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沙门果经3讲▪P3

  ..续本文上一页都没有果报的存在。

  ““没有众生是化生者,””,众生死了之后,不会以任何的方式投生而继续存在。

  ““世上没有沙门、婆罗门之正行者、正行道者,以自智证知此世及他世而宣说。””,这个阿基答否定有一类修行人(沙门、婆罗门)确实透过自己的能力见到三世因果。他说:“这是不可能的,没有这一回事。”为什么呢?因为:

  ““人只是四大种,当其死时,地回归于地身,水回归于水身,火回归于火身,风回归于风身,””,他认为一切众生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物质元素构成的,人死了之后即回归这一切。就像陶壶来自于泥土,用泥土做的陶壶破了之后,仍然回归于大地。对于水来说也是这样,从海洋中蒸发而变成云,云又变成雨降下来,又流回到海洋里去。又比如风,风是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当风吹过之后,仍然回归于空气。同样,人也是这样,作为物质存在的人,只是由地、水、火、风构成而已,当人死了之后,地、水、火、风仍然回归于大自然。

  ““诸根转移为虚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转为虚空,全部回归于大自然。

  ““以担架为第五的人们将死者抬走,””

  以“担架为第五”,四个人抬着四个角的担架或者卧床,连同床在内为第五。这里的意思是:四个人抬着担架把死人抬到坟场。

  ““文句被念到火葬场为至,””

  “文句”是对死者的追悼文句,说这个人有德行,这个人曾经这样持戒,或这个人没道德等等,追悼死者功过的追悼文。

  ““骨头变成鸽子色,””,变成白色。

  ““供祭皆成灰。””,这个人在活着的时候所布施的物品,以及荣誉等,在死了之后全部成为灰烬,都归于空,它们不会产生任何果报。

  ““布施是愚人所施设,””,布施只是愚人的理论、愚人的道理。

  ““任何说有[来世]之说,它们都是空无、虚妄的戏论。愚者和智者身坏后皆断灭、消失,死后不再存在。””,无论你是聪明的智者、愚蠢的愚人,死了之后身体都没有了,“人死如灯灭”。他的理论称为“断灭论”(ucchedadiññhi)。

  

  这个理论和前面两种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否定业和业果,否定行为以及行为所能产生的作用。

  布拉纳·咖沙巴否定业能产生作用,一切行为都不会带来结果,所以称为“无作用见”。

  阿基答·给萨甘拔喇的理论称为“断灭论”,他否定任何的果,一个人无论作善或作恶,不会有任何的果报。

  马卡离·苟萨喇既否定因,也否定果,所以说:“无因无缘众生污染,无因无缘众生清净。”

  这三个外道的理论都可以归为“断灭见”。

  断灭见(ucchedadiññhi)包括三种:第一、无因见(ahetukadiññhi)。第二、无作用见(akiriyadiññhi)。第三、虚无见(natthikadiññhi)。

  认为人的福、乐、寿、夭、康、疾、美、丑、高贵、低贱、贫、富等都是没有原因的,都是偶然的,称为无因见;

  认为人造善也好、造恶也好,不会带来任何的结果,也没有行为的效果,称为无作用见;

  否定因、否定果,否定前世、否定来生,称为虚无见。

  这三种断灭见都认为因果是虚无的,轮回是虚无的。这种断灭见也称为邪见。如果一个人在听到这些理论时,只要他接受,就已经造了邪见业。如果他坚信、相信这三种理论的任何一种,乃至临终的时候都不放弃,这称为“定邪见”(决定性的邪见),这种邪见可以使这个人在死之后肯定堕落到恶趣里去。如果一个人执取这三种邪见的任何一种,他在今生将不可能证得圣道、圣果,乃至连禅那都很难。这种邪见对修行来说是一种很强的障道业,也称为“烦恼障”。如果一个人拥有这三种邪见的任何一种,他所执取的邪见能够障他今生证得禅那、证得圣道圣果,障他来生升天,乃至连投生为人都有障碍,所以称为烦恼障。

  未生怨王继续说:

  “如此,尊者,我问阿基答·给萨甘拔喇现见的沙门果,却答以断灭论。尊者,就好像问芒果却答以面包果,或问面包果却答以芒果;同样的,尊者,我问阿基答·给萨甘拔喇现见的沙门果,却答以断灭论。尊者,为此我这样想:“像我这样的人怎么会想要非难居住在[我]领土内的沙门或婆罗门呢?”尊者,我对阿基答·给萨甘拔喇的话既不欢喜,也不反驳;不欢喜、不反驳却不满意,但没说出不满意的话,只是不接受、不采纳他的话,从座位起来而离开。”

  

  “尊者,有一次,我前往巴古塔·咖吒亚那之处。去到之后,与巴古塔·咖吒亚那共相问候。互相问候、友好地交谈之后坐在一边。尊者,坐在一边的我对巴古塔·咖吒亚那这样说:“朋友咖吒亚那,是否就如这些种种职业……朋友咖吒亚那,是否能够告知同样在今生即现见的沙门果?”

  尊者,如此说时,巴古塔·咖吒亚那对我这样说:“大王,有此七种身非造作、非造作类、非化作、非化作者、不生、稳如山峰、竖立如石柱。它们不动摇、不变易,互相不妨害,不能互相导致乐、苦或苦乐。哪七种呢?地身、水身、火身、风身、乐、苦,命为第七。”

  “七种”即:地、水、火、风、乐、苦和命(这里的命jãva是灵魂的意思。)这七种是构成一切世界的最基本元素。这七种元素并非由任何相同性质或不同性质的原因所造成、形成的。

  “非造作类”,并没有任何人令它们变成这样。

  “非化作”,它们不是由神通力所变化的。

  “非化作者”,它们也不是由某一类天神下令这样变化的。

  “不生”,不会有结果,就像一只不怀孕的家畜,或者不会长出新芽的棕榈树一样,它们不会产生任何事物。也就是说他否定地、水、火、风能够产生色、声、香、味、触等。他的理论中,色、声、香、味等等都是独立存在的。

  “稳如山峰”,像山峰一样,并不靠任何事物来制造;同样的,山峰也不会制造任何事物。“竖立如石柱”也是这么样。

  “它们不动摇、不变易”它们是稳固的,是不动摇的。同样,它们并不会改变自身的本质,性质不会改变,所以是不变易的。

  “互相不妨害”,因为它们的性质不会改变,所以也不会互相障碍。

  “此七种身非造作、非造作类、非化作、非化作者、不生、稳如山峰、竖立如石柱。它们不动摇、不变易,互相不妨害,不能互相导致乐、苦或苦乐。其中没有杀者或令杀者,听闻者或令闻者,识知者或令识知者。即使以锋利的刀剑砍头,也没有任何生命被夺取,只是刀剑落在此七种身中间的空隙而已。””

  巴古塔·咖吒亚那比喻说:就像用刀砍一堆黄豆,刀只是进入黄豆之间的空隙而已。同样的,一个人是由这七种最基本元素构成的,如果一个人用刀去杀人,也只是刀经过这七种元素而已,并没有所谓的“人”被杀。他持的是“灵魂不灭论”因为灵魂并不会因为身体被杀而遭到伤害或者毁灭。所以他的理论是没有杀生者,也没有被杀生者。这是巴古塔·咖吒亚那的理论。

  

  我们接着再看:

  “尊者,有一次,我前往尼干陀·那嗒子之处。去到之后,与尼干陀·那嗒子共相问候。互相问候、友好地交谈之后坐在一边。尊者,坐在一边的我对尼干陀·那嗒子这样说:“朋友阿笈韦山,是否就如这些种种职业……朋友阿笈韦山,是否能够告知同样在今生即现见的沙门果?”

  尊者,如此说时,尼干陀·那嗒子对我这样说:“在此,大王,尼干陀以四种防护而防护。大王,尼干陀以哪四种防护而防护呢?在此,大王,尼干陀是防止一切水者、相应一切水者、去除一切水者和遍满一切水者。””

  “防止一切水者”,他们拒绝使用一切冷水,因为他认为冷水中有生命、有众生,所以不使用它。

  “相应一切水者”,他们认为通过防止一切恶,自然就与防护一切恶相应。

  “去除一切水者”,通过防护一切恶而去除一切恶。

  “遍满一切水者”,通过防止一切恶来达到最终的证悟。

  ““大王,尼干陀乃如此以四种防护而防护。大王,若尼干陀如此以四种防护而防护,大王,这称为尼干陀的自至、自制和自立。””

  “自至”,他透过这四种防护,使心达到巅峰。

  “自制”,他通过这些来防止种种恶,征服自己的心。

  “自立”,心已经安立的人。

  尼干陀·那嗒子是耆那教的教主,有时候他也被叫做“大雄”(Vardhamàna Mahàvãra)。这一类外道属于苦行外道。

  在古印度的六师外道中,理论和佛陀的教法最相像的就是耆那教。它和佛陀教法有某种相似之处,他们也讲业与果报,也强调透过修行、积累善业来达到解脱,这是和佛陀的教法相同之处。但不同的地方是,耆那教认为有灵魂。灵魂会受污染,受了污染就会堕落。由于灵魂追求物欲、追求欲乐,所以灵魂受到污染而堕落,堕落了就要轮回。要达到灵魂的净化,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修行。他们认为人造的业…

《沙门果经3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沙门果经4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