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次,叁解脫門,是名甚深法。如佛說般若波羅蜜中,諸天贊言:世尊!是法甚深!佛言:甚深法者,空則是義,無作、無相則是義。
複次,解一切諸法相實,不可破不可動,是名甚深法。
複次,除內心想智力,但定心諸法清淨實相中住。譬如熱氣盛,非黃見黃;心想智力故,于諸法轉觀,是名淺法。譬如人眼清淨無熱氣,如實見黃是黃;如是除內心想智力,慧眼清淨,見諸法實相。譬如真水精,黃物著中則隨作黃色,青、赤、白色皆隨色變。心亦如是,凡夫人內心想智力故,見諸法異相。觀諸法實相,非空非不空,不有非不有;是法中深入不轉,無所挂礙,是名度深法忍。度名得甚深法,具足滿,無所礙,得度彼岸,是名爲度。
﹝經﹞得無畏力。
﹝論﹞諸菩薩四無所畏力成就,
問曰:如菩薩所作未辦,未得一切智,何以故說得四無所畏?答曰:無所畏有二種:菩薩無所畏,佛無所畏。是諸菩薩雖未得佛無所畏,得菩薩無所畏,是故名爲得無畏力。
問曰:何等爲菩薩四無所畏?答曰:一者、一切聞能持故,得諸陀羅尼故,常憶念不忘故,衆中說法無所畏。二者、知一切衆生欲解脫因緣,諸根利鈍,隨其所應而爲說法故,菩薩在大衆中說法無所畏。叁者、不見若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有來難問,令我不能如法答者:不見如是少許相故,于衆中說法無所畏。四者一切衆生聽受問難;隨意如法答,能巧斷一切衆生疑故。菩薩在大衆中說法無所畏。
﹝經﹞過諸魔事。
﹝論﹞魔有四種:一者、煩惱魔;二者、陰魔;叁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是諸菩薩得菩薩道故,破煩惱魔;得法性身故,破陰魔;得道、得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心故,一切處心不著故,入不動叁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以是故,說過諸魔事。
複次,是般若波羅蜜覺魔品中,佛自說魔業、魔事,是魔業、魔事盡已過故,是名已過魔事。
複次,除諸法實相,余殘一切法,盡名爲魔;如諸煩惱、結、使,欲、縛、取、纏,陰、界、入,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盡名爲魔。
問曰:何處說欲縛等諸結使名魔?答曰:雜藏經中,佛說偈語魔王:
欲是汝初軍,憂愁軍第二,饑渴軍第叁,愛軍在第四,
第五眠睡軍,怖畏軍第六,疑爲第七軍,含毒軍第八,
第九軍利養,著虛妄名聞,第十軍自高,輕慢于他人。
汝軍等如是,一切世間人,及諸一切天,無能破之者。
我以智慧箭,修定智慧力,摧破汝魔軍,如壞瓶沒水。
一心修智慧,以度于一切;我弟子精進,常念修智慧,
隨順如法行,必得至涅槃。汝雖不欲放,到汝不到處!
是時魔王聞,愁憂即滅去;是魔惡部黨,亦複沒不現!
是名諸結使魔。
問曰:五衆、十八界、十二入,何處說是魔?答曰:莫拘羅山中,佛教弟子羅陀:色衆是魔,受、想、行、識亦如是。
複次,若欲作未來世作色身,是爲動處;若欲作無色身,是亦爲動處;若欲作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身,是爲一切動處。動是魔縛,不動則不縛,從惡得脫。此中說衆、界、入,是魔;自在天子魔,魔民、魔人即是魔,不須說。
問曰:何以名魔?答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爲魔。諸外道人輩言:是名欲主,亦名華箭,亦名五箭,破種種善事。佛法中名爲魔羅,是業是事,名爲魔事。是何等魔事?如覺魔品中說。
複次,人展轉世間受苦樂,結使因緣,亦魔王力因緣;是魔名諸佛怨仇,一切聖人賊,破一切逆流人事,不喜涅槃,是名魔。是魔有叁事:戲笑語言,歌舞邪視,如是等從愛生;縛打鞭拷,刺割斫截,如是等從嗔生;炙身、自凍,拔發、自餓,入火、赴淵、投岩,如是等從愚癡生。又大過失不淨,染著世間,皆是魔事。憎惡利益,不用涅槃及涅槃道,亦是魔事。沒大苦海,不自覺知。如是等無量,皆是魔事。已棄已舍,是爲過諸魔事。
﹝經﹞一切業障悉得解脫。
﹝論﹞一切惡業得解脫,是名業障得解脫,
問曰:若叁種障:煩惱障、業障、報障;何以舍二障,但說業障?答曰:叁障中業力最大故;積集諸業,乃至百千萬劫中,不失、不燒、不壞,與果報合時不亡。是諸業能久住,和合時與果報;如榖草子在地中,得時節而生,不失不壞。是諸佛一切智,第一尊重,如須彌山王,尚不能轉是諸業,何況凡人!如偈說:
生死輪載人,諸煩惱結業,大力自在轉,無人能禁止。
先世業自作,轉爲種種形,業力爲最大,世界中無比!
先世業自在,將人受果報,業力故輪轉,生死海中回。
大海水幹竭,須彌山地盡,先世因緣業,不燒亦不盡。
諸業久和集,造者自逐去,譬如債物主,追逐人不置。
是諸業果報,無有能轉者,亦無逃避處,非求哀可免。
叁界中衆生,追之不暫離,如珂梨羅刺,是業佛所說。
如風不入實,水流不仰行,虛空不受害,無業亦如是。
諸業無量力,不逐非造者;果報時節來,不亡亦不失。
從地飛上天,從天入雪山,從雪山入海,一切處不離。
常恒隨逐我,無一時相舍,直至無失時,如星流趣月。
以是故,說一切諸業障悉得解脫。
﹝經﹞巧說因緣法。
﹝論﹞十二因緣生法,種種法門能巧說煩惱、業、事,次第展轉相續生,是名十二因緣。是中無明、愛、取叁事,名煩惱;行、有二事,名業;余七分,名事。是十二因緣,初二過去世攝,後二未來世攝,中八現前世攝。是略說叁事:煩惱,業,苦;是叁事展轉更互爲因緣:是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苦煩惱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是名展轉更互爲因緣。過去世一切煩惱,是名無明。從無明生業,能作世界果,故名爲行。從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犢子識母,自相識故,名爲識。是識共生無色四陰,及是所住色,是名名色。是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情、塵、識合,是名爲觸。從觸生受。受中心著,是名渴愛。渴愛因緣求,是名取。從取後世因業,是名有。從有還受後世五衆,是名生。從生五衆熟壞,是名老死。老死生憂、悲、哭、泣,種種愁惱,衆苦和合集。若一心觀諸法實相清淨,則無明盡,無明盡故行盡,乃至衆苦和合集皆盡。是十二因緣相,如是能方便不著邪見,爲人演說,是名爲巧。
複次,是十二因緣觀中,斷法愛,心不著,知實相,是名爲巧。如說般若波羅蜜不可盡品中,佛告須菩提:癡如虛空不可盡,行如虛空不可盡,乃至衆苦和合集如虛空不可盡。菩薩當作是知!作是知者,爲舍癡際,應無所入。作是觀十二因緣起者,則爲坐道場,得薩婆若。
﹝經﹞從阿僧祇劫已來,發大誓願。
﹝論﹞阿僧祇義,菩薩義品中已說。劫義,佛譬喻說:四十裏石山,有長壽人百歲過,持細軟衣一來拂拭,令是大石山盡,劫故未盡。四十裏大城,滿中芥子,不[既/木]令平;有長壽人百歲過,一來取一芥子,芥子盡,劫故不盡。菩薩如是無數劫,發大正願度脫衆生。願名大心要誓,必度一切衆生,斷諸結使,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名爲願。
﹝經﹞顔色和悅,常先問訊,所語不粗。
﹝論﹞嗔恚本拔故,嫉妒除故,常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故,四種邪語斷故,得顔色和悅。如偈說:
若見乞道人,能以四種待;初見好眼視,迎逆敬問訊,
床座好供養,充滿施所欲;布施心如是,佛道如在掌。
若能除四邪,口過妄語毒,兩舌惡绮語,得大美果報。
善軟人求道,欲度諸衆生,除四邪口業,譬如馬有辔!
﹝經﹞于大衆中得無所畏。
﹝論﹞大德故,堅實功德智慧故,得最上辯陀羅尼故,于大衆中得無所畏。如偈說:
內心智德薄,外善以美言;譬如竹無內,但示有其外。
內心智德厚,外善以法言;譬如妙金剛,中外力具足。
複次,無畏法成就故,端正、貴族、大力,持戒、禅定、智慧、語議等皆成就,是故無所畏。以是故,于大衆中無所畏。如偈說:
少德無智慧,不應處高座,如豺見師子,竄伏不敢出。
大智無所畏,應處師子座,譬如師子吼,衆獸皆怖畏!
無量無邊智慧福德力集,故無所畏。如偈說:
若人滅衆惡,乃至無小罪,如是大德人,無願而不滿。
是人大智慧,世界中無惱,是故如此人,生死涅槃一。
複次,獨得菩薩無所畏故,如毗那婆那王經中說。菩薩獨得四無所畏,如先說。
﹝經﹞無數億劫說法巧出。
﹝論﹞不放逸等諸善根,自身好修。是諸菩薩,非一世、二、叁世,乃至無量阿僧祇劫集功德智慧。如偈說:
爲衆生故發大心,若有不敬而慢者,其罪甚大不可說,何況而複加惡者!
複次,是菩薩無數無量劫中,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生滅縛解中,自了了知諸法實相。有叁種解:聞解,義解,得解。種種說法門中,無所挂礙,皆得說法方便、智慧波羅蜜。是諸菩薩所說,如聖人語,皆應信受。如偈說:
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見。
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
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無聞亦無智,是名人身牛。
問曰:應言無數億劫巧說法,複何以言出?答曰:于無智人中,及弟子中說法易;若多聞利智善論議人中說法難。若小智法師,是中退縮;若大學多聞,問難中大膽欣豫,一切衆中有大威德。如天會經中偈說:
面目齒光明,普照于大會;映奪諸天光,種種皆不現。
以是故,名爲無數億劫巧說法中能得出。
《大智度論卷第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