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藥草喻品第五

  

《妙法蓮華經》淺釋—藥草喻品第五

  

主講:法聞法師(北京廣濟寺)

  

2010 年01 月26 日 北京茶緣茶城洮硯館

  

這一品的大意是佛應上首弟子,大家熟悉的以摩诃迦葉爲首的四位弟子所問,以叁草二木將人乘、天乘二乘譬喻爲大中小藥草;將上根、下根菩薩喻爲大樹和小樹;將佛的平等智慧譬喻爲一味之雨,叁千大千世界的大小長短種種的草木,皆悉受這一味之雨而潤澤成長,如同佛一相一味之法平等利益一切衆生。

  

《妙法蓮華經》就是以形象語言,以講故事的形式,以譬喻比喻很形象的形式來開顯、來展示佛祖的第一義谛、大乘法、無上妙法。在前幾品中,我們說過佛法就是佛法,不分大乘小乘,也沒有什麼方便說究竟說,這些都是佛祖爲了給衆生一個臺階上,讓我們逐步地認識到佛的本意,認識到真正的佛法是什麼。給我們一個臺階,什麼人天乘、大小乘,羅漢聲聞菩薩乘,有叁乘、甚至有五乘,這些都是給我們一個臺階上,而在最後,上了臺階到達了頂端以後,才認識到原來佛法就是佛法,他不分大小乘,不分方便說究竟說,這就是《妙法蓮華經》要開示給我們衆生的。

  

因爲是無上妙法,佛祖就用他最平實最淺顯的講故事、打比喻的這種形式,用形象語言來給我們開顯真正的佛法。這一品——藥草喻品,顧名思義,以藥草譬喻人天乘,以樹譬喻菩薩乘,以雨譬喻真正的佛乘、佛法。這個比喻非常的形象,整篇經文說的很周詳,裏面有好幾個比喻。我們多讀幾遍,能讀叁遍以上,你就會對經文所說的大意完全明了。

  

下面我就與大家一起,來認識幾個在這一品裏面所出現的法相,就是佛經獨有的語言,也就是名詞解釋。這一品裏面第一段,佛的十種德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所有佛通用的十個名號,我們在前面幾品早就認識了,凡證得佛的果位都具備這十種德行。有時候我們把佛也稱爲如來,稱如來的比較多,不懂這個詞他認爲如來佛具體指的是某一尊佛,其實不是。如來是所有佛的通稱,所有佛的德號都可以稱如來。爲什麼叫如來?如其所來,或者兩句話說: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或者用禅宗的話來解釋,如其本來,原本如此,靈性衆生福德智慧原本具備,不需要向外邊去求的,外邊求來的,不是自己的,也不屬于自己,從外邊得來的都不真實,原本真實的是本有的、本具的,最初的是最真實的,這就是如來的意思。下面“應供”,是說佛證得福德智慧圓滿,是人天的老師,一切聖賢的老師,就應當受到尊重和供養、奉侍。“正遍知”,就是如來的智慧遍知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原理,從體、到相、到用,如來都是一一盡知。“明行足”,是佛德能的一種體現。“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十個德號。我們一般稱佛、世尊或者如來比較多,在有的經典裏或者在有的詩人寫詩的時候,爲了用詞上的需要,稱佛祖也會稱無上士、天人師。

  

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

  

這就是如來出現于世,在世間所要做的事,具體說就是讓衆生未度者令度。“度”在佛經裏面用的頻率很高,每一部經典裏面幾乎都能看到“度”這個字,最常用的詞大家都熟知的—“普度衆生”。這個度我們怎麼理解呢?一般通俗的解釋,通“渡”,最初的含義是船渡、渡口,乘船從此岸到彼岸,這也是一個形容詞。我們現在漢語加了“氵”,但在佛經裏面沒有“氵”,古漢語裏有沒有“氵”是相通的,他的本意就是渡船的意思。佛經裏面引用度就是從煩惱此岸,通過法船,就是佛祖開示給我們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通過佛法的船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解脫圓滿的彼岸。完整一點說,應該是:從煩惱、缺憾,缺憾也是一種煩惱,但應該從煩惱裏面摘出來單講更好一些,從種種煩惱、缺失、遺憾的此岸度到解脫圓滿的彼岸。度是這個意思,這是最通俗、最形象的一種說法。比喻說法形象,但是表述的比較籠統、抽象,更具體一點說,度就是度化、轉化的意思。後來解經的祖師把度換了一個詞,用“轉”這個字,“度煩惱成菩提”,最早是這樣,但後來就成了“轉煩惱成菩提”,這是受禅宗解經的影響,禅宗的祖師解經最直接,就用“轉”了,其實“度”具體一點說就是“轉”的意思,有的祖師還用“化”,轉化,“化”不需要更多的時間過程,當下完成。把煩惱當下轉化爲菩提,把生死當下轉化爲涅槃,把苦當下轉化爲樂,生滅之苦轉化爲涅槃之樂。

  

“未解者令解”,解什麼?解世間法、佛法的意趣、道理,從理論上明白。“未安者令安”,安,我們說理得才能心安,明白了道理才能夠安心,悟到一定程度,到達一定境界才能夠安。佛法講的安樂的境界都是需要在解理的基礎上,要理論來支撐境界。佛法在具體的修持上分爲兩大塊,首先是基礎佛理,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從基礎佛理再上升到無上妙法,佛理是常識知識,是可以學的;但是佛法在理的基礎上要有所突破,要變爲自己的、要悟,“理”可以學,“法”必須要悟,不悟就沒有法。佛法不是佛教也不是佛學,是佛法,我們學佛想要要的,不是佛教的常識知識,佛怎麼拜,經怎麼念誦,那不是目的,那是常識知識,不是我們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悟法”。在法華經裏面叫作解,解是學佛理。

  

“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要悟大法,悟到了妙法,就達到了涅槃的境界。涅槃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最高境界、圓滿境界。“德無不圓,障無不寂”。什麼是業障,什麼業障來了,他都能夠知道,不一定說業障完全消了,業障不可能完全消了,因爲無始以來我們都在造業,你要說把業完全消了然後再得涅槃是不可能的,或者說把業完全消了,像淨土宗說的再往生也是不可能的。涅槃就是理透徹了以後,通過解,然後得理就心安,心安就能夠到一種最高的精神境界,這種境界我們稱爲涅槃境界。涅槃就是像佛祖證得的正遍知、世間解一樣,凡事來了他都能夠明了是怎麼回事,他有自己的使命,自己該做什麼,怎麼做,他自己都能夠明了,時時處處,于事事物物上都能夠得心應手。從消極的一方面說,所造的種種業障來的時候都明了,能明了就能夠化解;從積極的一方面來說,繼續反思完善,該做什麼,怎麼做?該修什麼,怎麼修?點點滴滴,環環相扣,再也不會造新的業,新的遺憾就不會有了,這就是涅槃境界。“德無不圓,障無不寂”,德無不圓就是在一點一滴上,從細微處都能夠發現很實際的修行的契機,而不是說全部都完成了,萬事大吉了,可以高枕無憂、一勞永逸了,不是這樣的。佛祖成佛了,他還是繼續隨著他的願力做他該做的事,涅槃不是什麼都停止了,什麼都終結了,而是真正能夠把握好,用現在人的話說,事到面前就能夠明了,能夠判斷,把握價值觀,用最最徹悟者的價值觀來判別,什麼是福德,值得去做,什麼是業,要積極地去化解。障無不寂,不是說沒有障,而是說障來了,能夠很有效地去化解、消除掉,這就是涅槃的境界。

  

“今世後世,如實知之”,佛希望我們衆生像他一樣“如實知之”。“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身心兩方面有什麼不自在、不安,輕說是不自在,嚴重一點就是疾病、疾患,也是不安,佛說都能夠通過有效的方法令得安,達到生命最高境界—涅槃。

  

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羅衆,皆應到此,爲聽法故。

  

不光是針對我們人,還有所有的衆生。

  

爾時無數千萬億種衆生,來至佛所而聽法。

  

我們上次說哪裏參悟《妙法蓮華經》,哪裏就是靈山分會場,佛祖當年初次說《妙法蓮華經》是在靈山會上,佛經裏面是耆阇崛山,那是梵語的音譯,我們漢語意譯過來就是靈鹫山,簡稱就是靈山。當時靈山會上的場面是千萬億衆生來聽,來開法華會。

  

如來于時,觀是衆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爲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是諸衆生聞是法已,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亦得聞法。

  

“是諸衆生聞是法已,現世安隱”,這一生參悟“妙法蓮華經法”,就能夠得到安穩。“後生善處”,縱然不能當生成就,後生來生也能生到善處,聽聞“妙法蓮華經法”就有這樣的利益好處。這一生能成就固然是好,即使不能成就也可得生善處。“以道受樂,亦得聞法”,來生還可以繼續聞法、修行。

  

既聞法已,離諸障礙,于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

  

一時悟不到妙法、大法不要緊,逐漸地漸得入道。

  

《《妙法蓮華經》淺釋—藥草喻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