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P2

  ..續本文上一頁佛的經典,就體現在這裏。

  

我們接下來看羅睺羅的授記概況:

  

爾時佛告羅睺羅,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常爲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亦爲此佛而作長子。過是已後,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是羅睺羅之所以得授記的因緣,因爲他發願給無量的諸佛作長子,因緣很不一般。他將來成佛也是要經過多生累劫的修習,積功累德,才能夠最後成佛。他成佛的條件是: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常爲諸佛而作長子。我們常說修行就是不斷地堅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簡稱“上求下化”。單方面都不成,只上求佛道,沒有下化衆生,也不究竟。通俗地說在自己修行的同時,也要帶動、影響周圍的人一起修行,這才是勝因,將來才能得佛勝果。

  

羅睺羅的佛名叫“蹈七寶華如來”,國土也非常莊嚴,壽命的劫數跟前面“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一樣,都是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正法、像法住世也是非常長,跟壽命一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爲太子時,羅睺爲長子,我今成佛道,受法爲法子,

  

佛祖沒有成佛之前,羅睺羅是他的長子,佛祖成佛後,羅睺羅是他的法子。

  

于未來世中,見無量億佛,皆爲其長子,一心求佛道。

  

羅睺羅密行,惟我能知之,現爲我長子,以示諸衆生。

  

無量億千萬,功德不可數,安住于佛法,以求無上道。

  

羅睺羅的特點是這樣的,這是他因地的願力。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否。唯然,已見。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于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這是世尊對二千學無學人,給他們集體授記,他們將來要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而後成佛,號曰寶相如來。這二千人,雖然其中也有無學之人,但主要是有學的聲聞弟子,有學位的聲聞弟子。有學、無學後來就叫作有學位,無學位。“學位”,我們現代漢語裏的名詞“學位”最早就是出自《法華經》的有學、無學。在《法華經》裏面也沒有學位的“位”字,後來的大德祖師解釋《法華經》的時候,他們就加了學位,有學位,無學位。學位就是學曆,這樣的概念。

  

爾時世尊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今于我前住,悉皆與授記,未來當成佛。

  

所供養諸佛,如上說塵數,護持其法藏,後當成正覺。

  

各于十方國,悉同一名號,俱時坐道場,以證無上慧,

  

皆名爲寶相。國土及弟子,正法與像法,悉等無有異。

  

鹹以諸神通,度十方衆生,名聞普周遍,漸入于涅槃。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踴躍,而說偈言:

  

世尊慧燈明,我聞授記音,心歡喜充滿,如甘露見灌。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大致內容就這些,這一品主要是佛祖給他的常隨弟子,處在有學位的聲聞弟子授記,以及給他們授記的殊勝因緣和他們成佛的種種殊勝的狀況。我們讀這一品主要來認識有學、無學這兩個概念,以及有學位的聲聞弟子也能夠授記成佛,因爲他們的宿因,雖然目前他們的成就非常低,但是他們的宿緣很殊勝、很特別,這是講宿緣的重要。這一品今天就這裏。大家有什麼疑惑的地方我們提出來繼續參悟。

  

  

居士:阿難、羅睺羅爲什麼要求佛授記?

  

師父:阿難、羅睺羅看到前面好幾品中,佛給大乘菩薩,給無學人將來授記成佛,佛名叫什麼,國土如何的莊嚴,劫名如何的殊勝,正法像法住世如何殊勝。阿難、羅睺羅是佛的常隨弟子,跟隨佛的時間比那些大乘無學菩薩的時間要長,從眼前的資曆來講,比那些無學人更有資曆。求授記就是想知道現在修的怎麼樣了,將來又能修到什麼程度,他有這樣一個想法。其他的二千聲聞弟子看到跟他們一樣的聲聞弟子阿難蒙佛授記,他們也想知道將來什麼時候才能夠達到究竟圓滿的果位,也就是成佛。

  

我們也是,我們說凡是如理修學佛法,修一分就得一分,再具體一點說:斷一分無明,就證一分法身。這是很實際的,有耕耘就有收獲,如是因,如是果,我們有所修,就有所得。尤其是我們有緣能夠參悟《妙法蓮華經》的衆生,現在的因緣就很殊勝了,要不然就很難堅持參悟《妙法蓮華經》,更殊勝的是將來的成果,因爲《妙法蓮華經》曆來就被奉爲是成佛的經典,一是因爲在這部經典裏面,佛弟子都一一授記成佛;二是這部經典主要講“會叁歸一”,不管聲聞乘、還是菩薩乘,最後都歸爲佛乘,佛祖的妙法只有一個。像聲聞、羅漢、菩薩乘是佛之法,佛之法是佛的方便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法,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法華經》的義理就是講“叁歸一”,這的“叁歸一”是教理上的,義理上。“會叁歸一”,就是如何真正明了什麼是佛法,既然明了什麼是佛法就具備了成佛的理論,也就是悟到什麼是佛之妙法,有這樣義理上的究竟,這就離成佛不遠了。接下來就像二千學人一樣,雖然佛授記他們成佛,但是他們要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這個時間很長。我們說凡是學習《妙法蓮華經》的道場,都是靈山的分會場,我們就如同在靈山會上聽佛祖說法一樣,等學完這部經典,以後繼續不斷地參悟這部經典,也等于佛祖給我們授記,我們將來肯定都能夠成佛,只不過我們經曆的時間要多一些。相同的都是授記,不同的是阿難只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而後來的二千人是要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時間上就不是同一個概念。

  

我們也不要把授記太玄秘化,用我們今天的白話授記就是對現有修行的肯定,對未來修行的展望、鼓勵。凡是如理修學之人都可以得佛授記,將來成佛。我們是不是也是這二千衆的一員,或者至少是他們的法眷,凡是《妙法蓮華經》義理所到之處,都是靈山分會場,學這部經典的衆生都是佛祖直系的法眷,都是佛的親傳弟子,我們都能夠得到佛的授記。

  

  

小結

  

什麼是妙法?他妙在超越時空局限,打破時空的局限來悟妙法,才能契入妙法。否則的話,永遠突不破有學位而達到無學位,總在知識層面,在這些有限的文字、經典裏面思維、突不破、依文解義的話,那就很難有所超越,很難從教理上升到教法。

  

我們不是就這麼讀讀經典,經典是經典,我們是我們,兩不相幹,不是這樣子的。通過參悟這部經典,把自己融入到經典裏面去,境界高就是“無學位”,境界低就是“有學位”,都是集體授記,不是靈山總會場,當面單獨授記的,後來的都是集體授記。淨空法師的皈依法就是他的弟子都是同一個法名,將來同到一個世界去,他的皈依衆太多了,很多弟子不是直接授皈依,有很多是間接的。就像我們想見佛,我們見不到怎麼辦?佛祖有一個總授記。這個就是超時空的、異地的、異時的。

  

錯過佛祖那個時代,我們的位置就應該在二千多學無學人中,“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于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這是異時、異地的授記,是佛祖的方便說,但是要確信《妙法蓮華經》義理所在之處,確實就像聽佛祖親自說法一樣,我們要有這樣的歡喜。因爲分會場與主會場的精神是一致的,理法是不二的,有這樣一種關系。這既是學妙法的方式、途徑,也是我們要如實思維、如此思維,要具備這樣一種參悟妙法的思維方式,妙在他能夠突破時空局限。

  

愛因斯坦他所發現的相對論,據說最初是受佛經的影響,我們在佛經裏面,相對論的理念非常濃厚,相對論主要是時空的相對性,就我們剛才說的時間跟空間不是那麼固定的,一分一秒來計算時間,一公裏二公裏來計算空間,時空是一個相對的。《妙法蓮華經》就是要我們突破時空局限,時空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意識,當我們的意識處在第六意識——分別識的時候,時空俨然存在,時間一分一秒,空間一尺二尺這樣可以丈量的,當第六意識分別識上升到平等識第七識、第八識大圓鏡智的時候,時空這個概念就合二爲一了。

  

我們再往後學,《妙法蓮華經》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一念千載,千載一念”,這個“念”不是第六意識分別識的念,是我們處在大圓鏡智——第八識的狀態下,一念一千年,一千年是一念。空間上,就像西遊記裏面的孫悟空一樣,一個念頭十萬八千裏,突破空間上的局限,一個念頭十萬八千裏,不是第六意識的一念,至少是第八識,也就說本體不動,第八識本來就是無限時空,突破時空的有限,超出了時空的相對。

  

我們說相對論處處都是相對,就像我們“叁歸一”一樣,萬事萬物處處都有叁而一的規律。相對也是,事事物物都有相對,但那是小概念的相對,大概念的相對是指時空的相對,我們通過參悟妙法就能夠突破時空的局限,走出相對達到絕對境界。絕對境界就是菩提與煩惱不二,生死不二。生死是一個,煩惱與解脫自在是一個,是一體的,唯一絕對的境界。這是通過《妙法蓮華經》形象的語言,上升到抽象的、相對、絕對的義理上,再回過頭來用相對、絕對的最高境界的義理、妙法來看實實在在的阿難,羅睺羅,有學無學二千人,甚至再到我們的分會場,我們現前每一位,要放在無限的時空來看,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是非常不可思議。形象語言是一個高深語言,《妙法蓮華經》表面上讀起來很簡單,就那麼簡單的幾個小故事,但其背後的義理是非常微妙究竟,不可思議,我們不能小看他。

  

剛才的這兩個概念很重要,一個是“叁歸”,一個是“相對”,爲什麼要叁歸?一個是歸納總結,找到我們所需要的。爲什麼要學習相對?是爲了要走出相對,突破相對,上升到絕對境界上。我們平時要多體悟,否則我們的智慧從哪兒得呢?佛祖可不是一個迷信家,佛祖是大智慧之人,佛法是智慧的,我們千萬別把佛法單一化、簡單化。

  

相對論都出自佛經,當年愛因斯坦讀佛經就深受啓發,對他後來的思想研究啓發很大。近代的物理學家楊振甯,對佛經裏面的相對法領悟的很好,曾經給一個佛教刊物題詞:悟與不悟相同。而愛因斯坦對佛教的說法是:如果說有哪一個宗教可以應對于現代科學要求的話,那一定是佛教。愛因斯坦爲什麼可以顛覆前人的研究成果?比如牛頓的研究成果。據說是古典物理學家牛頓始終處在中世紀的西方宗教文化——基督教非常普及的時代,根本從來就沒接觸過佛法,所以他的思想就很受局限。而後來愛因斯坦就有機會接觸到佛法,受到佛法相對思想的影響,從物理學的角度他提出了相對論,但實際上這個理念還不是他一個人的智慧成果,前人早就有這種理念了,他只不過通過科學作了一個論證。凡是真理的東西,他原本就是存在的,愛因斯坦去發現、去論證了他存在的科學性,用數字量化來說明論證。這個理念最初不是他一個人的智慧成果,跟前人、佛祖的相對妙法都有很大的關系,他受佛法的啓發,在科學上有所成。

  

我們倒不一定要人人都像愛因斯坦進行科學研究,但相對法普遍適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叁歸法和相對法,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普遍適用,認知到這一點,掌握這種方法,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充滿智慧。學法就是要學法的實用性,能夠幫助我們思考一些問題,解釋一些問題,解決現實問題。

  

我們今天就到這兒,大家要常思維:叁歸法和相對論,我們下一次要具體的分析叁歸法和相對論如何體現在生活的細節上,爲什麼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來一個具體的事例分析。

  

  

《《妙法蓮華經》淺釋—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