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卷第十五▪P3

  ..續本文上一頁與坐,雖有是福,然不能得道。如羅頻珠比丘,雖得阿羅漢道,乞食七日不得,空缽而還;後以禅定火,自燒其身而般涅槃。以是故知,非但福德力故得道;欲成佛道,要須勤大精進。

   問曰:菩薩觀精進,有何利益而勤修不懈?答曰:一切今世、後世,道德利益,皆由精進得。

   複次,若人欲自度身,尚當勤急精進,何況菩薩誓願欲度一切!如贊精進偈中說:

   人有不惜身,智慧心決定,如法行精進,所求事無難!

   如農夫勤修,所收必豐實;亦如涉遠路,勤行必能達。

   若得生天上,及得涅槃樂,如是之因緣,皆由精進力。

   非天非無因,自作故自得,誰有智慧人,而不自勉勵?

   叁界火熾然,譬如大火焰,有智決斷人,乃能得免離!

   以是故佛告:阿難正精進:如是不懈怠,直至于佛道。

   勉強而勤修,穿地能通泉;精進亦如是,無求而不得。

   能如行道法,精進不懈者,無量果必得,此報終不失!

   複次,精進法,是一切諸善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諸道法,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況小利?如毗尼中說:一切諸善法,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從精進不放逸生。

   複次,精進能動發先世福德,如雨潤種,能令必生;此亦如是,雖有先世福德因緣,若無精進則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況佛道?

   複次,諸大菩薩荷負衆生,受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亦不懈,是爲精進。

   複次,一切衆事,若無精進,則不能成。譬如下藥,以巴豆爲主,若除巴豆,則無下力。如是意止、神足,根、力、覺、道,必待精進,若無精進,則衆事不辦,如戒唯在八道,不在余處;信在根、力,余處則無。如精進者,無處不有;既總衆法而別自有門。譬如無明使,遍在一切諸使中,而別有不共無明。

   問曰:菩薩欲得一切佛法,欲度一切衆生,欲滅一切煩惱,皆得如意,雲何增益精進而能得佛?譬如小火不能燒大林,火勢增益,能燒一切。答曰:菩薩從初發心,作誓願,當令一切衆生得歡樂,常爲一切,不自惜身;若惜身者,于諸善法不能成辦,以是故增益精進。

   複次,菩薩種種因緣,呵懈怠心,令樂著精進。懈怠黑雲,覆諸明慧,吞滅功德,增長不善;懈怠之人,初雖小樂,後則大苦。譬如毒食,初雖香美,久則殺人。懈怠之心,燒諸功德,譬如大火燒諸林野。懈怠之人失諸功德,譬如被賊,無複遺余。如偈說:

   應得而不得,已得而複失,既自輕其身,衆人亦不敬。

   常處大暗中,無有諸威德,尊貴智慧法,此事永以失。

   聞諸妙道法,不能以益身,如是之過失,皆由懈怠心。

   雖聞增益法,不能得上及,如是之過罪,皆由懈怠心。

   生業不修理,不入于道法,如是之過罪,皆由懈怠心。

   上智所棄遠,中人時複近,下愚爲之沒,如豬樂在溷。

   若爲世中人,叁事皆廢失:欲樂及財利,福德亦複沒。

   若爲出家人,則不得二事:生天及涅槃,名譽二俱失。

   如是諸廢失,欲知其所由,一切諸賊中,無過懈怠賊!

   以是衆罪故,懶心不應作,馬井二比丘,懈怠墜惡道;

   雖見佛聞法,猶亦不自免!

   如是等種種觀懈怠之罪,精進增長。

   複次,觀精進之益,今世、後世,佛道、涅槃之利,皆由精進。

   複次,菩薩知一切諸法,皆空無所有,而不證涅槃;憐愍衆生,集諸善法,是精進波羅蜜力。

   複次,菩薩一人獨無等侶,以精進福德力故,能破魔軍及結使賊,得成佛道。既得佛道,于一切諸法,一相無相,其實皆空;而爲衆生說諸法種種名字,種種方便,度脫衆生生、老、病、死苦。將滅度時,以法身與彌勒菩薩、摩诃迦葉、阿難等;然後入金剛叁昧,自碎身骨,令如芥子,以度衆生而不舍精進力。

   複次,如阿難爲諸比丘,說七覺意,至精進覺意。佛問阿難:汝說精進覺意耶?阿難言:說精進覺意。如是叁問、叁答。佛即從座起,告阿難:人能愛樂修行精進,無事不得;得至佛道,終不虛也。如是種種因緣,觀精進利而得增益。如是精進,佛有時說爲欲;或時說精進;有時說不放逸。譬如人欲遠行,初欲去時,是名爲欲;發行不住,是爲精進;能自勸勵,不令行事稽留,是爲不放逸。以是故,知欲生精進,精進生故不放逸,不放逸故能生諸法,乃至得成佛道。

   複次,菩薩欲脫生、老、病、死,欲度脫衆生,常應精進一心不放逸。如人擎油缽行大衆中,現前一心不放逸故,大得名利。又如偏閣險道,若懸繩,若乘(石本作垂)山崖;此諸惡道,以一心不放逸故,身得安隱,今世大得名利。求道精進,亦複如是;若一心不放逸,所願皆得。

   複次,譬如水流,能決大石;不放逸心,亦複如是。專修方便,常行不廢,能破煩惱諸結使山。

   複次,菩薩有叁種思惟:若我不作,不得果報;若我不自作,不從他來;若我作者,終不失。如是思惟,當必精進,爲佛道故,勤修專精而不放逸。如一小阿蘭若,獨在林中坐禅而生懈怠。林中有神是佛弟子,入一死屍骨中,歌舞而來,說此偈言:

   林中小比丘,何以生懈廢?晝來若不畏,夜複如是來!

   是比丘驚怖起坐,內自思惟:中夜複睡。是神複現十頭,口中出火,牙爪如劍,眼赤如焰。顧語將從,捉此懈怠比丘;此處不應懈怠,何以故爾!時比丘大怖,即起思惟,專精念法,得阿羅漢道。是名自強精進不放逸力,能得道果。

   複次,是精進不自惜身而惜果報;于身四儀:坐、臥、行、立,常勤精進,甯自失身,不廢道業。譬如失火,以瓶水救之,唯存滅火而不惜瓶。如仙人師教弟子說偈言:

   決定心悅豫,如獲大果報,如願事得時,乃知此最妙!

   如是種種因緣,觀精進之利,能令精進增益。

   複次,菩薩修諸苦行,若有人來求索頭目、髓腦,盡能與之。而自念言:我有忍辱、精進、智慧,方便之力,受之尚苦,何況愚騃叁塗衆生?我當爲此衆生故,勤修精進,早成佛道而度脫之。

  

  

《大智度論卷第十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