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的经典,就体现在这里。
我们接下来看罗睺罗的授记概况:
尔时佛告罗睺罗,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蹈七宝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供养十世界微尘等数诸佛如来,常为诸佛而作长子,犹如今也。是蹈七宝华佛,国土庄严,寿命劫数,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无异,亦为此佛而作长子。过是已后,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罗睺罗之所以得授记的因缘,因为他发愿给无量的诸佛作长子,因缘很不一般。他将来成佛也是要经过多生累劫的修习,积功累德,才能够最后成佛。他成佛的条件是:供养十世界微尘等数诸佛如来,常为诸佛而作长子。我们常说修行就是不断地坚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简称“上求下化”。单方面都不成,只上求佛道,没有下化众生,也不究竟。通俗地说在自己修行的同时,也要带动、影响周围的人一起修行,这才是胜因,将来才能得佛胜果。
罗睺罗的佛名叫“蹈七宝华如来”,国土也非常庄严,寿命的劫数跟前面“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一样,都是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正法、像法住世也是非常长,跟寿命一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为太子时,罗睺为长子,我今成佛道,受法为法子,
佛祖没有成佛之前,罗睺罗是他的长子,佛祖成佛后,罗睺罗是他的法子。
于未来世中,见无量亿佛,皆为其长子,一心求佛道。
罗睺罗密行,惟我能知之,现为我长子,以示诸众生。
无量亿千万,功德不可数,安住于佛法,以求无上道。
罗睺罗的特点是这样的,这是他因地的愿力。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其意柔软,寂然清净,一心观佛。佛告阿难,汝见是学无学二千人否。唯然,已见。阿难,是诸人等,当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恭敬、尊重,护持法藏。末后、同时于十方国,各得成佛,皆同一号,名曰宝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寿命一劫。国土庄严,声闻、菩萨、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这是世尊对二千学无学人,给他们集体授记,他们将来要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恭敬、尊重,护持法藏,而后成佛,号曰宝相如来。这二千人,虽然其中也有无学之人,但主要是有学的声闻弟子,有学位的声闻弟子。有学、无学后来就叫作有学位,无学位。“学位”,我们现代汉语里的名词“学位”最早就是出自《法华经》的有学、无学。在《法华经》里面也没有学位的“位”字,后来的大德祖师解释《法华经》的时候,他们就加了学位,有学位,无学位。学位就是学历,这样的概念。
尔时世尊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二千声闻,今于我前住,悉皆与授记,未来当成佛。
所供养诸佛,如上说尘数,护持其法藏,后当成正觉。
各于十方国,悉同一名号,俱时坐道场,以证无上慧,
皆名为宝相。国土及弟子,正法与像法,悉等无有异。
咸以诸神通,度十方众生,名闻普周遍,渐入于涅槃。
尔时学无学二千人,闻佛授记,欢喜踊跃,而说偈言:
世尊慧灯明,我闻授记音,心欢喜充满,如甘露见灌。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大致内容就这些,这一品主要是佛祖给他的常随弟子,处在有学位的声闻弟子授记,以及给他们授记的殊胜因缘和他们成佛的种种殊胜的状况。我们读这一品主要来认识有学、无学这两个概念,以及有学位的声闻弟子也能够授记成佛,因为他们的宿因,虽然目前他们的成就非常低,但是他们的宿缘很殊胜、很特别,这是讲宿缘的重要。这一品今天就这里。大家有什么疑惑的地方我们提出来继续参悟。
居士:阿难、罗睺罗为什么要求佛授记?
师父:阿难、罗睺罗看到前面好几品中,佛给大乘菩萨,给无学人将来授记成佛,佛名叫什么,国土如何的庄严,劫名如何的殊胜,正法像法住世如何殊胜。阿难、罗睺罗是佛的常随弟子,跟随佛的时间比那些大乘无学菩萨的时间要长,从眼前的资历来讲,比那些无学人更有资历。求授记就是想知道现在修的怎么样了,将来又能修到什么程度,他有这样一个想法。其他的二千声闻弟子看到跟他们一样的声闻弟子阿难蒙佛授记,他们也想知道将来什么时候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的果位,也就是成佛。
我们也是,我们说凡是如理修学佛法,修一分就得一分,再具体一点说:断一分无明,就证一分法身。这是很实际的,有耕耘就有收获,如是因,如是果,我们有所修,就有所得。尤其是我们有缘能够参悟《妙法莲华经》的众生,现在的因缘就很殊胜了,要不然就很难坚持参悟《妙法莲华经》,更殊胜的是将来的成果,因为《妙法莲华经》历来就被奉为是成佛的经典,一是因为在这部经典里面,佛弟子都一一授记成佛;二是这部经典主要讲“会三归一”,不管声闻乘、还是菩萨乘,最后都归为佛乘,佛祖的妙法只有一个。像声闻、罗汉、菩萨乘是佛之法,佛之法是佛的方便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法,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法华经》的义理就是讲“三归一”,这的“三归一”是教理上的,义理上。“会三归一”,就是如何真正明了什么是佛法,既然明了什么是佛法就具备了成佛的理论,也就是悟到什么是佛之妙法,有这样义理上的究竟,这就离成佛不远了。接下来就像二千学人一样,虽然佛授记他们成佛,但是他们要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这个时间很长。我们说凡是学习《妙法莲华经》的道场,都是灵山的分会场,我们就如同在灵山会上听佛祖说法一样,等学完这部经典,以后继续不断地参悟这部经典,也等于佛祖给我们授记,我们将来肯定都能够成佛,只不过我们经历的时间要多一些。相同的都是授记,不同的是阿难只供养“六十二亿诸佛”,而后来的二千人是要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时间上就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们也不要把授记太玄秘化,用我们今天的白话授记就是对现有修行的肯定,对未来修行的展望、鼓励。凡是如理修学之人都可以得佛授记,将来成佛。我们是不是也是这二千众的一员,或者至少是他们的法眷,凡是《妙法莲华经》义理所到之处,都是灵山分会场,学这部经典的众生都是佛祖直系的法眷,都是佛的亲传弟子,我们都能够得到佛的授记。
小结
什么是妙法?他妙在超越时空局限,打破时空的局限来悟妙法,才能契入妙法。否则的话,永远突不破有学位而达到无学位,总在知识层面,在这些有限的文字、经典里面思维、突不破、依文解义的话,那就很难有所超越,很难从教理上升到教法。
我们不是就这么读读经典,经典是经典,我们是我们,两不相干,不是这样子的。通过参悟这部经典,把自己融入到经典里面去,境界高就是“无学位”,境界低就是“有学位”,都是集体授记,不是灵山总会场,当面单独授记的,后来的都是集体授记。净空法师的皈依法就是他的弟子都是同一个法名,将来同到一个世界去,他的皈依众太多了,很多弟子不是直接授皈依,有很多是间接的。就像我们想见佛,我们见不到怎么办?佛祖有一个总授记。这个就是超时空的、异地的、异时的。
错过佛祖那个时代,我们的位置就应该在二千多学无学人中,“当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恭敬、尊重,护持法藏。末后、同时于十方国、各得成佛,皆同一号,名曰宝相如来”。这是异时、异地的授记,是佛祖的方便说,但是要确信《妙法莲华经》义理所在之处,确实就像听佛祖亲自说法一样,我们要有这样的欢喜。因为分会场与主会场的精神是一致的,理法是不二的,有这样一种关系。这既是学妙法的方式、途径,也是我们要如实思维、如此思维,要具备这样一种参悟妙法的思维方式,妙在他能够突破时空局限。
爱因斯坦他所发现的相对论,据说最初是受佛经的影响,我们在佛经里面,相对论的理念非常浓厚,相对论主要是时空的相对性,就我们刚才说的时间跟空间不是那么固定的,一分一秒来计算时间,一公里二公里来计算空间,时空是一个相对的。《妙法莲华经》就是要我们突破时空局限,时空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识,当我们的意识处在第六意识——分别识的时候,时空俨然存在,时间一分一秒,空间一尺二尺这样可以丈量的,当第六意识分别识上升到平等识第七识、第八识大圆镜智的时候,时空这个概念就合二为一了。
我们再往后学,《妙法莲华经》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念千载,千载一念”,这个“念”不是第六意识分别识的念,是我们处在大圆镜智——第八识的状态下,一念一千年,一千年是一念。空间上,就像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一样,一个念头十万八千里,突破空间上的局限,一个念头十万八千里,不是第六意识的一念,至少是第八识,也就说本体不动,第八识本来就是无限时空,突破时空的有限,超出了时空的相对。
我们说相对论处处都是相对,就像我们“三归一”一样,万事万物处处都有三而一的规律。相对也是,事事物物都有相对,但那是小概念的相对,大概念的相对是指时空的相对,我们通过参悟妙法就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走出相对达到绝对境界。绝对境界就是菩提与烦恼不二,生死不二。生死是一个,烦恼与解脱自在是一个,是一体的,唯一绝对的境界。这是通过《妙法莲华经》形象的语言,上升到抽象的、相对、绝对的义理上,再回过头来用相对、绝对的最高境界的义理、妙法来看实实在在的阿难,罗睺罗,有学无学二千人,甚至再到我们的分会场,我们现前每一位,要放在无限的时空来看,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是非常不可思议。形象语言是一个高深语言,《妙法莲华经》表面上读起来很简单,就那么简单的几个小故事,但其背后的义理是非常微妙究竟,不可思议,我们不能小看他。
刚才的这两个概念很重要,一个是“三归”,一个是“相对”,为什么要三归?一个是归纳总结,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要学习相对?是为了要走出相对,突破相对,上升到绝对境界上。我们平时要多体悟,否则我们的智慧从哪儿得呢?佛祖可不是一个迷信家,佛祖是大智慧之人,佛法是智慧的,我们千万别把佛法单一化、简单化。
相对论都出自佛经,当年爱因斯坦读佛经就深受启发,对他后来的思想研究启发很大。近代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对佛经里面的相对法领悟的很好,曾经给一个佛教刊物题词:悟与不悟相同。而爱因斯坦对佛教的说法是:如果说有哪一个宗教可以应对于现代科学要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爱因斯坦为什么可以颠覆前人的研究成果?比如牛顿的研究成果。据说是古典物理学家牛顿始终处在中世纪的西方宗教文化——基督教非常普及的时代,根本从来就没接触过佛法,所以他的思想就很受局限。而后来爱因斯坦就有机会接触到佛法,受到佛法相对思想的影响,从物理学的角度他提出了相对论,但实际上这个理念还不是他一个人的智慧成果,前人早就有这种理念了,他只不过通过科学作了一个论证。凡是真理的东西,他原本就是存在的,爱因斯坦去发现、去论证了他存在的科学性,用数字量化来说明论证。这个理念最初不是他一个人的智慧成果,跟前人、佛祖的相对妙法都有很大的关系,他受佛法的启发,在科学上有所成。
我们倒不一定要人人都像爱因斯坦进行科学研究,但相对法普遍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三归法和相对法,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普遍适用,认知到这一点,掌握这种方法,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充满智慧。学法就是要学法的实用性,能够帮助我们思考一些问题,解释一些问题,解决现实问题。
我们今天就到这儿,大家要常思维:三归法和相对论,我们下一次要具体的分析三归法和相对论如何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上,为什么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来一个具体的事例分析。
《《妙法莲华经》浅释—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