了的小屋里或者阁楼上,又或者有珠宝所装饰的宫殿,乃至天宫等,但他仍然不受障碍、无拘无束。

  再者,在家生活是狭隘的,因为在家人很少机会行善,而出家人要行善有很多机会。由于在家人牵涉到各种各样的责任、杂务、义务,所以不可能全心全意地投入从事心灵的、圣洁的生活。而出家人已经抛弃了家庭、眷属,抛弃了牵挂,可以专心一意地从事开展心智的工作,从事更崇高、圣洁的生活。

  ““住在俗家不容易行此完全圆满、完全清净的梵行。””

  这里讲到两种完全:

  “完全圆满”是戒、定、慧三学的梵行生活是完全圆满的。因为他必须从开始一直实践、履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要…

《沙门果经4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沙门果经5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