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可以消的。所以他们的修行就是致力于“消业”。
如何消业呢?他认为每一个众生在过去生都造了很多恶业,如果这些恶业在未来的轮回中成熟,必然会带来无尽的苦报。为了让未来还没有成熟的苦报提早成熟,他们致力于消除过去所造之业。应该怎么办呢?实行苦行,用各种方式来折磨自己,通过折磨自己而让未来还没有成熟的业先成熟,通过这样来消业。当这些业全部消尽之后,灵魂就可以得到解脱。这就是尼干陀或者耆那教的理论。
但是佛教认为:所造之业是不可能消的。为什么呢?如果业可以消的话,那么佛陀也不用再受苦报了,是不是?但是他即使成佛之后,仍然还要遭受一些不善的果报。那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我们过去造了不善业,可以透过修行去防止缘的支助,更重要的是应该透过修戒定慧而断除烦恼。烦恼被断除了就不会再造业。而过去所造之业,在这个果报身完结之后、般涅槃后,就没有“五蕴”的承受体了。业的终结是透过修行、透过戒定慧来达成的,而不是在果报上下功夫,佛教是从因上下功夫。造业是透过烦恼而造的,断除了烦恼,就不会再造业了。过去的业必须有烦恼的支助才能成熟而带来结生,没有烦恼的支助,业不可能再继续产生投生的作用。
耆那教是从果上下功夫,既然过去所造的业能够带来苦报,所以想让以后这些恶业所带来的苦报现在提前先受。受完了就能解脱,灵魂就得到净化。
所以,两者在理论上都承认业、承认果报,承认修行能带来解脱。但是佛陀强调修行一定要中道,按照戒定慧、八圣道的方式去解脱。而耆那教认为要透过苦行去消业,业消尽了就是解脱。
我们继续再看经文:
“如此,尊者,我问尼干陀·那嗒子现见的沙门果,却答以四种防护。尊者,就好像问芒果却答以面包果,或问面包果却答以芒果;同样的,尊者,我问尼干陀·那嗒子现见的沙门果,却答以四种防护。尊者,为此我这样想:“像我这样的人怎么会想要非难居住在[我]领土内的沙门或婆罗门呢?”尊者,我对尼干陀·那嗒子的话既不欢喜,也不反驳;不欢喜、不反驳却不满意,但没说出不满意的话,只是不接受、不采纳他的话,从座位起来而离开。”
“尊者,有一次,我前往山吒亚·悲喇他子之处。去到之后,与山吒亚·悲喇他子共相问候。互相问候、友好地交谈之后坐在一边。尊者,坐在一边的我对山吒亚·悲喇他子这样说:“朋友山吒亚,是否就如这些种种职业……朋友山吒亚,是否能够告知同样在今生即现见的沙门果?”
尊者,如此说时,山吒亚·悲喇他子对我这样说:“大王,假如你如此问我:〝有来世吗?〞若我如此认为:〝有来世。〞我会如此回答你:〝有来世。〞但我不[说]〝这样〞,我不[说]〝那样〞,我也不[说]〝别样〞;我不[说]〝不是〞,我也不[说]〝并非不是〞。假如你如此问我:〝没有来世吗?〞……〝亦有亦没有来世吗?〞……〝既非有亦非没有来世吗?〞……〝有众生是化生者吗?〞……〝没有众生是化生者吗?〞……〝亦有亦没有众生是化生者吗?〞……〝既非有亦非没有众生是化生者吗?〞……〝有善行恶行诸业之果的异熟吗?〞……〝没有善行恶行诸业之果的异熟吗?〞……〝亦有亦没有善行恶行诸业之果的异熟吗?〞……〝既非有亦非没有善行恶行诸业之果的异熟吗?〞……〝如来死后有吗?〞……〝如来死后无有吗?〞……〝如来死后亦有亦无有吗?〞……〝如来死后既非有亦非无有吗?〞若我如此认为:〝如来死后既非有亦非无有。〞我会如此回答你:〝如来死后既非有亦非无有。〞但我不[说]〝这样〞,我不[说]〝那样〞,我也不[说]〝别样〞;我不[说]〝不是〞,我也不[说]〝并非不是〞”。”
这个外道的理论称为“怀疑论”或者“捕鳗论”。鳗是鳗鱼,你抓它,它就溜走。这个人的理论也是,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你问他什么东西,他都不给你直接的回答,只给你模棱两可,甚至连模棱两可都抓不到。这个人的理论是对古印度普遍流行的哲学问题,比如“有来世吗?没有来世吗?圣者死后还存在吗?圣者死后不存在吗?圣者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吗?圣者死后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吗?”等这些问题,一概都不作正面或负面的、是或不是、这样或那样的回答。
“如此,尊者,我问山吒亚·悲喇他子现见的沙门果,却答以混乱。尊者,就好像问芒果却答以面包果,或问面包果却答以芒果;同样的,尊者,我问山吒亚·悲喇他子现见的沙门果,却答以混乱。尊者,为此我这样想:“这些沙门、婆罗门一切都愚痴、一切都愚昧,为何问现见的沙门果,却答以混乱。”尊者,为此我这样想:“像我这样的人怎么会想要非难居住在[我]领土内的沙门或婆罗门呢?”尊者,我对山吒亚·悲喇他子的话既不欢喜,也不反驳;不欢喜、不反驳却不满意,但没说出不满意的话,只是不接受、不采纳他的话,从座位起来而离开。”
今天晚上所讲的这六师外道理论,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也许听起来比较闷,因为都是外道理论。但是对研究历史、哲学的人来说,这些经文资料就是宝。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外道理论有许多在印度已经失传了。除了耆那教仍然还流传到现在之外,其他教派在印度已经消失了。古印度和咱们中国不一样,古印度是不崇尚文字的,他们的理论都是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一旦这种理论、宗教、哲学没有传人,就宣告这种学说销声匿迹了。在中国的同一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也出现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和印度的六师外道几乎是同一个时期,只是不同空间而已。例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兵家的孙子,法家的韩非子,杂家的管子,墨家的墨子等等。中国的这些古代哲学家们有著书,所以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诸子百家的学说。但古印度的这些哲学家、思想家、宗教家们,由于他们的经典都是通过师徒之间口口相传,当这种传承没有了,典籍也不存在了。我们通过这部《沙门果经》了解到,在古印度经典里经常提到的“六师外道”或者“外道六师”(其他宗教的六个领袖)的学说、观点,在这部经里还可以找到,当然这些都属于外道之说。
接着,未生怨王继续问佛陀:在佛陀的教法中,能否见到你们出家修行今生可以得到的成果呢?到底佛陀是怎么样回答的
是不是在佛陀的教法中可以得到现见的(今生可见的)成果呢?我们在后天晚上再一起学习。
现在我们一起合掌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众生;
愿一切众生,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沙门果经3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