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沙门果经3讲▪P2

  ..续本文上一页定通过善业可以带来净化。

  ““没有自作者,没有他作者,没有人作者;没有力,没有精进,没有人的能力,没有人的努力。””。

  意思是通过努力不会产生以下几种结果:投生到天界,投生到梵天界,证悟弟子菩提,证悟独觉菩提,以及证悟无上佛果。他否定这些。

  “没有自作者”,一个人不可能通过努力获得这些成就。

  “没有他作者”,一个人不可能透过他人的引导而证悟。这个马卡离·苟萨喇在打击圣者的*轮,这个愚痴人在批评佛教。

  “没有人作者”,否定众生可以达到上述各种成就的决心。

  “没有力”,否定众生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而立足、激发活力,达到成就。

  “没有精进、没有人的能力、没有人的努力”,否定一个人可以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获得成就。

  “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类、一切生命无自在、无力、无精进。”

  “一切有情”,将骆驼、牛、马等都包括在里面。

  “一切有息者”,有呼吸的众生,包括一根和二根的众生。

  “一切生类”,包括卵生和胎生的生物。

  “一切生命”,水稻、大麦、小麦等等。为什么他说这些有生命呢?因为他认为会生长的就有生命。

  “无自在、无力、无精进”,它们没有自制能力、没有力量、没有能力。

  ““随命运、境遇、自然而变化。””

  “随命运”,命运是指宿命。也就是说,这些有情、有息者、生类、生命的命运是已经定下来的,无论它们投生到哪里,社会地位怎么样,都是固定的。因为任何事情、任何生命的发生都有必然的规律,都是已经决定的,就像用一条切不断的线串起来的牢不可破的珠宝一样。

  “境遇”,人的不同阶段。

  随“自然”,整个世界都是借助它自己内在的本质,没有外在的因、缘,它们自动的依照一定的规律、方式存在。就像刺有尖锐性,苹果有圆性,鸟会飞、花会开一样,任何物质都按照各自的本质呈现。

  “在六种阶层中经受乐与苦。”

  “六种阶层”,他把人分为六种阶层,即:黑色、青色、红色、黄色、白色和究竟白这六类人。

  黑色:包括屠夫、猎人、渔夫、盗贼、刽子手等从事残酷行业的人。

  青色:他把佛教出家人称为青类的人,因为他认为佛教出家人是用贪爱和欲望来使用在家人的供养,就像用刺投入袈裟、饮食、住所、医药等而受用。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因为佛教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不同。马卡离·苟萨喇(Makkhaligosàlavàdo)在佛教经典里被称为“邪命外道”。

  红类的人是指只穿一件衣服的耆那教徒。他认为耆那教徒比佛教徒更高,因为他们持续地断食并且不洗澡,所以他认为这一类行苦行的人比佛教徒更高。

  黄类的人是由裸体外道的在家信徒所组成的,在这里他把自己教派的在家信徒都放在佛教徒和耆那教徒之上。

  白类指他们自己教派里的男女教徒。

  究竟白类是他认为达到了其宗教最高目的的人是最清净的,于是称作究竟白。

  他把人分为这六类,在这六种阶层中经受苦与乐。

  “但于此一百四十万种主要之胎,”

  “主要之胎”,他认为在人类当中,刹帝利和婆罗门是主要之胎。在动物当中,狮子和老虎是主要之胎。

  “及六千六百;五百种业、五种业、三种业、[一种]业和半业,”

  “五种业”指透过眼、耳、鼻、舌、身造业。

  “三种业”是透过身、语、意造业。

  “”,通过身和语造业。

  “半业”,意业,思维、心念所造的业。

  因为身和语所造的业比较粗,所以称为“”。而心念所造的意业比较细,所以称为“半业”。

  “六十二种行道、六十二种中劫、六种阶层、八种人地、”

  “六十二种行道”,有六十二种方法。

  “六十二种中劫”,本来是六十四个中劫,他认为是六十二个。劫是时间单位,指众生流转要经过的时间单位。

  “六种阶层”黑、青、红、黄、白和究竟白。

  “八种人地”,把人的生命分为八个时期,即:

  第一、软弱期:刚出生之后七天内的时间,因为这个时候,人的身体还很柔软、软弱,所以称为软弱期。

  第二、游戏期:从恶道投生的小孩经常爱哭,从善趣投生的有时会笑,所以称为游戏期。

  第三、学走期:小孩长到一定程度,开始用手或用脚来学走路。

  第四、直立期:可以自己用脚来走路。

  第五、学习期:小孩子长到学龄,应该学习文化知识。

  第六、沙门期:抛弃在家生活,过出家沙门的生活。

  第七、胜利期:追随一位导师过着出家的生活,获得知识的时期。

  第八、衰老期:这些出家人已经年老了,他们不再说话、保持沉默。因为这一类外道认为,修行到很高的成就是不说话的、沉默不语,即使别人骂他为猪、狗、骆驼,他也不说任何反击的话,只是耐心地忍受。他们认为这个是人生的最高时期。

  “四千九百种活命、四千九百种遍行者,”

  “遍行者”,古印度的一种修行者。

  “四千九百种龙住、”即龙。

  “两千种根,三千种地狱,三十六种尘界,七种有想胎,七种无想胎、”

  “有想胎”,指骆驼、牛、马、羊、鹿、水牛等有想有情胎。

  “无想胎”指水稻、小麦、树、豆、菜这些无想胎。

  “七种节生胎、”

  “节生”就像竹子、甘蔗、芦苇一样,是从节长出来的。

  “七种天、七种人、七种鬼,”

  他认为众生轮回为七种天人、七种人和七种鬼。事实上天人、人类和鬼类都有很多种,但他认为只有七种。

  “七种池、”

  “七种池”钝角池、造车池、无热恼池、狮子崖池、六牙池、曼达吉尼(Mandàkiõã)池、郭公池。他认为众生轮回到一定阶段会变成水池。

  “七种结节、”“结节”是“山的结节”。

  “七百种结节,七种崖、七百种崖,七种梦、七百种梦,八百四十万大劫,若愚者和智者经流转、轮回后,皆将作苦之边际。”

  这是说:所有的人,无论是聪明的智者、愚蠢的愚人,都必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轮回。这一系列轮回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按照这种规律(他所说的规律)发生的。

  “其中没有“我将通过持戒、禁誓、苦行或梵行,使未成熟之业成熟,或消除所触的成熟之业。””

  任何人都不可能通过持戒、苦行、梵行生活使那些还没有成熟的业提早成熟,或者使已经成熟的触(已经体验的业)消除。所以:

  “实非如此。”

  为什么呢?因为:

  “苦乐有定量,轮回有止境,没有增减,没有高下。犹如抛出的线球会翻滾着松开。同样的,愚者和智者经流转、轮回后,皆将作苦之边际。”

  这里的意思是说:无论任何人、任何众生都要经过这一系列的过程。经过这一系列过程之后,自然而然就能解脱。在轮回的过程中,你想要努力提早解脱是不可能的。你对轮回没有任何出离的可能,对解脱没有任何的努力。在这一系列轮回里,你有可能变成人,可能变成鬼,也有可能变成高等种族或低等种族,可能变成植物,变成山、树、崖等。当你经过这一系列轮回之后,就能到达苦之边际(到达轮回的尽头)。就像丢一块石头,它必然会掉下来;一个线球抛出之后,它滚到最后就没有了。

  这是他的理论,叫做“命定论”或“宿命论”,一切都是注定的。

  “如此,尊者,我问马卡离·苟萨喇现见的沙门果,却答以轮回清净。尊者,就好像问芒果却答以面包果,或问面包果却答以芒果;同样的,尊者,我问马卡离·苟萨喇现见的沙门果,却答以轮回清净。尊者,为此我这样想:“像我这样的人怎么会想要非难居住在[我]领土内的沙门或婆罗门呢?”尊者,我对马卡离·苟萨喇的话既不欢喜,也不反驳;不欢喜、不反驳却不满意,但没说出不满意的话,只是不接受、不采纳他的话,从座位起来而离开。”

  “尊者,有一次,我前往阿基答·给萨甘拔喇之处。去到之后,与阿基答·给萨甘拔喇共相问候。互相问候、友好地交谈之后坐在一边。尊者,坐在一边的我对阿基答·给萨甘拔喇这样说:“朋友阿基答,是否就如这些种种职业……朋友阿基答,是否能够告知同样在今生即现见的沙门果?”

  尊者,如此说时,阿基答·给萨甘拔喇对我这样说:“大王,没有布施,没有供养,没有献供,没有善行恶行诸业之果的异熟,””

  “异熟”是果报(vipàka)。造了业之后不会一下子成熟,必须经过时间才成熟,所以称为“异熟”。“pàka”是“成熟”,“vi”是“不同”,古代翻译成“异熟”。

  ““没有此世,没有他世,””

  为什么说“没有此世,没有他世”呢?假如有来生的话,那么今生是不存在的。对于活在今生的人来说,下一辈子是不存在的。任何生命生而后死,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一切生命在那期生命结束之后都归于灭绝。

  ““没有母亲,没有父亲,””,你孝顺父母、虐待父母…

《沙门果经3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沙门果经4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