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什么神造世界或者世界本来一切都是物质化,没有灵性、神灵。往后呢,要是佛祖在我们这个时代来现身说法,也没有几个人能接受,因为现代人迷信科学,唯物主义,或者说还是我们人类幼小时的两大认识习惯,到我们今天这两种唯心、唯物的认识观还是很普遍,只是偏于唯物认识观的更多了。这就是我们赞佛,佛是唯一给我们人类带来正知见的人,为千古圣贤,这是从知见上讲。
而赞叹阿弥陀佛的偈子就不存在正知见的说法,这是因为阿弥陀佛不是六道化身,佛祖是化身在我们六道里面,和我们人一样,阿弥陀佛虽然也是化身,但是他是佛界化身,佛界化身他已经都成就了。他所在的极乐世界的人民普遍都是佛法行持,就像一个大学校一样,都上的一样的课,都穿着学生服,他们就是逐步地往上走了,就不存在什么正知见不正知见了,清一色的上一个课,等待多少年以后就毕业了。极乐世界虽然都所有成就,都上大学了,但是还是分一、二、三、四、五,还得往上走,继续加强生命自身的圆满,还没有完全圆满,还得继续往上走,但是不会退转,因为他们已经到了圣境了。
不像我们在六道里面,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正知见是生命提升的关键。修行上说:“不怕破戒,就怕破见”。一时犯错误不要紧,只要指导思想没有错还有救。如果指导思想就错了,就像三恶道的众生,不是说他不努力,但是他越努力,越走向反面,往下降,为什么?就是没有正知见的原因。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佛是唯一给我们人间带来了生命自我完善、自我解脱的方法,唯一,没有第二个,释迦牟尼佛祖是第一人。他第一个宣说,所以他是教主,生命自救的真理是他第一个发现的,或者说生命自救的方法是他第一个找到的,我们把他称为教主。
在释迦牟尼佛同时代,与释迦牟尼佛祖同样境界的人,由于种种原因,比如由于愿的原因,由于宿世的原因,他要是说法也许没人听,因为没有结善缘的原因,所以作不了教主。在佛之后,虽然不是听佛所说的生命自救的法(法是客观存在的规律)而觉悟,这种人叫辟支佛。他就独处、独修,知见也跟佛差不多,但是他只顾自己自救,不愿宣说他所修的妙法,或者是他宣说也没有人听,这就是行愿不到,结善缘不到。释迦牟尼佛祖是福慧两足尊,福就是广结善缘,慧就是能够独处静修,把理从深度上悟得很深、很透彻。从深度上悟必须要静下来,同时他不执着于静,还能够动,能够随缘、随众,广结善缘,广为大众宣说妙法,动是福,静是慧,福慧两足尊,才能作教主。就像一个单位,或者一个国家坐第一把交椅的,作主席的,不一定是这个单位或者是这个国家最聪明的人,但是他因缘殊胜,他能够从福慧、动静两个方面,内外兼修,才能够作教主、作主席。
这就是通常我们说的佛祖是指释迦牟尼佛教主,第一个给我们带来真理。往后大多数都是听闻他的正法,那就是佛弟子了,佛的学生。我们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些,就是在《妙法华经》里面,十方世界的大菩萨都来赞叹佛祖说《妙法莲华经》,佛祖说法四十九年的本义,真正是想说这部经典。他之所以成为教主,就是带给我们生命自我完善与解脱的妙法的方法,而涵盖整个妙法的经典就是《妙法莲华经》。《般若经》是提升我们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一点一点地让我们开悟。而本经是开权显实,开示佛之知见,让我们悟入佛知见,直接给我们传法,我们悟透此经,可以说就是成佛的开始,我们继续坚持就会成佛,这是毫无疑问的。
首先要有佛之知见,有了这样的知见,生命提升就有了强有力的动力,能够直线上升,生命的圆满、自在与解脱就很快,甚至像龙女即身成佛。不管现在处在什么程度,虽然起跑线很低,但是只要因缘殊胜,从《妙法莲华经》悟入佛之知见,修行就很快。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
何谓小劫?从人寿十岁开始,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身高增一寸。这样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为止(一增)。然后再向下减,也是每隔一百年,减去一岁,身高减一寸。减到人寿十岁为止(一减),所谓“一增一减为一劫”。
人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增减呢?智慧、悟性越高,静悟,也就是人能够静的自控能力越强,静的状态越好,能够安静的时间越长,则寿命越长。能够静下来不是要强迫自己做,是要悟,静悟,悟性越高的人静的状态越好,因而他的寿命就越长。身心是互相影响的,静悟程度越高,身体越健康越长寿。
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这些大众们赶在佛陀时代,能够亲聆佛祖宣说妙法,那个场面的殊胜,五十小劫谓如半日。我有时候听讲座,也有这样的感觉,一个小时好像十分钟一样就过去了,心里体验确实有这样的感觉。这就是心里专注,在那种入定或者是半入定状态的时候,时间对我们的影响很小。这是佛祖当年说法的时候,大众有这样的感觉,五十小劫感觉好像半日一样。这就说时间、空间其实都是一种虚妄的东西,都是人的意识虚造出的。
像现在寺院最有名的地方——方丈室,寺院里除了大雄殿就是方丈室牌子挂得最高。方丈室最初的来历,就是佛祖同时代的居士,叫维摩诘,此人修行定力非常好。在维摩经上有这样的记载:维摩居士所住的小室,面积不过是长一丈宽一丈的一间小屋而已。可是能容纳三万二千师子座。每个师子座,高达八万由旬(一由旬等于四十里)。一个方丈室,怎能容纳这样高大的三万二千师子座呢?这就是空间不像我们凡夫知见所见到的,这个量很死,限量限得很死。对于自主意识非常强圣贤之辈,空间对他们的局限、影响很小,也就是时空的局限,随着我们意念的专注,强化我们的专注意识,时空对我们的局限都会变小,我们对时空的自主就会越来越强。
健康长寿,尤其是长寿,时间上对我们的局限,我们静悟能力越强,寿命越长。相信大家在静悟的功夫下,我们自然而然地尽享天年,像虚云禅师一样,一百二十岁,都不成问题。现代人没有静悟功夫,随波逐流,四五十岁,时间对他们就紧迫了,身体不好,或者是这样那样的压力,压力就是自己制造的无形的在时空两方面,收缩了自己生存的时空了,将自己局限在更小的有限的时空,所谓作茧自缚!压力就是缺乏静悟意识、缺乏静悟功夫,自己制造出来的,完全没必要,完全可以通过有限的方法消除。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现在讲讲时间的问题。佛土、天界、人间甚至再往下三恶道众生,因空间的不同对时间的感受也不一样。这是我们对时间的主观感受。
在经上说:我们人最近的一层天是四天王天,四王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人间五十年。忉利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人间一百年。夜摩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人间二百年。以此类推,每高一层天,时间加一倍计之。四王天的天人寿命为五百岁。忉利天的天人寿命为一千岁。夜摩天的天人寿命为二千岁。以此类推,每高一层天,寿命加一倍计之。
我们在静悟的时候,随着静悟程度的提升,我们确实能够感受到,就在我们此生此世就能够切身体悟感受到,静悟,静的境界,静的状态对于时间的感受不同。静悟的功夫浅的,常说的四禅八定,定的境界在初禅天的时候,定的刹那间,出定已经后过了多少个小时了;定的程度、状态更高一层,定的刹那间,外边的世界过去的时间久更长了,就有这样提升的体验。那要是我们时时处处都能够处在甚深禅定中,三昧定,不管外在的时间再怎么变迁,在定中都如如不动,时间对我们的影响很小。甚至我们能够悟透《妙法莲华经》里面唯一真实,生命实相的时候,就是无量寿,时间对我们不起作用了,就是即身成就,当生成就。虽然也有百年到了的时候,当百年到了,很自然地放下我们这个由分子、细胞组成的有形之体,随着我们长时间能够意识自主、自控,住在生命的实相的状态中,百年到来的时候,很自然地、很随意地放下这个细胞组成的身体,脱身。要么是光体,要么是以意念为体走向生命的更高阶层。
这就我们诠释定,看生命是否提升的唯一标识是定。定不是坐在那儿不动,动中也有静,动中也有定。定是指超越动静,动静结合,才能够悟到真正的三昧定。对定的把握完全在悟,静悟。 所以佛祖二十二年说般若,就是要提升我们的悟性,给我们悟一个量的体升。有了这样一个悟的积累、基础,到了《妙法莲华经》,就是质上的提升,质上的转变,直接提升到如来知见上。
这里讲到的对时间上的感知和维摩诘居士对空间上的不拘束,时空对生命的局限不断地缩小。在如来的境界的上,受时空的局限很小,甚至是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生命的不自在,不得解脱,不圆满,就是时空的两大局限,空间上我们不自在,时间上更是限得很死,分分秒秒我们都把它当作很真实的存在,实际上这就是迷信科学,自我作茧自缚。真正认识生命实相就能够看透,像有些科学家,最有名的现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说:“时间、空间都是人类的错觉,不是真实存在”。就像人对直线的感知一样,宇宙中有没有绝对的直线?没有。打个比方说我们沿着地球,我们自以为很直的直线,但是随着地球的自转,他自然是弯曲的。这就是宇宙间没有绝对的直线一样,空间没有绝对的量化,时间也是一样,都是人的意识所产生的一种错觉。所以佛祖说无常,是指人的意识是无常的,他说世间无常,因为我们认识世间的意识是无常的;说虚幻不实,世间如幻如化,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意识本身就是虚幻不实的。用这样的虚幻意识来主导认识事物肯定看不到事物的本源、本质,所以佛讲要通过悟的方法,在定境中自然就能够找到、把握最直接、有效地认识事物的方法。事物本源,主要是针对生命的本源,解决生命自身的根本问题,至于物质世界本源可有可无,世界是无尽的,要认识物质、宇宙本源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佛祖把认识事物本源主要放在认识生命本源上。
《《妙法莲华经》浅释—从地涌出品第十五(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