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卷第七▪P3

  ..續本文上一頁行苦,如盲人求好道,反墮深坑。如是等種種觀已,舉身微笑。

   問曰:笑從口出,或時眼笑,今雲何言一切身笑?答曰:佛,世界中尊得自在,能令一切身如口、如眼,故皆能笑。

   複次,一切毛孔皆開,故名爲笑;由口笑歡喜故,一切毛孔皆開。

   問曰:佛至尊重,何以故笑?答曰:如大地,不以無事及小因緣而動;佛亦如是,若無事及小因緣,則不笑,今大因緣故,一切身笑。雲何爲大?佛欲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無央數衆生當續佛種,是爲大因緣。

   複次,佛言:我世世曾作小蟲、惡人,漸漸集諸善本,得大智慧;今自致作佛,神力無量,最上最大。一切衆生亦可得爾,雲何空受勤苦而墮小處,以是故笑。

   複次,有小因大果,小緣大報。如求佛道,贊一偈,一稱南無佛,燒一撚香,必得作佛;何況聞知諸法實: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而行因緣業亦不失!以是事故笑。

   複次,般若波羅蜜相,清淨如虛空,不可與,不可取。佛種種方便,光明神德,欲教化一切衆生,令心調柔,然後能信受般若波羅蜜。以是故,因笑放光。笑有種種因緣;有人歡喜而笑,有人嗔恚而笑,有輕人而笑,有見異事而笑,有見可羞恥事而笑,有見殊方異俗而笑,有見希有難事而笑。今是第一希有難事:諸法相不生不滅,真空無字無名,無言無說;而欲作名立字,爲衆生說,令得解脫,是第一難事。譬如百由旬大火聚,有人負幹草,入火中過,不燒一葉,是爲甚難。佛亦如是,持八萬法衆名字草,入諸法實相中,不爲染著火所燒,直過無礙,是爲甚難,以是難事故笑。如是種種希有難事,故舉身微笑。

  釋初品中放光

   ﹝經﹞從足下千輻相輪中,放六百萬億光明。

   ﹝論﹞問曰:佛何以故先放身光?答曰:上笑因緣中已答,今當更說:有人見佛無量身,放大光明,心信清淨恭敬故,知非常人。

   複次,佛欲現智慧光明初相故,先出身光,衆生知佛身光既現,智慧光明亦應當出。

   複次,一切衆生常著欲樂,五欲中第一者色;見此妙光,心必愛著,舍本所樂;令其心漸離欲,然後爲說智慧。

   問曰:其余天人亦能放光,佛放光明,有何等異?答曰:諸天人雖能放光,有限有量;日月所照,唯四天下;佛放光明,滿叁千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中出,遍至下方。余人光明,唯能令人歡喜而已;佛放光明,能令一切聞法得度,以是爲異。

   問曰:如一身中,頭爲最上,何以故先從足下放光?答曰:身得住處,皆由于足。

   複次,一身中雖頭貴而足賤,佛不自貴光,不爲利養,以是故于賤處放光。

   複次,諸龍、大蛇、鬼神,從口中出光,毒害前物,若佛口放光明,衆生怖畏,是何大光!複恐被害,是故從足下放光。

   問曰:足下六百萬億光明,乃至肉髻,是皆可數;叁千大千世界尚不可滿,何況十方?答曰:此身光是諸光之本,從本枝流無量無數。譬如迦羅求羅蟲,其身微細,得風轉大,乃至能吞食一切。光明亦如是,得可度衆生,轉增無限。

   ﹝經﹞足十指、兩踝、兩●、兩膝、兩髀、腰、脊、腹、背、臍、心、胸德字、肩、臂、手十指、項、口、四十齒、鼻兩孔、兩眼、兩耳、白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萬億光明。

   ﹝論﹞問曰:足下光明能照叁千大千及十方世界,何用身分各各放六百萬億光明?答曰:我先言足下光明照下方,余方不滿,是故更放身分光明。有人言:一切身分,足爲立處故最大,余不爾;是故佛初放足下六百萬億光明以示衆生。如叁十二相中,初種足下安住相;一切身分皆有神力。

   問曰:依何叁昧,依何神通,依何禅定中放此光明?答曰:叁昧王叁昧中放此光明;六通中如意通,四禅中第四禅,放此光明。第四禅中火勝處,火一切入,此中放光明。

   複次,佛初生時,初成佛時,初轉*輪時,皆放無量光明滿十方;何況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時而不放光?譬如轉輪聖王珠寶,常有光明照王軍衆,四邊各一由旬。佛亦如是,衆生緣故,若不入叁昧,恒放常光。何以故?佛衆法寶成故。經從是諸光,出大光明,遍照叁千大千世。界從叁千大千世界,遍照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若有衆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論﹞問曰:如火相上焰,水相下潤,風相旁行;是光明火氣應當上去,雲何遍滿叁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世界?答曰:光明有二種:一者、火氣,二者、水氣。日珠火氣,月珠水氣;火相雖焰上,而人身中火,上下遍到。日火亦爾,是故夏月地水盡熱。以是故,知火不皆上。

   複次,是光明佛力故,遍至十方。譬如強弓遣箭,隨所向至。

   問曰:何以先照東方,南、西、北後?答曰:以日出東方爲上故,佛隨衆生意,先照東方。

   複次,俱有一難,若先照南方,當言何以不先照東、西、北方?若先照西方、北方,亦爾。

   問曰:光明幾時當滅?答曰:佛用神力,欲住便住,舍神力便滅。佛光如燈,神力如脂,若佛不舍神力,光不滅也。

   ﹝經﹞光明出過東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乃至十方,亦複如是。(依論意此經文應接前段。)

   ﹝論﹞問曰:雲何爲叁千大千世界?答曰:佛雜阿含中分別說:千日,千月,千閻浮提,千瞿陀尼,千郁怛羅越,千弗婆提;千須彌山,千四天王天處,千叁十叁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千大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以周利千世界爲一,一數至千,名二千中世界。以二千中世界爲一,一數至千,名叁千大千世界。初千小,二千中,第叁名大千。千千重數,故名大千;二過複千,故言叁千;是合集名。百億日月乃至百億大梵天,是名叁千大千世界一時生、一時滅。有人言:住時一劫,滅時一劫,還生時一劫。是叁千大千世界,大劫亦叁種破:水、火、風;小劫亦叁種破:刀、病、饑。此叁千大千世界在虛空中:風上水,水上地,地上人。須彌山有二天處:四天處,叁十叁天處。余殘夜摩天等,福德因緣七寶地,風舉空中;乃至大梵天,皆七寶地,皆在風上。是叁千大千世界光明遍照,照竟,余光過出,照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

   問曰:是光遠照,雲何不滅?答曰:光明以佛神力爲本,本在故不滅。譬如龍泉,龍力故水不竭。是諸光明,以佛心力故,遍照十方,中間不滅。

   問曰:如閻浮提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恒河者,何以常言恒河沙等?答曰:恒河沙多,余河不爾。

   複次,是恒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眼見,故以爲喻。

   複次,佛出閻浮提,閻浮提四大河,北邊出,入四方大海中。北邊雪山中,有阿那婆達多池;是池中有金色七寶蓮華,大如車蓋。阿那婆達多龍王,是七住大菩薩。是池四邊有四水流:東方象頭,南方牛頭,西方馬頭,北方師子頭。東方象頭出恒河,底有金沙;南方牛頭出辛頭河,底亦有金沙;西方馬頭出婆叉河,底亦有金沙;北方師子頭出私陀河,底亦有金沙。是四河皆出北山:恒河出北山入東海,辛頭河出北山入南海,婆叉河出北山入西海,私陀河出北山入北海。是四河中,恒河最大;四遠諸人經書,皆以恒河爲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恒河沙爲喻。

   複次,余河名字喜轉,此恒河世世不轉。以是故,以恒河沙爲喻,不取余河。

   問曰:恒河中沙,爲有幾許?答曰:一切算數所不能知,唯有佛及法身菩薩能知其數。佛及法身菩薩,一切閻浮提中微塵生滅多少,皆能數知,何況恒河沙?如佛在只桓外林中樹下坐,有一婆羅門來到佛所問佛:此樹林有幾葉?佛即時便答:有若幹數。婆羅門心疑,誰證知者?婆羅門去至一樹邊,取一樹上少葉藏還,問佛:此樹林定有幾葉?即答:今少若幹葉;如其所取語之。婆羅門知已,心大敬信,求佛出家,後得阿羅漢道。以是故,知佛能知恒河沙數。

   問曰:有幾許人值佛光明,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值光明便得道者,佛有大慈,何以不常放光明,令一切得道?何須持戒、禅定、智慧,然後得道?答曰:衆生種種因緣得度不同:有禅定得度者,有持戒說法得度者,有光明觸身而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門入處,各各至處不異。有人光明觸身而得度者,有若見光明,若觸身不得度者。

   ﹝經﹞爾時,世尊舉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諸光,遍照叁千大千世界,複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若有衆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論﹞問曰:上已舉身微笑,今何以故複一切毛孔皆笑?答曰:舉身微笑是粗分,今一切毛孔皆笑是細分。

   複次,先舉身微笑,光明有數,今一切毛孔皆笑,有光明而無數。

   複次,先舉身光明所未度者,今值毛孔光明,即便得度。譬如搖樹取果,熟者前墮;若未熟者,更複後搖。又如捕魚,前網不盡,後網乃得。笑因緣,如上說。

  

  

《大智度論卷第七》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大智度論卷第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