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浅释—药草喻品第五
主讲:法闻法师(北京广济寺)
2010 年01 月26 日 北京茶缘茶城洮砚馆
这一品的大意是佛应上首弟子,大家熟悉的以摩诃迦叶为首的四位弟子所问,以三草二木将人乘、天乘二乘譬喻为大中小药草;将上根、下根菩萨喻为大树和小树;将佛的平等智慧譬喻为一味之雨,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小长短种种的草木,皆悉受这一味之雨而润泽成长,如同佛一相一味之法平等利益一切众生。
《妙法莲华经》就是以形象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以譬喻比喻很形象的形式来开显、来展示佛祖的第一义谛、大乘法、无上妙法。在前几品中,我们说过佛法就是佛法,不分大乘小乘,也没有什么方便说究竟说,这些都是佛祖为了给众生一个台阶上,让我们逐步地认识到佛的本意,认识到真正的佛法是什么。给我们一个台阶,什么人天乘、大小乘,罗汉声闻菩萨乘,有三乘、甚至有五乘,这些都是给我们一个台阶上,而在最后,上了台阶到达了顶端以后,才认识到原来佛法就是佛法,他不分大小乘,不分方便说究竟说,这就是《妙法莲华经》要开示给我们众生的。
因为是无上妙法,佛祖就用他最平实最浅显的讲故事、打比喻的这种形式,用形象语言来给我们开显真正的佛法。这一品——药草喻品,顾名思义,以药草譬喻人天乘,以树譬喻菩萨乘,以雨譬喻真正的佛乘、佛法。这个比喻非常的形象,整篇经文说的很周详,里面有好几个比喻。我们多读几遍,能读三遍以上,你就会对经文所说的大意完全明了。
下面我就与大家一起,来认识几个在这一品里面所出现的法相,就是佛经独有的语言,也就是名词解释。这一品里面第一段,佛的十种德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所有佛通用的十个名号,我们在前面几品早就认识了,凡证得佛的果位都具备这十种德行。有时候我们把佛也称为如来,称如来的比较多,不懂这个词他认为如来佛具体指的是某一尊佛,其实不是。如来是所有佛的通称,所有佛的德号都可以称如来。为什么叫如来?如其所来,或者两句话说: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或者用禅宗的话来解释,如其本来,原本如此,灵性众生福德智慧原本具备,不需要向外边去求的,外边求来的,不是自己的,也不属于自己,从外边得来的都不真实,原本真实的是本有的、本具的,最初的是最真实的,这就是如来的意思。下面“应供”,是说佛证得福德智慧圆满,是人天的老师,一切圣贤的老师,就应当受到尊重和供养、奉侍。“正遍知”,就是如来的智慧遍知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原理,从体、到相、到用,如来都是一一尽知。“明行足”,是佛德能的一种体现。“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十个德号。我们一般称佛、世尊或者如来比较多,在有的经典里或者在有的诗人写诗的时候,为了用词上的需要,称佛祖也会称无上士、天人师。
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
这就是如来出现于世,在世间所要做的事,具体说就是让众生未度者令度。“度”在佛经里面用的频率很高,每一部经典里面几乎都能看到“度”这个字,最常用的词大家都熟知的—“普度众生”。这个度我们怎么理解呢?一般通俗的解释,通“渡”,最初的含义是船渡、渡口,乘船从此岸到彼岸,这也是一个形容词。我们现在汉语加了“氵”,但在佛经里面没有“氵”,古汉语里有没有“氵”是相通的,他的本意就是渡船的意思。佛经里面引用度就是从烦恼此岸,通过法船,就是佛祖开示给我们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通过佛法的船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解脱圆满的彼岸。完整一点说,应该是:从烦恼、缺憾,缺憾也是一种烦恼,但应该从烦恼里面摘出来单讲更好一些,从种种烦恼、缺失、遗憾的此岸度到解脱圆满的彼岸。度是这个意思,这是最通俗、最形象的一种说法。比喻说法形象,但是表述的比较笼统、抽象,更具体一点说,度就是度化、转化的意思。后来解经的祖师把度换了一个词,用“转”这个字,“度烦恼成菩提”,最早是这样,但后来就成了“转烦恼成菩提”,这是受禅宗解经的影响,禅宗的祖师解经最直接,就用“转”了,其实“度”具体一点说就是“转”的意思,有的祖师还用“化”,转化,“化”不需要更多的时间过程,当下完成。把烦恼当下转化为菩提,把生死当下转化为涅槃,把苦当下转化为乐,生灭之苦转化为涅槃之乐。
“未解者令解”,解什么?解世间法、佛法的意趣、道理,从理论上明白。“未安者令安”,安,我们说理得才能心安,明白了道理才能够安心,悟到一定程度,到达一定境界才能够安。佛法讲的安乐的境界都是需要在解理的基础上,要理论来支撑境界。佛法在具体的修持上分为两大块,首先是基础佛理,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从基础佛理再上升到无上妙法,佛理是常识知识,是可以学的;但是佛法在理的基础上要有所突破,要变为自己的、要悟,“理”可以学,“法”必须要悟,不悟就没有法。佛法不是佛教也不是佛学,是佛法,我们学佛想要要的,不是佛教的常识知识,佛怎么拜,经怎么念诵,那不是目的,那是常识知识,不是我们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悟法”。在法华经里面叫作解,解是学佛理。
“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要悟大法,悟到了妙法,就达到了涅槃的境界。涅槃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最高境界、圆满境界。“德无不圆,障无不寂”。什么是业障,什么业障来了,他都能够知道,不一定说业障完全消了,业障不可能完全消了,因为无始以来我们都在造业,你要说把业完全消了然后再得涅槃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把业完全消了,像净土宗说的再往生也是不可能的。涅槃就是理透彻了以后,通过解,然后得理就心安,心安就能够到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我们称为涅槃境界。涅槃就是像佛祖证得的正遍知、世间解一样,凡事来了他都能够明了是怎么回事,他有自己的使命,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他自己都能够明了,时时处处,于事事物物上都能够得心应手。从消极的一方面说,所造的种种业障来的时候都明了,能明了就能够化解;从积极的一方面来说,继续反思完善,该做什么,怎么做?该修什么,怎么修?点点滴滴,环环相扣,再也不会造新的业,新的遗憾就不会有了,这就是涅槃境界。“德无不圆,障无不寂”,德无不圆就是在一点一滴上,从细微处都能够发现很实际的修行的契机,而不是说全部都完成了,万事大吉了,可以高枕无忧、一劳永逸了,不是这样的。佛祖成佛了,他还是继续随着他的愿力做他该做的事,涅槃不是什么都停止了,什么都终结了,而是真正能够把握好,用现在人的话说,事到面前就能够明了,能够判断,把握价值观,用最最彻悟者的价值观来判别,什么是福德,值得去做,什么是业,要积极地去化解。障无不寂,不是说没有障,而是说障来了,能够很有效地去化解、消除掉,这就是涅槃的境界。
“今世后世,如实知之”,佛希望我们众生像他一样“如实知之”。“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身心两方面有什么不自在、不安,轻说是不自在,严重一点就是疾病、疾患,也是不安,佛说都能够通过有效的方法令得安,达到生命最高境界—涅槃。
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不光是针对我们人,还有所有的众生。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我们上次说哪里参悟《妙法莲华经》,哪里就是灵山分会场,佛祖当年初次说《妙法莲华经》是在灵山会上,佛经里面是耆阇崛山,那是梵语的音译,我们汉语意译过来就是灵鹫山,简称就是灵山。当时灵山会上的场面是千万亿众生来听,来开法华会。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
“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这一生参悟“妙法莲华经法”,就能够得到安稳。“后生善处”,纵然不能当生成就,后生来生也能生到善处,听闻“妙法莲华经法”就有这样的利益好处。这一生能成就固然是好,即使不能成就也可得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来生还可以继续闻法、修行。
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一时悟不到妙法、大法不要紧,逐渐地渐得入道。
…
《《妙法莲华经》浅释—药草喻品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