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神造世界或者世界本來一切都是物質化,沒有靈性、神靈。往後呢,要是佛祖在我們這個時代來現身說法,也沒有幾個人能接受,因爲現代人迷信科學,唯物主義,或者說還是我們人類幼小時的兩大認識習慣,到我們今天這兩種唯心、唯物的認識觀還是很普遍,只是偏于唯物認識觀的更多了。這就是我們贊佛,佛是唯一給我們人類帶來正知見的人,爲千古聖賢,這是從知見上講。
而贊歎阿彌陀佛的偈子就不存在正知見的說法,這是因爲阿彌陀佛不是六道化身,佛祖是化身在我們六道裏面,和我們人一樣,阿彌陀佛雖然也是化身,但是他是佛界化身,佛界化身他已經都成就了。他所在的極樂世界的人民普遍都是佛法行持,就像一個大學校一樣,都上的一樣的課,都穿著學生服,他們就是逐步地往上走了,就不存在什麼正知見不正知見了,清一色的上一個課,等待多少年以後就畢業了。極樂世界雖然都所有成就,都上大學了,但是還是分一、二、叁、四、五,還得往上走,繼續加強生命自身的圓滿,還沒有完全圓滿,還得繼續往上走,但是不會退轉,因爲他們已經到了聖境了。
不像我們在六道裏面,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正知見是生命提升的關鍵。修行上說:“不怕破戒,就怕破見”。一時犯錯誤不要緊,只要指導思想沒有錯還有救。如果指導思想就錯了,就像叁惡道的衆生,不是說他不努力,但是他越努力,越走向反面,往下降,爲什麼?就是沒有正知見的原因。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佛是唯一給我們人間帶來了生命自我完善、自我解脫的方法,唯一,沒有第二個,釋迦牟尼佛祖是第一人。他第一個宣說,所以他是教主,生命自救的真理是他第一個發現的,或者說生命自救的方法是他第一個找到的,我們把他稱爲教主。
在釋迦牟尼佛同時代,與釋迦牟尼佛祖同樣境界的人,由于種種原因,比如由于願的原因,由于宿世的原因,他要是說法也許沒人聽,因爲沒有結善緣的原因,所以作不了教主。在佛之後,雖然不是聽佛所說的生命自救的法(法是客觀存在的規律)而覺悟,這種人叫辟支佛。他就獨處、獨修,知見也跟佛差不多,但是他只顧自己自救,不願宣說他所修的妙法,或者是他宣說也沒有人聽,這就是行願不到,結善緣不到。釋迦牟尼佛祖是福慧兩足尊,福就是廣結善緣,慧就是能夠獨處靜修,把理從深度上悟得很深、很透徹。從深度上悟必須要靜下來,同時他不執著于靜,還能夠動,能夠隨緣、隨衆,廣結善緣,廣爲大衆宣說妙法,動是福,靜是慧,福慧兩足尊,才能作教主。就像一個單位,或者一個國家坐第一把交椅的,作主席的,不一定是這個單位或者是這個國家最聰明的人,但是他因緣殊勝,他能夠從福慧、動靜兩個方面,內外兼修,才能夠作教主、作主席。
這就是通常我們說的佛祖是指釋迦牟尼佛教主,第一個給我們帶來真理。往後大多數都是聽聞他的正法,那就是佛弟子了,佛的學生。我們不厭其煩地強調這些,就是在《妙法華經》裏面,十方世界的大菩薩都來贊歎佛祖說《妙法蓮華經》,佛祖說法四十九年的本義,真正是想說這部經典。他之所以成爲教主,就是帶給我們生命自我完善與解脫的妙法的方法,而涵蓋整個妙法的經典就是《妙法蓮華經》。《般若經》是提升我們的認識,也就是說在一點一點地讓我們開悟。而本經是開權顯實,開示佛之知見,讓我們悟入佛知見,直接給我們傳法,我們悟透此經,可以說就是成佛的開始,我們繼續堅持就會成佛,這是毫無疑問的。
首先要有佛之知見,有了這樣的知見,生命提升就有了強有力的動力,能夠直線上升,生命的圓滿、自在與解脫就很快,甚至像龍女即身成佛。不管現在處在什麼程度,雖然起跑線很低,但是只要因緣殊勝,從《妙法蓮華經》悟入佛之知見,修行就很快。
是諸菩薩摩诃薩從初湧出。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于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
何謂小劫?從人壽十歲開始,每隔一百年,增加一歲,身高增一寸。這樣增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爲止(一增)。然後再向下減,也是每隔一百年,減去一歲,身高減一寸。減到人壽十歲爲止(一減),所謂“一增一減爲一劫”。
人壽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增減呢?智慧、悟性越高,靜悟,也就是人能夠靜的自控能力越強,靜的狀態越好,能夠安靜的時間越長,則壽命越長。能夠靜下來不是要強迫自己做,是要悟,靜悟,悟性越高的人靜的狀態越好,因而他的壽命就越長。身心是互相影響的,靜悟程度越高,身體越健康越長壽。
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衆。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衆謂如半日。
這些大衆們趕在佛陀時代,能夠親聆佛祖宣說妙法,那個場面的殊勝,五十小劫謂如半日。我有時候聽講座,也有這樣的感覺,一個小時好像十分鍾一樣就過去了,心裏體驗確實有這樣的感覺。這就是心裏專注,在那種入定或者是半入定狀態的時候,時間對我們的影響很小。這是佛祖當年說法的時候,大衆有這樣的感覺,五十小劫感覺好像半日一樣。這就說時間、空間其實都是一種虛妄的東西,都是人的意識虛造出的。
像現在寺院最有名的地方——方丈室,寺院裏除了大雄殿就是方丈室牌子挂得最高。方丈室最初的來曆,就是佛祖同時代的居士,叫維摩诘,此人修行定力非常好。在維摩經上有這樣的記載:維摩居士所住的小室,面積不過是長一丈寬一丈的一間小屋而已。可是能容納叁萬二千師子座。每個師子座,高達八萬由旬(一由旬等于四十裏)。一個方丈室,怎能容納這樣高大的叁萬二千師子座呢?這就是空間不像我們凡夫知見所見到的,這個量很死,限量限得很死。對于自主意識非常強聖賢之輩,空間對他們的局限、影響很小,也就是時空的局限,隨著我們意念的專注,強化我們的專注意識,時空對我們的局限都會變小,我們對時空的自主就會越來越強。
健康長壽,尤其是長壽,時間上對我們的局限,我們靜悟能力越強,壽命越長。相信大家在靜悟的功夫下,我們自然而然地盡享天年,像虛雲禅師一樣,一百二十歲,都不成問題。現代人沒有靜悟功夫,隨波逐流,四五十歲,時間對他們就緊迫了,身體不好,或者是這樣那樣的壓力,壓力就是自己製造的無形的在時空兩方面,收縮了自己生存的時空了,將自己局限在更小的有限的時空,所謂作繭自縛!壓力就是缺乏靜悟意識、缺乏靜悟功夫,自己製造出來的,完全沒必要,完全可以通過有限的方法消除。
爾時四衆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現在講講時間的問題。佛土、天界、人間甚至再往下叁惡道衆生,因空間的不同對時間的感受也不一樣。這是我們對時間的主觀感受。
在經上說:我們人最近的一層天是四天王天,四王天一晝夜的時間,等于人間五十年。忉利天一晝夜的時間,等于人間一百年。夜摩天一晝夜的時間,等于人間二百年。以此類推,每高一層天,時間加一倍計之。四王天的天人壽命爲五百歲。忉利天的天人壽命爲一千歲。夜摩天的天人壽命爲二千歲。以此類推,每高一層天,壽命加一倍計之。
我們在靜悟的時候,隨著靜悟程度的提升,我們確實能夠感受到,就在我們此生此世就能夠切身體悟感受到,靜悟,靜的境界,靜的狀態對于時間的感受不同。靜悟的功夫淺的,常說的四禅八定,定的境界在初禅天的時候,定的刹那間,出定已經後過了多少個小時了;定的程度、狀態更高一層,定的刹那間,外邊的世界過去的時間久更長了,就有這樣提升的體驗。那要是我們時時處處都能夠處在甚深禅定中,叁昧定,不管外在的時間再怎麼變遷,在定中都如如不動,時間對我們的影響很小。甚至我們能夠悟透《妙法蓮華經》裏面唯一真實,生命實相的時候,就是無量壽,時間對我們不起作用了,就是即身成就,當生成就。雖然也有百年到了的時候,當百年到了,很自然地放下我們這個由分子、細胞組成的有形之體,隨著我們長時間能夠意識自主、自控,住在生命的實相的狀態中,百年到來的時候,很自然地、很隨意地放下這個細胞組成的身體,脫身。要麼是光體,要麼是以意念爲體走向生命的更高階層。
這就我們诠釋定,看生命是否提升的唯一標識是定。定不是坐在那兒不動,動中也有靜,動中也有定。定是指超越動靜,動靜結合,才能夠悟到真正的叁昧定。對定的把握完全在悟,靜悟。 所以佛祖二十二年說般若,就是要提升我們的悟性,給我們悟一個量的體升。有了這樣一個悟的積累、基礎,到了《妙法蓮華經》,就是質上的提升,質上的轉變,直接提升到如來知見上。
這裏講到的對時間上的感知和維摩诘居士對空間上的不拘束,時空對生命的局限不斷地縮小。在如來的境界的上,受時空的局限很小,甚至是突破時空的局限。我們生命的不自在,不得解脫,不圓滿,就是時空的兩大局限,空間上我們不自在,時間上更是限得很死,分分秒秒我們都把它當作很真實的存在,實際上這就是迷信科學,自我作繭自縛。真正認識生命實相就能夠看透,像有些科學家,最有名的現代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說:“時間、空間都是人類的錯覺,不是真實存在”。就像人對直線的感知一樣,宇宙中有沒有絕對的直線?沒有。打個比方說我們沿著地球,我們自以爲很直的直線,但是隨著地球的自轉,他自然是彎曲的。這就是宇宙間沒有絕對的直線一樣,空間沒有絕對的量化,時間也是一樣,都是人的意識所産生的一種錯覺。所以佛祖說無常,是指人的意識是無常的,他說世間無常,因爲我們認識世間的意識是無常的;說虛幻不實,世間如幻如化,爲什麼?是因爲我們感知這個世界的意識本身就是虛幻不實的。用這樣的虛幻意識來主導認識事物肯定看不到事物的本源、本質,所以佛講要通過悟的方法,在定境中自然就能夠找到、把握最直接、有效地認識事物的方法。事物本源,主要是針對生命的本源,解決生命自身的根本問題,至于物質世界本源可有可無,世界是無盡的,要認識物質、宇宙本源沒有多大的意義。所以佛祖把認識事物本源主要放在認識生命本源上。
《《妙法蓮華經》淺釋—從地湧出品第十五(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