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果经
(Sàma¤¤aphala-suttaü)
玛欣德尊者讲于广东六祖寺
2009.12.09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居士、大德们,
晚上好!
在前天晚上,我们讲到未生怨王想要去见一位沙门、婆罗门,希望透过见沙门、婆罗门,令自己内心欢喜。他的各位大臣都向他建言去见他们所拥护的宗教导师,然而未生怨王沉默,没有赞同。然后,基瓦咖王子育(Jãvaka komàrabhacca)建议未生怨王去拜访佛陀,未生怨王一听就很乐意地接受,并叫基瓦咖王子育准备象车前往诣见佛陀。
当未生怨王见到了佛陀之后,首先对安静地坐着的比库僧团发出感叹,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他的儿子。佛陀主动和他打招呼,令未生怨王很感动,希望世尊能够抽空回答他的问题。佛陀对未生怨王发出邀请说:“大王,随意问吧!”让他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未生怨王听到世尊的这句话之后,感到很欢喜,于是提出关于沙门果——作为出家人有什么成果——这个问题。他问这个问题的意思是:“世间人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能获得在今生就可以享用的成果。做为出家人,你们过着修行生活到底有什么用呢?有什么能让我们看得到的结果呢?”
未生怨王这样问:
““尊者,是否就如这些种种职业,也即是:驯象师、驯马师、车夫、弓术师、旗手、元帅、粮草兵、高级军官、突击队、前锋、勇士、装甲兵、奴隶子、糕点师、理发师、洗浴师、厨师、花鬘师、染织工、织布工、编篮工、陶匠、算术师、印算师,或其他像这类的种种职业,他们都能在今生即享用现见的职业成果,他们以此使自己快乐和满足,使父母快乐和满足,使妻儿快乐和满足,使朋友快乐和满足,对诸沙门、婆罗门建立的崇高布施能导向生天、乐报和天界。””
从未生怨王列举的这一系列的职业清单中,可以看到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世时古印度的种种职业。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社会上有些人当官,有些人是公务员,在政府里工作;有些人做生意;有些人做老师;有些人从事企业管理、从事行政工作、从事设计、从事中介、从事电子技术等各种各样的职业。他们通过赚钱,不仅仅可以在今生维持生计,带给自己快乐,而且上可以赡养父母,下可以养妻活儿,还可以帮助朋友。同时,他们还可以用这些钱去从事社会福利和公益,这样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
未生怨王接着问:
““尊者,是否能够告知同样在今生即现见的沙门果?””
也就是说:“在家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享用财富的快乐。您可不可以告诉我们,出家人也能够获得在家人可以看到的成果呢?我并不想听有关来世的说教,未来的看不到、摸不着,你们出家之后,是不是在今生就能够见到成果?”他这样问。
未生怨王问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他篡夺王位,做为一个国王,已经享受了世俗的最高权力,然而这并不能使他感到满足。他想要了解,是不是有比世俗快乐更崇高的快乐呢?是不是有比世俗成就更崇高、更圣洁的成就呢?未生怨王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佛陀反问未生怨王:
““大王,你是否记得曾向其他沙门、婆罗门问过此问题?””
为什么佛陀会这样问呢?因为佛陀知道,跟随国王一起来的大臣有很多是外道的弟子、信徒。如果佛陀一开始解释正面与负面的答案,这些外道的弟子会批评:“我们的大王抱着热切地渴望来这里问问题,然而大王来到之后,这个沙门就一直在谈论沙门与沙门之间的争议和辩论。”如此,这些大臣就不会认真听。但如果是由国王来谈论,这些大臣就不敢批评、抱怨了,因为他们必须服从于国王。世俗人就是这样,他们总是服从权威,服从有权力者的话。因此,佛陀决定把描述外道理论和学说的任务交给国王本人。因为交给国王本人,那些大臣就不敢抱怨佛陀了。于是,世尊说:“你是否记得曾向其他沙门、婆罗门问过这样的问题?”
未生怨王回答:
““尊者,我记得曾向其他沙门、婆罗门问过此问题。””
佛陀又说:
““大王,请说说他们所回答的话,假如你不[觉得]麻烦话。””
未生怨王说:
““尊者,我不[觉得]麻烦,无论世尊或像世尊一样者坐在哪里。””
未生怨王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假装有智慧的人在场时,和他们说话是很麻烦的。因为他们会钻牛角尖,会抠每个字、每句话的毛病。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则不是这样,他听到别人说的话,如果说得对,他会赞叹:“这是正确的。”如果说错了或者违背了义理,他就会纠正他。再也没有能够和世尊相比的智者了。”于是,未生怨王说:“尊者!我不觉得麻烦”。
佛陀说:
““大王,那请说说吧!””
未生怨王描述他之前曾经去拜访、会见过的在当时著名的“六师外道”。
未生怨王说:
“尊者,有一次,我前往布拉纳·咖沙巴之处。去到之后,与布拉纳·咖沙巴共相问候。互相问候、友好地交谈之后坐在一边。尊者,坐在一边的我对布拉纳·咖沙巴这样说:“朋友咖沙巴,是否就如这些种种职业,也即是:驯象师、驯马师、车夫、弓术师、旗手、元帅、粮草兵、高级军官、突击队、前锋、勇士、装甲兵、奴隶子、糕点师、理发师、洗浴师、厨师、花鬘师、染织工、织布工、编篮工、陶匠、算术师、印算师,或其他像这类的种种职业,他们都能在今生即享用现见的职业成果,他们以此使自己快乐和满足,使父母快乐和满足,使妻儿快乐和满足,使朋友快乐和满足,对诸沙门、婆罗门建立的崇高布施能导向生天、乐报和天界。朋友布拉纳·咖沙巴,是否能够告知同样在今生即现见的沙门果?”
尊者,如此说时,布拉纳·咖沙巴对我这样说:“大王,做、令做,砍、令砍,烧、令烧,悲、令悲,疲劳、令疲劳,战栗、令战栗,令杀生、令不与取、破门[行窃]、掠夺[财物]、偷盗、拦路[抢劫]、通奸他妻、说假话,并没有作恶行。””
这里,布拉纳·咖沙巴说:“即使一个人造恶业或者令人造恶业,砍杀,烧,或者使他人痛苦(悲是痛苦),或者疲劳(使他人劳累),惊吓、恐怖他人,令杀生,不与取(偷盗),破门抢劫,掠夺财产,偷盗,和其他人的妻子通奸,说骗人的话,做了这些也没有造恶行。”
““即使用边缘锋利之轮将此地上的众生作一肉聚、一肉堆,以此因缘既没有罪恶,也没有恶报。即使沿着恒河的南岸杀戮、令杀戮,砍、令砍,烧、令烧,以此因缘既没有罪恶,也没有恶报;即使沿着恒河的北岸布施、令布施,祭祀、令祭祀,以此因缘既没有福德,也没有福报。””
他既否定善业和恶业,也否定善恶业的结果,所以他的理论属于“无作用论”(Akiriyavàda)或“道德虚无论”。
““通过布施、调御、自制、真实语没有福德,[也]没有福报。””
他解释说:“无论你造的是善业、恶业,造纯粹只是造而已,并不会带来任何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布拉纳·咖沙巴认为:“身体就像木头一样,并没有心识、意识。即使造作恶业,只是身体的造作、动作而已,在身体毁坏之后,并不会带来任何的果报。用这个身体造业,也不会有行为的力量在以后产生的效果。”由于“造业无用论”或者“道德虚无论”,他认为:“所行的善和恶都是没有作用的。你作恶多端、为非作歹不会有任何不好的结果,做布施、持戒、修行也不会有任何的福德、乐的果报。”这是布拉纳·咖沙巴的理论。
未生怨王接着说:
““尊者,就好像问芒果却答以面包果,或问面包果却答以芒果;同样的,尊者,我问布拉纳·咖沙巴现见的沙门果,却答以无作用。””
当他想要知道“你们出家人修行到底有什么作用”时,布拉纳·咖沙巴却搬出他的一套理论:“造善业没有乐的果报,造恶业没有苦的果报。造业只是造作,不会有任何行为的结果。”
““尊者,为此我这样想:“像我这样的人怎么会想要非难居住在[我]领土内的沙门或婆罗门呢?”尊者,我对布拉纳·咖沙巴的话既不欢喜,也不反驳;不欢喜、不反驳却不满意,但没说出不满意的话,只是不接受、不采纳他的话,从座位起来而离开。””
“尊者,有一次,我前往马卡离·苟萨喇之处。去到之后,与马卡离·苟萨喇共相问候。互相问候、友好地交谈之后坐在一边。尊者,坐在一边的我对马卡离·苟萨喇这样说:“朋友苟萨喇,是否就如这些种种职业……朋友苟萨喇,是否能够告知同样在今生即现见的沙门果?”
尊者,如此说时,马卡离·苟萨喇对我这样说:“大王,有情的污染没有因、没有缘,无因、无缘有情污染;有情的清净没有因、没有缘,无因、无缘有情清净。””
马卡离否定因和缘,也就是否定烦恼产生的原因。他否定恶业会带来痛苦、制造烦恼,也否…
《沙门果经3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